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廢棄
我們為什麼要推動「細分類」回收?問答集
Q1 甚麼是細分類回收?
資源回收雖然是台灣各縣市無一不與的環保政策,分類回收的細緻程度卻有地方差異,最粗略的分類可分為「一般垃圾」、「資源回收物」和「廚餘」三類,稍微加強的做法則會將資收物再分類為「塑膠」、「金屬」、「玻璃」、「紙類」等等,而我們要推動的細分類回收,則是將各種資收物材質再分類為20種以上,包括紙類可分為三種(紙餐盒、鋁箔包、紙張)、容器類塑膠至少可分為七類(材質1-7號)、金屬可分為三類(鐵罐、鋁罐、其他金屬)、玻璃也可分為三色(綠色、褐色、透明);此外還有非容器塑膠、電器用品或其他生活用品等等(參見下圖)。
給它一塊地:讓回收處理設施不再當「偏房」
要建立物質循環的社會,資源回收場和廚餘處理廠等回收處理設施是系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不過,目前都市計畫若為環保設施規劃用地,通常只會預留焚化廠或掩埋場用地,這兩者雖然被歸類為環保設施,其實是物質資源的墳場,無法讓有用的東西再回到系統裡循環利用,可說是屬於前一個時代的設計。
零廢棄的理想,需仰賴更多回收處理設施消化龐大的資收物和廚餘,遺憾的是,這些回收處理設施目前尚未成為都市計劃看重的必要設施,不會有專屬用地,往往只能委身在掩埋場內部空地、郊區閒置的工業用地或農地;一旦受附近社區居民抗議,只好默默遷離;而在寸土寸金的大都會地區,一家家社區型回收商負擔不起租金而關閉或往偏遠地區遷移,讓蒙其照顧的拾荒者必須越走越遠才能換取微薄收入,連駐紮社區為民服務的清潔隊,也被炒地皮選民們無情趕走,讓人感慨這麼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卻是妾身未明,不能名正言順地擁有規劃用地——我們的都市規劃設計是不是該與時俱進,把回收處理設施視為必要環保設施,考量它們的特性,為其適當選址?
補助竹縣興建焚化爐 各黨聯合呼籲:環保署勿自打嘴巴
【代發新竹縣反焚化爐自救會新聞稿】

為妥善處理垃圾促進循環經濟,行政院環保署於106年提出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其中五大目標之一「設置多元化在地垃圾處理設施」並不包含興建焚化爐,然環保署卻核發補助款772萬給新竹縣高效能垃圾熱處理BOO案。為此,新竹縣反焚化爐自救會特此北上向立院衛環委員會委員洪申翰、林淑芬等人陳情,亦有民進黨立委蘇治芬、劉建國,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以及綠黨、台灣基進等各政黨代表前來聲援,聯合呼籲環保署,勿讓台灣的環保之路開倒車。
- 〈環署補助竹縣設焚化爐 BOO案疑點多 跨黨派立委聲援反對〉,環境資訊中心,2020.04.29。
- 〈【開環保倒車】全台猛蓋焚化爐! 新竹縣第一槍居民憂飛灰、戴奧辛〉,蘋果日報,2020.04.29。
- 〈環團反對新竹縣府興建焚化爐(圖)〉,中央社,2020.04.29。
- 〈新竹縣焚化爐興建案 綠委批縣府掛羊頭把環保署當塑膠〉,中天快點TV,2020.04.29。
- 〈反對建焚化爐 竹縣民代立院陳情〉,聯合晚報,2020.04.29。
- 〈獲環保署補助!蓋生物處理系統變焚化爐 林淑芬:竹縣府把環保署當塑膠〉,自由時報,2020.04.29。
- 〈環保署補助772萬給竹縣蓋焚化爐 環團氣炸「戴奧辛、灰渣」將滿天飛〉,ETtoday東森新聞雲,2020.04.29。
- 〈環署補助竹縣建焚化爐 竹北民眾不滿北上陳情〉,中時電子報,2020.04.29。
羅山反垃圾轉運站自救會 致 花蓮縣政府 公開陳情書
循環經濟需要社會力――台東最大國宅改造社區回收站的故事

故事緣起
台灣現況:源頭分類做不好 資源循環半途廢
我國自2003年底宣示實施零廢棄政策以來,雖然垃圾回收率數字年年成長,但實質垃圾回收成果恐不容樂觀,否則早該有焚化廠屆齡除役而非延役,南投、新竹縣、雲林與台東等仰賴外縣市焚化廠處理垃圾的縣市更不會有垃圾無足夠去處而堆置的窘境。
要落實零廢棄,或者蔡政府上台後大力提倡的循環經濟,其實需要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更多的溝通協調與連結,讓垃圾能夠走上最好的管道成為資源。在我國,並不欠缺可以把垃圾再生變成資源的工廠,而是欠缺良好的連結。然而環保官僚在面對每天大量產生的垃圾時,總是求助於可以讓他們暫時把問題忘掉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方便法門,如焚化與掩埋,因此即使零廢棄口號已經出現十餘年,各縣市對於焚化廠的仰賴並沒有減少多少,否則就不會有啟用停擺十餘年的台東焚化廠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