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與生質能發電
我國垃圾回收,做得很好嗎? ――反對台東焚化廠啟用的理由之一

台東市清潔隊回收場上看起來像是垃圾的回收物。由於所有回收物都混在一起,分類品質差,每公斤只能變賣0.1塊錢。
近來台東縣府在環保署威脅利誘下,打算花5.2億啟用已停擺十餘年的台東焚化廠。1縣府在七月召開的說明會上表示,若不啟用焚化廠,中央將追回之前補助縣府償還焚化廠興建業者的9.99億元;若啟用焚化廠,環署將加碼補助4.7億元(後來調整為4.2億元),讓這座從未操作過的焚化廠更新升級空氣污染防制設備,預計一年半後啟用。
落實廚餘回收,除了拿基層開刀還能做什麼?

照片由高雄市民提供
自從全球非洲豬瘟疫情升溫以來,台灣廚餘的去化途徑便出現斷點。環保單位已經在著手建立生質能廠和擴大堆肥場,但回收端長久以來的問題仍沒被重視。
廚餘的日常——初步盤點呈現
我們在去年(2017年)7月的時候針對廚餘回收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向大家詢問您在回收廚餘時清潔隊或社區大樓的回收場有無將廚餘分類成「生廚餘」和「熟廚餘」。除了問卷調查及資料蒐集,我們也進入幾個社區、堆肥場了解實況,配合電訪相關從業人員,初步盤點台灣廚餘回收/再利用的現況。這次呈現只是個起頭,先將各地方政府的規劃做一個盤點,讓大家了解同樣是從廚房、市場丟出來的廚餘,在各地有著不一樣的日常。之後我們在遊說上有了顯著的進展,會不定期向大家報告,以下開始:
垃圾回收率的故事九部曲——實事求是
全面盤點國內欠缺回收處理設施,把資源真正循環利用!
但前述兩個作法,還必須要其他配套,才能有效地把資源循環回經濟體內——就是國內要有相對應的回收處理設施,同時也要具備再生產品的市場,不能老是仰賴中國或其他國家,或者是賣不出去,就乾脆不回收,比如說生廚餘。

廚餘堆肥量自2012年後逐年下滑。
廚餘可製成堆肥,或以厭氧消化法產生沼氣發電,技術均已相當成熟。但由於各縣市政府產製的堆肥,以往都是免費送給農民,所投入成本都仰賴環保署補助,因此自從環保署於2012年停止補助各縣市政府從事廚餘堆肥後,許多地方就乾脆不收了,把這寶貴的資源送到焚化爐燒掉,廚餘堆肥量也逐年下滑至今。
垃圾回收率的故事首部曲——初揭面紗
真是太丟臉了!真是太丟臉了!這個事實說出來,你一定會感到丟臉,政府官員更該感到丟臉,挖個地洞躲進去!這種感覺,就好像偷偷看到一位人人羨豔的美女,在夜深人靜時,摘下了那理應無法摘下的臉皮。她丟臉,我們則一方面嚇破膽,另一方面又感到失落、沮喪,還有被騙、受傷的感覺,可是五味雜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