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廊,希望年底候選人可以來提出的環保政見
二十三年前,我擔任台東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主任時,兼任台東縣環境影響評估委員,評估臺東縣焚化爐時,聽聞環保署焚化爐興建工程處的說明,一時以為焚化爐可處理大量垃圾,又可發電,堪稱環保設施。但經過一番認識,除了戴奧辛疑慮外,最讓我不解的是,明明應該宣導簡樸生活、從源頭減量、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但焚化爐一啟用,要滿足每天三百噸的垃圾量,不是鼓勵製造垃圾嗎?但2000年8月3日第四次環評會議,臺東縣政府不讓反對焚化爐的臺東市賴坤成市長與焚化爐所在地的反焚化爐代表參加,我要求緩議也不成下,表決通過興建。接著承諾反對興建焚化爐到底的參選人徐慶元在當選後,於2002年5月初,竟然毀諾動工。到底焚化爐有多大的好處,竟然讓環保署與台東縣二十多年來的歷任縣長樂此不疲?
我國自2003年底宣示實施零廢棄政策以來,雖然垃圾回收率數字年年成長,但實質垃圾回收成果恐不容樂觀,否則早該有焚化廠屆齡除役而非延役,南投、新竹縣、雲林與台東等仰賴外縣市焚化廠處理垃圾的縣市更不會有垃圾無足夠去處而堆置的窘境。
要落實零廢棄,或者蔡政府上台後大力提倡的循環經濟,其實需要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更多的溝通協調與連結,讓垃圾能夠走上最好的管道成為資源。在我國,並不欠缺可以把垃圾再生變成資源的工廠,而是欠缺良好的連結。然而環保官僚在面對每天大量產生的垃圾時,總是求助於可以讓他們暫時把問題忘掉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方便法門,如焚化與掩埋,因此即使零廢棄口號已經出現十餘年,各縣市對於焚化廠的仰賴並沒有減少多少,否則就不會有啟用停擺十餘年的台東焚化廠之議。
2015年一隻海龜鼻孔卡管的影片,不但奪取全球淚光,引發更多人對海洋廢棄物的關注,也讓全球許多政府開始研議禁限用吸管的政策。而環保署今年提出的海廢治理行動方案中,也首打吸管,並於近日預告草案,打算自2019年七月起,禁止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賣場、連鎖速食店等之餐廳提供內用客人一次性「塑膠」吸管。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上許多討論。環團大多認為,在餐廳內用時,吸管實在沒什麼必要性,因此應該禁止「任何材質」的一次性吸管,而非只是塑膠吸管;但環保署這次對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塗布塑膠薄膜的紙吸管網開一面,顯有為德不足之處。
要使牡蠣浮棚養殖產業實質呈現對環境友善的一面,並朝向乾淨環保,我們就一定要做一些改變。因此我們要仔細觀察以釐清問題,並用先進思維來解決問題,創造大家生產與生活的同時,延續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採取可以同時保存台南小吃文化又可促進其成為低碳城市的創新作為,讓水清魚躍、生物多樣又可發展海上觀光活動,還可以減緩海岸的侵蝕退縮,只要觀念可以改變,當牡蠣養殖不再只是牡蠣養殖,下定決心,蚵架保麗龍汙染問題就可以解決。
擁有豐富海洋生態環境的小琉球,日前因為垃圾轉運契約於去年底到期,新的轉運契約卻因經費補助遲到而未能及時發包,導致垃圾堆積島上4個月,而爆發危機。雖然屏東縣政府緊急動員,並調度國軍協助,而能在短短五天內把垃圾打包,清掉450噸垃圾,但島上已有重啟小型焚化爐之議。究竟小琉球應如何面對其垃圾問題,以確保其風光明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