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利用
塑膠(苦?寵?)兒流浪記 —— 台灣塑膠物質流
台灣雖然是個蕞爾小島,沒有多少化石燃料礦產,卻是個石化王國,同時扮演著塑膠加害國與受害國的角色: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原油、塑膠料或者是廢塑膠,生產成塑膠料或塑膠品,然後再大量出口。根據環境部粗略的物質流盤點,2022年台灣國內產業為了生產製造、銷售販賣及使用塑膠料/品,從國外進口982.1萬噸的原油、136.2萬噸的塑膠料、24萬噸可再生的廢塑膠(以「產業用料」1名義進口),以及58萬噸的塑膠製品,加上從國內回收的廢塑膠104萬噸,總共吸納了1304.3萬噸來自世界各地、處於塑膠不同生命週期的物料或物品。
不是垃圾是燃料??? —— 廢棄物燃料化與貿易破口
既然有了巴賽爾公約的制衡力量,再加上前面所提塑膠廢棄物當中有可能存在的一堆有害化學物質,乍看之下似乎RDF應納入巴賽爾公約的廢棄物分類清單中,是自然而然之事,或者說好歹那些未經過分選加工、可能殘留有害物質的RDF(例如RDF分類表當中的RDF-1)必須受到公約管制。但現況則是廢棄物燃料化貿易在國際間大行其道,巴賽爾公約的效力無法有效涵蓋這個部份,因為還存在一個尚未定義共識的破口:「RDF到底該算是廢棄物還是燃料產品?」
我家垃圾丟你家 —— 廢棄物貿易與巴賽爾公約
請環境部大力推源頭減量與循環利用 不要再把心力放在末端焚化與SRF!
把資源燃燒破壞掉 排放有害物質 延續線性經濟規模 是循環經濟?
據報導,日前(6/6)環境部長彭啟明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上,針對垃圾在部份縣市掩埋場上堆積成山,從2018年的21萬噸成長到2023年底的84萬噸,六年增加4倍的嚴峻問題表示,「目前全國有24座焚化廠正在升級整備,預計每年可處理廢棄物總量能約650萬噸,加上正在興建的5座,預計2027年29廠總處理量能可達每年700萬噸,最快2036年可將這84萬噸暫置垃圾完全去化。」「因此針對短中長程規畫,彭啟明指出,短程將協調各縣市推動固體再生燃料(SRF)的廢棄物循環;中程則提升焚化爐處理量能,預計2027年總處理量達每年700萬噸;長程則在今年底推出「資源循環法」草案,讓廢棄物轉廢為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