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2021台灣現況:反焚復燃 (電子書)

書本封面
NT$250.00

#我要轉帳/劃撥/刷卡購書,要轉到哪個帳戶呢?詳情請按我!

環境生態系列叢書 E019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著;

定價:新台幣400

售價:新台幣250(電子書)

ISBN 9789869379045 (PDF電子書)

17x23 公分; 2021年4月初版

如果您對本書有興趣,除了直接下單外,也可考慮如下優惠方案:

或者,您也可以定期捐款方式支持我們繼續努力下去,我們將寄送本電子書做為回報!

1987年,台灣興建全國第一座垃圾焚化廠,隨後政府將「焚化為主、掩埋為輔」設定為垃圾處理方針,預定在全國興建30座以上大小不一的焚化爐,然而1997年開始推動資源回收及垃圾減量政策,隔年垃圾清運量就呈現負成長,此時已知許多預定的焚化爐根本用不著。

千禧年後,各地民眾不僅對焚化爐汙染認識增加,也因環保意識提升,紛紛組織在地反焚團體,對抗政府的焚化政策,最後一共阻止了12座大型焚化廠興建或運轉,為國家省下數百億經費,甚至後續也讓資源回收成為台灣揚名國際的環保成績。

近五年來,在錯綜複雜的原因交互作用下,幾個沒有焚化爐的縣市開始出現垃圾無處可去的窘境,於是興建地方焚化廠的呼聲再起,焚化政策看似要捲土重來…。以關注廢棄物議題起家的看守台灣協會,從1990年代末就透過廣播節目向大眾說明焚化爐的危害,至今可說無役不與,在焚化之火再度如野火燎原的危急關頭,我們透過本書提出轉型的替代方案。

目錄 序暨謝辭

小森林

目錄

序暨謝辭   劉志堅 iii
目錄     vi
方塊、圖表     vii
PART 1 焚化與掩埋的迷霧壟罩
第一章 焚化爐又來了?三十年反焚紀事 謝和霖、羅允佳 2
第二章 垃圾迷霧中紛飛的九隻烏鴉 謝和霖 29
第三章 反對台東焚化廠啟用的理由 謝和霖 67
PART 2 垃圾迷霧中的政策方向
第四章 不設掩埋場不行嗎? 謝和霖 88
第五章 催生龍崎自然保留區 黃煥彰 107
第六章 搶救失火的資源回收與廢棄物處理體系 謝和霖 119
第七章 如果不再等垃圾車…路邊回收亭的分類狂想 謝和霖 143
PART 3 引路人的行動經驗
第八章 社區回收站大改造——台東最大國宅的社會力 謝和霖 165
第九章 公私部門跨域合作——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的挑戰 謝和霖 181
第十章 黑水虻的養殖與應用 陳世雄 220
第十一章 離島減廢記 羅允佳 230

回頁首


序暨謝辭

劉志堅/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長

繼2018年看守台灣協會出版《循環冏圖》,我們又整理、撰寫了《2021台灣現況:反焚復燃》。本書的內容概要介紹,可參見第一章26-28頁。

行政院環保署推動執行「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經費約153億元,分5年執行)迄今三年餘,至今形同焚化爐推動方案,廚餘處理設施量能雖然因此有所長進,但仍只是陪襯點綴角色,所得到資源遠遠不及焚化爐延役整改、評估規劃以及對台東焚化廠啟用的補助。台灣的垃圾處理原是「離成功只差一步」,蔡政府也推動「循環經濟」政策,為當前重要的五加二產業政策之一,但到今天,又變成「找不到出路」。

本書標題、小標看起來頗輕鬆,如「迷霧下紛飛的九隻烏鴉」、「遙望西岸小島」、「離島減廢記」、「狂想曲」等充滿探索的詩意,但細讀之,卻是對當前台灣廢棄物問題的調查、分析、解釋,及探索、試行的實歷報告。本書中談及澎湖、金門、小琉球、蘭嶼之垃圾處理、資源回收、推廣租用杯(取代免洗、一次用即丟容器)之計畫案例。可惜,許多是半成功或不成功的。

本書談到,廢塑膠處理採用超臨界水氧化法、水熱處理法(第四章)、黑水虻的養殖與應用(第十章),故本書也是一本科普書、技術參考書。雖是漫談,但或許關鍵技術、因素,就在這裡被談到了。

台灣在垃圾或廢棄物處理及回收方面,已走過很多路,試過很多作法、招術,台灣的廢棄物處理業者及回收廠商,也自行開發機器(如把廢電纜的銅線剝離出來)、製程(如自印刷電路板回收貴金屬、回收廢油煉製、以重力風選爐渣礦石),存在太多作法的可能。大家要解決回收、分類、再利用的技術問題。但其中有一個大步驟,常是困難所在、成敗關鍵,即民眾端(消費端、源頭端或回收端)的配合――用心配合、隨手配合。但本書顯示了數個案例,如社區、民眾做細分類,卻面臨清潔隊或環保局的不認可、不配合、拒絕或否定。

好的政策,需要公民配合做,但也要公部門願意推。當今已是公民社會,尤其鼓勵公私部門合作。以前我們常提到的減量、分類,應再加上社區回收、路邊回收、分類收集前的「拆分」等過程。我們在家戶垃圾中,實地調查有約三、四成的廚餘(或有機廢棄物)及高比例的(廢)塑膠、廢紙。我們應好好把廚餘、各類有機廢棄物及廢塑膠好好分類、處理。而當我們做好在前端的分類、收集、預處理及處理,則可再利用的資源物就分離出來了。經常的,「資源」一出現,利潤就出來了。

就本書觀點,對行政院環保署把「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執行成焚化爐重啟、「焚化之神再臨」,是有意見的。

焚化爐不是萬能,其雖可搭配能源回收發電及高效污染控制,卻還是會排出重金屬與戴奧辛,同時會有3-5%的飛灰、10-15%的底渣遺留下來,尚待處理,難謂說是total solution!用焚化爐來處理無法回收、但成份單純的適燃廢棄物,勉強還可以;惟若在其處理的垃圾、事業廢棄物中,混入成份不明的污泥(即使是乾燥過的污泥、混掺過的污泥)或不適燃廢棄物,尤其可怕。不怕焚化爐,只怕到處是焚化爐,藏在工業區、農業區(如桃園的宇鴻科技焚化爐,已被停爐)裡。這也是本書一開始,開宗明義所聲明的,「反焚復燃」,反對環保署、台東縣及新竹縣等推動焚化爐重啟、興建,擴大焚化量能,從而抑制了源頭減量與分類回收。焚化爐當然是處理廢棄物的設施、方法之一,但是否適用?如何配套使用?如何提升以降低其危害?請在本書中自行找答案。

感謝本書各篇章的作者、編者,尤其是謝和霖秘書長、羅允佳研究員、陳世雄教授、黃煥彰副教授等人的用心、用力之貢獻。希冀本書內容及觀點,可啟發解決國內的廢棄物處理及回收再利用政策及實務。在政府及民間的合作下,徹底解決台灣的廢棄物問題。

垃圾,就是另一種型態的「資源」,我們要善用資源、循環利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讓我們狂想――有一天,垃圾車來時,沒有「垃圾」啦!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