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塑膠垃圾好朋友 —— 台灣塑膠廢棄物進出口概況
廢塑膠進出口情形及其來源國與接收國
在高熱值、高碳排廢塑膠未能好好減量及回收再利用的同時,我國每年還在進出口廢塑膠,2012年至2023年來的廢塑膠進口量約在15萬噸到42.9萬噸之間變動,平均是24.4萬噸;出口量則在4.3萬噸到15.8萬噸之間變動,平均值是11萬噸。(如圖1)
在高熱值、高碳排廢塑膠未能好好減量及回收再利用的同時,我國每年還在進出口廢塑膠,2012年至2023年來的廢塑膠進口量約在15萬噸到42.9萬噸之間變動,平均是24.4萬噸;出口量則在4.3萬噸到15.8萬噸之間變動,平均值是11萬噸。(如圖1)
台灣雖然是個蕞爾小島,沒有多少化石燃料礦產,卻是個石化王國,同時扮演著塑膠加害國與受害國的角色: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原油、塑膠料或者是廢塑膠,生產成塑膠料或塑膠品,然後再大量出口。根據環境部粗略的物質流盤點,2022年台灣國內產業為了生產製造、銷售販賣及使用塑膠料/品,從國外進口982.1萬噸的原油、136.2萬噸的塑膠料、24萬噸可再生的廢塑膠(以「產業用料」1名義進口),以及58萬噸的塑膠製品,加上從國內回收的廢塑膠104萬噸,總共吸納了1304.3萬噸來自世界各地、處於塑膠不同生命週期的物料或物品。
今天得到的這個獎,代表著主辦單位對看守台灣的肯定,而不只是對我個人的肯定。因為若說我有任何成就,都不是我個人單獨可以完成的,還要歸功於所有看守台灣的支持者、為看守台灣工作的同仁以及和看守台灣合作的個人、社區與團體。
看守台灣是個小小的團體,為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達成保護環境生態的目的,自許為社會改革的觸媒,希望能把我們看到以及絞盡腦汁與力氣挖掘出來的真相、整理出來的論述、學習到的知識、以及我們認為這個社會應保有的價值,透過各種管道的傳播,提昇大眾環境意識,降低改革的能量門檻;同時集結在不同崗位上為社會努力的工作者,齊心協力促使國家往正向發展。
然而汗顏的是,即使看守台灣有任何的成就,不管多大多小,和環境生態惡化速度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因此今天這個獎,與其說肯定看守台灣,倒不如說是肯定看守台灣所關注、倡議的議題是多麼重要;代表著環保界對這問題的嚴正關注,要透過這個獎,提醒社會與各界決策者們的正視。
〈化工專業推動減塑反焚化爐 謝和霖關注廢棄物議題逾20載〉,自由時報,2024.03.19
國際環境法律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IEL)最近(2023年9月)發表了一篇報告,內容大意是:如果我們真的要解決氣候變遷的危機,限制並縮減塑膠的生產量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也就是各種相關策略義務必須被寫進全球塑膠公約之中。今天就來聊聊這份報告是怎麼個說法。
全國矚目且極具爭議的協和電廠四接環評專案小組第五次初審延續會議於上週五(7月7日)舉行,會 議主席簡連貴除了持續迴避重大程序問題外,在全無會議程序變更通知之下,即休息時間後將環保署 及環評委員移到「沒有人知道在哪裡」的會議室,與立法委員、記者及等待現場發言的公民完全隔 絕。同時,不斷限制公民參與,不僅以警力監視欲參與民眾,更在設備未妥善準備下,要求已登記發 言民眾在連線品質極差發言,將公民意見當作過水、只為盡速進入實質審查、盡早強渡關山通過四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