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文化轉型

地球正在加倍奉還:永續還有可能嗎?

日期: 
2013/12/01 (週日)
《2013世界現況》新書發表暨研討會 新聞稿

20131201SOW.jpg

在美國華府的「看守世界研究中心」 (Worldwatch Institute),將2013年出版的《世界現況》專書主題訂為「永續還有可能嗎?」,對世界是否還能永續發展下去提出一個大大的問號。環保團體擬給的回答是,有點「太遲了!」,快要沒有機會亡羊補牢。

環境與健康: 

環境是什麼


演講會場上,講者問大家想到環境會想到什麼,資源回收?不亂丟垃圾?激進的環保份子?有人表示環境議題很沉重,環境這件事,何時和壓抑、沉重扯上了關係?

北極熊沒有家住,印尼的雨林被砍光了,稀土開採造成環境汙染,核電廠有巨大風險,中國成衣業把毒物排到水裡,或是位在太平洋上38個台灣大的海上塑膠漩渦。 你也許還能講出更多議題,也許你只知道地球暖化,暗想毀滅算了。不如我們回到最初,一起感受一下,什麼是環境?

巷口的滷味攤八點才開,隔壁的早餐店周日休息,你卻都知道。1月賞櫻,5月桐花開,我們都如數家珍,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這裡,這些生命中的時節轉換,就像影像鐘般昭示時空的轉換。環境看似沉重,是因為一開始就有手有腳的我們,難以意識到自己的手腳眼鼻有多麼珍貴,出現病痛時,才像偶而發生的大地震,迫使我們注意這塊安穩又安靜的土地,開始想要是腿斷了,該怎麼走路?

社會: 

走向真正的海邊


大家看過楚門的世界嗎?片中的主角從小生活在一個叫「海景」的巨大攝影棚中,所經之處佈滿攝影機,遇到的人也全是刻意安排好的演員,他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劇本下的產物。而且為了真實捕捉他的反應,這些全是在他不知情的狀態下拍攝。

直到有一天,一個同情他的演員不忍看他這樣被欺騙三十年,開始暗示他身邊的不對勁,他漸漸發現他身邊的人都是看到他才開始工作,而路上經過的人和車也常常相同,最後他甚至發現連遠方的海洋景色,也是假的佈景。巨大的謊言被拆穿時,他決心要尋找自己真正的人生和真正愛他的人,於是故事的最後,楚門不願當導演口中「世界最受歡迎的明星」,大步邁向自己的自由。

你早上起床,轉開電視機聽新聞時,恰巧插入了三十秒的咖啡廣告。出門搭公車,上頭有喜愛的女星正啜飲那杯咖啡的美麗圖像。中午吃飯時,有個人正喝著那種樣子的咖啡。晚上經過便利商店,剛好那種咖啡搭配飯糰在特價。過一個禮拜,你打開信箱,看到自己訂閱的部落客分享了這種咖啡的心得文,打開電視機看看偶像劇,劇裡的主角也剛好在喝這種咖啡。辦公室訂下午飲品時,不約而同的提到這杯咖啡,於是你們一起買了。這種咖啡漸漸在你的心底有了時尚的影子,成了流行的話題,更默默昭示某種身份和地位。

經濟: 
社會: 

當部落青年會所遇上國際青年旅社


拆掉美麗灣,拒絕財團大飯店之後,台東可以有什麼樣的旅遊模式?本文試著拋磚引玉提供些想像。

這想像有幾個前提:首先是放棄經濟成長的迷思。當台東縣長向媒體投書呼喊台東需要經濟發展時,用全國一致的價值標準來擘畫台東願景,就已經忽略了台東珍貴的特色:多元文化,陷入把文化視為商品的窠臼。不同文化帶著不同的價值體系,賺錢能力不是唯一評價社會、政績的標準。快樂宜居、治安良好、交通便利事故低,也都是值得追求的幸福。

其次,「一個部落、一個國家。以部落的概念取代族群的概念。台灣曾有數百個部落」。這些是我旅居台東近一年來最大的收穫與震撼之一。在探索原住民文化的過程中,青年會所成為一個焦點,不同部落或族群的會所制度,多少有些差異,但它至少有居住集會、抵禦外敵、教育傳承、提供勞動等功能。

如今資本主義競賽蔓延全球,不以戰爭等武力直接展現,卻透過貨幣、金融、政權等看不見的經濟之手,或掠取、或交換各地資源。在部落中具有抵禦功能的集會所,也可在觀光浪潮中,展現新的抵抗、外交樣貌:一方面保存瀕危失傳的傳統,另一面則打開各部落與外地旅客接觸的窗口,接收轉化外來的新知,並帶領遊客認識另一個世界。

想像一種環保的生活

作者:羅允佳、蔡宛儒/看守台灣協會助理研究員

某日筆者和一個朋友閒聊,談到各種「補救式」的環保方法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譬如大家最熟悉的資源回收,目前其實只能做到降級回收,即使延長了各種物質的壽命,最終還是進入焚化爐和掩埋場;又譬如我們想開發再生能源,但不論太陽能電板、水力或風力都有各自對環境的衝擊,假如不能從源頭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些末端處理都只是花錢收拾爛攤子,或是挖東牆補西牆而已。「所以環保就是要過回歸自然的生活吧!」朋友說。

但是問題來了,回歸自然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極端的事,在環保團體工作,時時會聽到其他朋友說:「你們環保團體就是太想要一步登天,想要改變就要先想人性,考慮現在資本主義的現實條件,想讓大家回到自然原始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就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人們可以接受的環保,僅止於在現有生活品質或更好的前提下,用很輕鬆的方式參與。

許多人對環保的想像是生活要很拮据,不能興致來了亂買東西,不能三兩天換一件新衣服,不能買漂亮的鞋子塞滿鞋櫃,不能三五時就上吃到飽餐廳,不買最新款的電子產品、不能開燈、不用拋棄式塑膠、不能開車、不要蓋破壞水土的快速道路或到處建水庫、不要火力發電廠也不要核電廠、不要焚化爐也不要掩埋場、不要高科技園區也不要石化工廠、最好大家都去種田,而且還不能噴農藥肥料。真的那麼慘嗎?筆者總覺得,這是彼此對環保想像的落差。

大學生吃什麼,決定大學生是什麼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英諺有云:「我們是我們所吃下的」,的確每日下肚的食物都在更新我們每日的樣貌,然而近來包括老字號「金墩米」爆發農藥殘留超標疑雲、韓國「辛拉麵」被驗出致癌物苯芘超標,食物安全狀況頻頻,令人擔憂。在此情況下,清大針對學生飲食與校園餐廳現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並於日前舉辦校園綠食育論壇,將呈現的問題邀集專家學者進行診斷與行動建議。今日作為未來國家支柱的大學生,究竟吃得健不健康,正決定著明日整個社會的發展,而依賴外食的大學生飲食習慣,反映出整體飲食環境,值得認真關注。

從學生填答的717份問卷中看出,大學生蔬菜攝取量嚴重不足、選擇食物以價格便宜及口味好吃為優先考量,基本符合一般對大學餐廳「便宜才是王道」的印象,而在飲食資訊揭露方面,學生最在意的是營養與熱量,對於食材產地、是否當季以及生產者資訊多數並不關心,也因此當學生認知選用在地食材、公平貿易等可能增加售價的情況下,有41%的學生不支持;校方的觀點,也停留在強調安全、衛生基本要件,以及速食店、便利商店與美食街這類看似滿足多數選擇權的迷思,然而卻有不少學生在開放題中提及素食、綠色食材、公平貿易等選擇太少。因而提昇校園師生食農教育,關注食物生產與生存環境、公平正義與動物福利的整體關聯,方能建立學生真正的食物自主權。

環境與健康: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文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