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
解決垃圾山的最後一塊拼圖 不是新蓋焚化爐──民間呼籲彭部長 落實資源循環零廢棄 公開承諾不支持興建焚化廠
全台53座垃圾山問題受到社會矚目,環境部長彭啟明宣示兩年內解決垃圾山問題,並在視察南投草屯垃圾山時表態支持縣府蓋焚化廠,「完成全台最後一塊拼圖」。他還說:「我們不能只要台積電,卻不要一個焚化廠 。」到澎湖視察時也表態「尊重」澎湖縣府打算設置焚化爐的構想。當年被民間社會集體否決的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已快被高歌循環經濟的政府實現,實為可悲。為此,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名間鄉反焚化爐自救會與名間鄉及其鄰近鄉鎮居民以及澎湖公民,偕請立法委員林淑芬召開記者會指出,蓋焚化爐解決垃圾問題是飲鴆止渴,會產生更多更難解決的有害飛灰與底渣;而全台最後一塊拼圖,應該是政府近十年來執行不力的資源循環零廢棄政策才對。只要做好廚餘以及塑膠的源頭減量、分類回收與循環利用,南投與澎湖外運垃圾可大減,全台各焚化爐餘裕量能也可增加,根本不須再蓋焚化爐。
〈環團呼籲彭啓明 公開承諾不支持興建焚化廠〉,聯合新聞網,2024.12.06。
〈蓋焚化爐解決垃圾山問題?環團批:是飲鴆止渴 〉,工商時報,2024.12.06。
〈環團籲彭啟明落實零廢棄政策 並承諾不支持興建焚化廠〉,聯合新聞網,2024.12.06。
〈蓋焚化爐解決垃圾山問題?環團批:是飲鴆止渴〉,翻爆,2024.12.06。
〈環團反對蓋新焚化爐解決垃圾山 呼籲彭啓明承諾〉,自由時報,2024.12.07。
〈環長催生焚化爐 挨批飲鴆止渴〉,中國時報,2024.12.07。
〈澎湖蓋焚化爐?民團列舉離島慘痛經驗:做好回收更重要〉,自由時報,2024.12.06。
〈尊重地方興建垃圾自主處理設施 呼籲優先源頭減量並加強民意溝通〉,環境部,2024.12.06。
我家垃圾丟你家 —— 廢棄物貿易與巴賽爾公約
畢竟燒的是垃圾 —— 廢棄物燃料化的環境健康風險
目前國際間大力鼓吹廢棄物燃料化的倡議者們,多宣稱廢棄物衍生燃料的優點有以下幾點:
- 相較於傳統化石燃料成本較低廉
- 相較於傳統化石燃料排碳量較低
- 廢棄物轉能源(Waste-To-Energy),將廢棄物再利用。
- 避免廢棄物最終進入掩埋場或流失到環境中。
然而這些優點卻只是針對廢棄物整個生命週期中的廢棄部份做分析、並且是跟最劣等的方法(燃燒化石燃料、掩埋場)做比較,並未通盤考慮物質的生命週期,包括開採、製造、配輸、使用、廢棄……等所有階段的資源消耗和排碳量做比較。例如宣稱「相較於傳統化石燃料排碳量較低」這說法極有爭議,因為廢棄物燃料中的熱值主要提供者是塑橡膠,是源自化石燃料之材料,燒塑膠等於燒化石燃料,碳密集度不相上下,有的甚至更高。
另外單單鼓吹這些優點,卻也忽視了燃燒廢棄物會直接產生或衍生的負面效應,拿著放大鏡檢視著RDF的各國環保組織,除了憂心廢轉能這種破壞資源的處理方式為各國所仰賴,而妨礙零廢棄目標達成之外,所關注的大抵不出兩個問題:
RDF?SRF?PEF?垃圾?燃料棒??? —— 廢棄物燃料化簡介
廢棄物燃料化簡史
紀錄中最早使用廢棄物作為燃料的,大約是在19世紀末期,英國將城市產生的固態廢棄物(Municipal Solid Waste)拿來燃燒,以產生蒸氣1。當時並沒有分選和進行加工,頂多就是將巨大垃圾排除之後,其它就以廢棄時狀態直接焚燒,約等同於表1中的RDF-1定義的生垃圾,不久之後美國、德國與日本相繼仿效。1890年代在紐約,會以人工方式先將有價物質、例如金屬挑選出來,餘下的垃圾才送入焚燒用來發電。20世紀上半,美國已投入發展廢棄物燃料化的技術。1950年代有水泥公司開始焚燒廢輪胎作為燃料,1980年代中期德國的水泥產業也開始使用廢棄物作為輔助燃料。當時水泥產業想要這麼做的理由只是為了找到更便宜的化石燃料替代品,這個理由今日還存在,不過RDF身上又多了幾個金玉其外的標籤:廢轉能、循環經濟、減少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