鍇霖疑雲追追追:說好的玻璃砂,為何變成超出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的玻璃纖維樹脂粉?

據媒體報導,環保署與新竹縣檢警單位於去年(2019年)11月接到民眾檢舉,發現有不肖砂石場業者於油羅溪行水區內堆置及回填大量廢棄物,包括廢木板、廢塑膠、廢管材,以及廢玻璃纖維樹脂粉,甚至發現有害的事業廢棄物「銅玻纖維污泥」,經過檢警多月追查,已將砂石場負責人移送法辦。這案子不禁讓人聯想到屏東的鍇霖案,類似的手法與廢棄物,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難道一國兩制嗎?1
據媒體報導,環保署與新竹縣檢警單位於去年(2019年)11月接到民眾檢舉,發現有不肖砂石場業者於油羅溪行水區內堆置及回填大量廢棄物,包括廢木板、廢塑膠、廢管材,以及廢玻璃纖維樹脂粉,甚至發現有害的事業廢棄物「銅玻纖維污泥」,經過檢警多月追查,已將砂石場負責人移送法辦。這案子不禁讓人聯想到屏東的鍇霖案,類似的手法與廢棄物,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難道一國兩制嗎?1
【環保團體聯合新聞稿】
再追屏東枋寮鍇霖公司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疑雲!立法委員陳椒華、王婉諭偕學者黃煥彰、台南社大、看守台灣協會揭露屏東縣議員劉淼松經營的鍇霖公司違法收受有害事業廢棄物的新事證,並用XRF快檢儀器現場檢測樣本,顯示重金屬銅含量超高,且出示重金屬超標的TCLP檢驗報告,證實為有害事業廢棄物——玻璃纖維樹脂粉料,而非先前鍇霖與屏東環保局所稱的玻璃砂,要求屏東環檢重啟調查,並安排本週六(11/14)前往鍇霖現勘,請環保單位採樣蒐證,勿縱容議員與其公司逍遙法外。
Q1 甚麼是細分類回收?
資源回收雖然是台灣各縣市無一不與的環保政策,分類回收的細緻程度卻有地方差異,最粗略的分類可分為「一般垃圾」、「資源回收物」和「廚餘」三類,稍微加強的做法則會將資收物再分類為「塑膠」、「金屬」、「玻璃」、「紙類」等等,而我們要推動的細分類回收,則是將各種資收物材質再分類為20種以上,包括紙類可分為三種(紙餐盒、鋁箔包、紙張)、容器類塑膠至少可分為七類(材質1-7號)、金屬可分為三類(鐵罐、鋁罐、其他金屬)、玻璃也可分為三色(綠色、褐色、透明);此外還有非容器塑膠、電器用品或其他生活用品等等(參見下圖)。
要建立物質循環的社會,資源回收場和廚餘處理廠等回收處理設施是系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不過,目前都市計畫若為環保設施規劃用地,通常只會預留焚化廠或掩埋場用地,這兩者雖然被歸類為環保設施,其實是物質資源的墳場,無法讓有用的東西再回到系統裡循環利用,可說是屬於前一個時代的設計。
零廢棄的理想,需仰賴更多回收處理設施消化龐大的資收物和廚餘,遺憾的是,這些回收處理設施目前尚未成為都市計劃看重的必要設施,不會有專屬用地,往往只能委身在掩埋場內部空地、郊區閒置的工業用地或農地;一旦受附近社區居民抗議,只好默默遷離;而在寸土寸金的大都會地區,一家家社區型回收商負擔不起租金而關閉或往偏遠地區遷移,讓蒙其照顧的拾荒者必須越走越遠才能換取微薄收入,連駐紮社區為民服務的清潔隊,也被炒地皮選民們無情趕走,讓人感慨這麼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卻是妾身未明,不能名正言順地擁有規劃用地——我們的都市規劃設計是不是該與時俱進,把回收處理設施視為必要環保設施,考量它們的特性,為其適當選址?
【環保團體聯合新聞稿】
台灣2019年事業廢棄物申報產生量約1,984萬公噸(不含剩餘土石方、污染土壤),其中88.5%來自工業。事業廢棄物高達84%以再利用方式處理,廢棄物搖身一變為產品,其中卻有不明數量循環到農地與魚塭,日積月累下,一步步蠶食我國乾淨土壤、糧食生產用地,危及食安!為此,時代力量陳椒華委員與環保團體聯合召開記者會,討論政府應如何補破網,避免我國事業廢棄物管理走向失控懸崖!
躺上台東建農掩埋場上的無主廢炎患者。
我國面對武漢肺炎的防疫工作,扎扎實實地獲得國人甚至全球的掌聲,雖然疫情未歇,尚待努力,但已令國人對政府信心大幅提升。然而,對於另一個可勘比擬為疫情的垃圾危機,不論是中央或地方主管機關的表現卻拖泥帶水,且錯誤百出,亟待政府高層與整個社會正視。
我們可以把垃圾看作是罹患了「無主廢炎」的資源,也分輕重症,輕者稍加治療(整理或處理),就可再生利用;重者則需要加護醫療(技術密集的專業處理),才可重獲新生;為讓疫情可防可控,必須要有「分艙分流」概念,讓輕重症者能夠區分開來,如果把這些得病或未得病、病情輕重不一的資源患者通通送往火神山(垃圾車),交互感染下,只有死路一條,下場就是火化場(焚化廠)或墓地(掩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