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袋一個值多少?
被濫用、亂丟的廉價塑膠袋
輕輕薄薄的塑膠袋很便宜,一個只有幾毛錢,因此許多沒有被政府「限塑政策」管制到的商家,都是免費提供塑膠袋,給客戶方便,提升「服務」品質。於是,買早餐會拿到塑膠袋,買麵包會拿到塑膠袋,買菜也會拿到塑膠袋。一個人每天拿兩、三個塑膠袋,似乎是稀鬆平常的小事;但是當2300萬人都這樣做,日積月累下來,每年台灣塑膠袋用量就達到180億個;以頭尾長30公分的小紅白袋來計算,180億個塑膠袋可繞地球將近135圈。
輕輕薄薄的塑膠袋很便宜,一個只有幾毛錢,因此許多沒有被政府「限塑政策」管制到的商家,都是免費提供塑膠袋,給客戶方便,提升「服務」品質。於是,買早餐會拿到塑膠袋,買麵包會拿到塑膠袋,買菜也會拿到塑膠袋。一個人每天拿兩、三個塑膠袋,似乎是稀鬆平常的小事;但是當2300萬人都這樣做,日積月累下來,每年台灣塑膠袋用量就達到180億個;以頭尾長30公分的小紅白袋來計算,180億個塑膠袋可繞地球將近135圈。
石油開採過程造成的環境危害固然是惡名昭彰,石油煉製及其下游的石油化學工業對環境生態的傷害,也不遑多讓。煉油及石化工業,雖然是個技術相當成熟的產業,但若選址不當、操作不良,對勞工以及周遭社區的危害將相當大;中油五輕、台塑六輕以及林園石化工業區等案例,殷鑑不遠。
首先,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煉油廠及石化工業園區到底在做什麼。其實,二十世紀號稱是石油世紀,因為石油不僅可提煉成各種油品當作我們的能源來源,也有將近40%的石油被用來製成各種塑膠製品、藥品(西藥與農藥)、油漆與其他工業原料或製品。這是個相當重要的民生工業,我們不能否認,但問題在於其規模太過龐大,不僅消耗太多的資源,也會排放許多污染物質。
最近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大眾對中國空氣污染問題的關注;相對之下,台灣的空氣品質雖然不若中國惡劣,但也早已達到危害健康的程度。以細懸浮微粒(PM2.5)的年平均值為例,我國在2013年時只有花、東符合標準(15ug/Nm3),其餘縣市全都不符標準;尤其是台中以南的縣市,PM2.5年平均值達到標準值的1.7~2.2倍;也因此,我國肺癌發生率年年高升。
(來源:國民健康署)
行政院環保署為了監督空汙情形,在全台灑下了「空氣品質監測網」,大多位於工業區密集的台灣西部,而高雄身為重工業區,改制後的「大高雄」便有十二個「普通測站」以及3個「光化測站」。普通測站採自動化,每小時會更新一次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與臭氧等等;若妳想知道晚上8點某偵測站的空汙資料,9點半之前就可以在網上看到了。你可以在這裡點任一偵測站,追蹤十幾天內「每小時的」空氣品質;是不是很方便呢?
在8月1日凌晨發生的悲劇,救人與追究責任歸屬絕對是重要的,不過我們也在這個橫跨前鎮與苓雅區,燒毀無數汽機車與住家招牌的悲劇中想要了解兩個問題:(1)這個即時監測系統在當地居民已經聞到可燃氣體臭味的這三四小時,究竟發現了什麼?(2)悲劇發生後,高雄各地的空氣品質又是如何?
下圖是在氣爆現場附近的幾個偵測點,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復興站(紅三角),它位於一樓,而且,它與氣爆範圍內的光華三路與一心路口,距離只有兩百公尺左右。
照說沒人了解一個人腦袋中怎麼想,但由其態度、事發後言行為來推想一番,大蓋可知梗概。高雄石化品輸送管線大爆炸,石化業大老板背後怎麼想?是如某報紙刊頭標題所述,「高雄關閉市區管線,七石化廠恐停產」,或石化業要倒一半云云。
當在七月三十一晚8時許李長榮化工的工廠收不到料,大老板想到的應是,俟數量無多的庫存料用完後,某產線就開不下去、要停產了。於是在保壓試漏後,於10點多要求華運公司輸送泵繼續打開送料,到發現送料不順才停止。這時二聖路已開始爆炸了。依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語,「做生意不賺錢而虧本,是無法對股東、投資人交待」;今日發生氣爆了,只要當下不承認,等要查到事証明確、誰應負責,恐已過三、五個月了。為了切割風險,把輸送油氣產品、石化料的作業及管線的維護保養,另成立獨立公司或委外外包,就可以了。
高雄市嚴重氣爆事件傷亡慘重,不忍卒睹。經濟部長宣稱可能是化工基本原料丙烯外洩造成氣爆外,在當地有設置管線的公司卻宣稱自己的管線壓力正常,沒有外洩。根據報導,民眾在當天下午就聞到瓦斯味,為什麼沒有人關心注意這件事呢?原因可能是沒有人想到在繁華市中心的大馬路下竟然被好幾家公司埋了高壓氣體輸送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