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五一放假,反思三八工時的過去與未來

作 者:林震洋 /綠黨黨員

五一國際勞動節將屆,回顧它的源頭,是為了爭取三八工時制的普及,經過全球勞動階級的努力,成為普世規範。但是從一八八九年迄今123 個年頭,世界已經劇變。

24小時不停歇的工廠機械,運轉1,077,480個小時的製程,伴隨原料開採與廢棄物生產。當時的10元,以年利率1%計算,如今是 33元;假如這 貨幣 沒有膨脹、貶值、消亡、被替代。以一個世代20~25歲來衡量,大約經過五、六代;世界人口從十多億,超越了70億。森林減少了多少?物種滅絕了多少?浩劫是不容易量化的。

這是世界末日前的最後一個勞動節?如果今年冬至不是因為某種災難降臨,卻是因為全球共同的覺醒而邁向嶄新的文明狀態;那麼這將是甚麼樣 的覺醒?勞工又將扮演甚麼樣的角色?

資本不斷地投資,獲利,再投資。人們不斷地生產,消費,丟棄,再生產,再消費。被資本給驅策的科技,不斷摧毀地球各角落的生態系統,等在眼前的,只剩下物種逐一滅絕之後的土崩瓦解。生物多樣性消退的同時,人口爆炸了,但貨幣才是主人。複利的指數成長,銀行、金融、政府的配合,讓人心、社會、文化、自然環境 成為貨幣病毒的養份,不論是勞工或資本家,全世界都被貨幣的利息給宰制。

我們仍要爭取更高的薪資所得嗎?物價翻漲,即使薪資調高,依然是勉強餬口;窮忙族依舊窮忙,豪宅依舊聳立,階級差距絲毫沒有縮減的跡象。

等待一個「一臂之遙」的公視體制

作者:鄭同僚/前公視董事長

兩人對峙,若超過一個手臂距離,人雖動怒,敵在眼前,卻揮拳打不到;但隔一臂之遙,若扯喉拉嗓叫罵批評,卻足夠讓對面的人如雷貫耳,十分不舒服了。

民主國家公共電視由公共經費支持,經營則獨立自主,外力通常無法干預;但制度設計上,公共電視仍需要面對公眾,負起責任。其主要設計, 就是讓監督的力量,保持一臂之遙,可以有效監督,但卻不能對公視造成實質干預。一臂之遙,因此是民主國家公共電視保持獨立自主的象徵。

為了貫徹黨政軍退出電視媒體的社會共識,並維護媒體專業自主,立法院在2006年初通過了《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將原民電視台、客家電視台、宏觀電視台三台的製播業務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實質上,也就是將這三台變成公共電視的一環。

可嘆的是,不論藍綠執政,政府在執行三台公共化的過程中,都沒有誠意建立可長可久的制度。六年來,不同執政者顯有相同的私心,都把經營 三台相關的經費編列為業務費,然後採取一年標一次的標案方式交給公視。 政府標案的形式,主要問題在於主管機關根據採購法,事前會訂定許多限制電視台自主的標規,過程中與事後又有許多的核准、驗收等等手續,對公廣集團有不少牽 制與干預的機會。公共電視如果不斷要被業務主管機關核准、驗收,拿人手短,處處受掣肘,想保持自主經營,實質上就很難做到。

利用植物的本能,讓污染的土地重回生機

土壤不僅是農作物賴以生長的重要介質,更有淨化水質及涵養地下水源、提供生物棲地、參與地球重要元素(如碳、氮等)循環、調節氣候、與做為工程基地的功能。不過,隨著經濟及高度工業化的發展,土壤污染已經是全世界各國不可避免的重要環境污染問題。當土壤遭受污染之後,不像空氣污染與水污染能立即被人的感官所查覺到,也因此受到注目的程度也低很多,但是當大眾警覺到土壤污染所衍生的危害時,影響層面卻往往已擴大到不容易收拾的局面。

根據環保署截至101年3月所公告的全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數量,包括控制場址、整治場址、地下水限制地區(http:// sgw.epa.gov.tw/public/index.asp),已逼近700個,除了台東縣與外島金門及馬祖外,無一縣市倖免,都存在著遭受重金屬、油品、有機溶劑、甚至戴奧辛等所污染的土地。其中,加油站污染場址數最多,約佔了百分之八十,如果以面積來看,則為重金屬污染的農地。

環境與健康: 

挖掘一座公園的前世今生

作者:徐銘謙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日前某台新聞獨家踢爆,台北市政府公園處陽明所為了新建游泳池,依規定需規劃一定數量的停車位方能取得建照,而公園沒有其餘空間,停車格遂虛應故事地畫在公園草皮與樹根上,記者發現公園有二十公分的水泥高差、還有大樹長在停車格上,根本不可能停車,公園處的解決方案居然是,將會做斜坡讓汽車開上來停,可以預期按此本末倒置地發展,公園草地將會鋪上水泥、蓋住大榕樹根,甚至砍去老樹,結果一個公園管理所,最後管理的將是沒有公園的公園。

同樣是台北市政府公園處,青年所管轄的福州山公園,是將原本山頭上的公墓遷葬後改為公園,種上綠樹、興建步道,成為附近居民運動的去處。在鋪設水泥步道的盡頭,大抵還保有自然泥土的步道質感。去年曾一度因為下雨泥濘積水問題,公園處擬將泥土全部覆蓋水泥鋪面,後來在當地山友奔走、遊說里長民代、爭取附近中小學的了解與支持後,在荒野保護協會、千里步道協會與自然步道協會邀請專業老師,帶領志工與社區居民一起嘗試用手作步道的方式,設置排水系統、以碎石墊高步道,再回填落葉返璞自然,成為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營造的公園。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食品衛生管理法不容倒退修法

行政院3月初表示,對「飼料添加萊克多巴胺的進口牛肉」,政府將參考先進國家的標準,訂定安全容許量;未來將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在一定安全容許量範圍內的牛肉進口。並進一步指出,未來若有明確科學證據或清楚案例,證明食用在飼料添加萊克多巴胺的美國牛肉在安全容許量下仍對人體有害,政府會主動用最快速嚴格方式把關,立刻禁止相關產品進口。做到「專業考量、風險控管」,符合總統馬英九「國民健康優先」的一貫政策立場。

然本文認為,從健康風險預防與國民生命健康保障的角度來看,此一政策決定既不符合專業要求,同時可能導致現行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開倒 車。

民眾為何要被迫承受不公平正義的風險?

日前一位自稱風險評估專業的溫啟邦醫師撰寫文章,認為美牛風險比騎機車低,文章內容呈現出溫醫師對風險本質的誤解,而這種觀點顯然也是 馬政府在專家會議做 出還沒有足夠證據可以證明瘦肉精風險程度的結論後,就貿然有條件開放、漠視民意的基本心態之一。本文將針對這種謬誤觀點提出澄清以正視聽。

選擇機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原因很多,對多數的機車騎士,應該是志願跨上機車,在啟動那一瞬間,應該是對自己的技術與機車性能有信心。一位 騎士在騎車出門時, 如果想到這趟出去可能會發生車禍,因為台灣的統計資料顯示騎機車發生車禍的機率高,他心理會提醒自己要小心,注意來車、路況與交通號誌,因為台灣多數的民 眾都是理性的自我風險管理者。騎機車發生車禍往往出於一時疏忽或是有人不遵守交通規則。在風險分類上偏向屬於志願承受、可控制、熟悉、可預期、公平、非災難性與個別等的風險。在風險認知大師Paul Slovic於1978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 1987;236:280-5)的一篇文章中就說明這類型的風險是比較為民眾所接受。

環境與健康: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