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灣現況:循環冏圖
NT$210.00
價格: NT$210.00
出版品:
特定議題:
近年來國際上減塑的聲浪一波強過一波,生產塑膠造成的碳排放、塑膠中的各種添加劑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塑膠垃圾不僅充斥土地、甚至在海洋中形成一片面積有三個法國大的垃圾島,更別提現在已經被許多科學家觀察到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這些議題早就不再只是過去少數聲量微薄的環保團體在角落裡苦口婆心,而是世界上各大主流媒體也在大聲疾呼。因為人類真的怕了吧,過去一世紀以來我們對塑膠養成的依賴症,已經變成了無法戒除的毒癮,一邊帶給我們方便與快樂;一邊慢慢毀滅我們的世界。
於此同時,人類仰賴科技來解救我們的期望不曾減少,於是生物可分解塑膠異軍突起,儼然以減塑救星之姿降臨:「我是塑膠、但我是環境友善的塑膠,相信我,不用再煩惱丟塑膠垃圾的問題了」。但真的是如此嗎?我們是否能夠全心去擁抱生物可分解塑膠,將減塑什麼的都拋之腦後,還是要稍微回憶一下過去是否某些偉大的科技進步到頭來卻付出了代價,而要環境及後代子孫去承擔?
回過頭來,如果基隆天外天焚化廠燒的全是生活垃圾,成本未受到偏頗的轉嫁,那麼每噸合理焚化處理費大概是多少?
【環保團體聯合新聞稿】
針對農委會禁止廚餘養豬一個月政策所衍生的問題,立法委員陳椒華偕同看守台灣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分別對環保署處理廚餘的量能、高溫蒸煮政策反覆等提出質疑,由於農委會突然暫禁廚餘養豬,每日1200多噸的養豬廚餘(包括來自家戶、餐飲業及其他來源的廚餘)瞬間變成環保署的燙手山芋,疫病風險轉成廚餘處理危機?!為此,陳椒華召開記者會請農委會、環保署說清楚講明白,也請內政部營建署加速污水處理廠閒置消化槽的污泥與廚餘共消化的進展,以提高廚餘資源化的量能與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