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文化轉型

循環經濟需要社會力――台東最大國宅改造社區回收站的故事

20200103recyclestation.jpg

故事緣起

台灣現況:源頭分類做不好 資源循環半途廢

我國自2003年底宣示實施零廢棄政策以來,雖然垃圾回收率數字年年成長,但實質垃圾回收成果恐不容樂觀,否則早該有焚化廠屆齡除役而非延役,南投、新竹縣、雲林與台東等仰賴外縣市焚化廠處理垃圾的縣市更不會有垃圾無足夠去處而堆置的窘境。

要落實零廢棄,或者蔡政府上台後大力提倡的循環經濟,其實需要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更多的溝通協調與連結,讓垃圾能夠走上最好的管道成為資源。在我國,並不欠缺可以把垃圾再生變成資源的工廠,而是欠缺良好的連結。然而環保官僚在面對每天大量產生的垃圾時,總是求助於可以讓他們暫時把問題忘掉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方便法門,如焚化與掩埋,因此即使零廢棄口號已經出現十餘年,各縣市對於焚化廠的仰賴並沒有減少多少,否則就不會有啟用停擺十餘年的台東焚化廠之議。

珍奶限用塑膠吸管 錯了嗎?


2015年一隻海龜鼻孔卡管的影片,不但奪取全球淚光,引發更多人對海洋廢棄物的關注,也讓全球許多政府開始研議禁限用吸管的政策。而環保署今年提出的海廢治理行動方案中,也首打吸管,並於近日預告草案,打算自2019年七月起,禁止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賣場、連鎖速食店等之餐廳提供內用客人一次性「塑膠」吸管。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上許多討論。環團大多認為,在餐廳內用時,吸管實在沒什麼必要性,因此應該禁止「任何材質」的一次性吸管,而非只是塑膠吸管;但環保署這次對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塗布塑膠薄膜的紙吸管網開一面,顯有為德不足之處。

社會: 

改善台南市牡蠣浮棚養殖的方法及牡蠣環礁計畫



~當牡蠣養殖不再只是為了吃,廢棄蚵棚及保麗龍汙染問題就可以解決~

策略目標

  1. 我們要延續牡蠣養殖這個產業。
  2. 我們要解決浮棚牡蠣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3. 我們要讓牡蠣養殖產業延續對環境生態友善的一面,並讓大家知道。
  4. 我們要幫忙牡蠣養殖業提早因應未來要面對的氣候變遷問題,以減少損失。
  5. 我們希望藉由牡蠣養殖延伸到推動海上休閒觀光活動。
  6. 我們希望透過牡蠣養殖過程進而保護我們的海岸線減少沖刷侵蝕。
  7. 我們希望推動養殖行為的改變,並作為低碳城市創新作為的實質呈現。

要使牡蠣浮棚養殖產業實質呈現對環境友善的一面,並朝向乾淨環保,我們就一定要做一些改變。因此我們要仔細觀察以釐清問題,並用先進思維來解決問題,創造大家生產與生活的同時,延續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採取可以同時保存台南小吃文化又可促進其成為低碳城市的創新作為,讓水清魚躍、生物多樣又可發展海上觀光活動,還可以減緩海岸的侵蝕退縮,只要觀念可以改變,當牡蠣養殖不再只是牡蠣養殖,下定決心,蚵架保麗龍汙染問題就可以解決。

環境與健康: 
社會: 

擺脫垃圾島污名 創建零垃圾生態島嶼


2015051403.jpg

擁有豐富海洋生態環境的小琉球,日前因為垃圾轉運契約於去年底到期,新的轉運契約卻因經費補助遲到而未能及時發包,導致垃圾堆積島上4個月,而爆發危機。雖然屏東縣政府緊急動員,並調度國軍協助,而能在短短五天內把垃圾打包,清掉450噸垃圾,但島上已有重啟小型焚化爐之議。究竟小琉球應如何面對其垃圾問題,以確保其風光明媚的吸引力?

山林水土: 

樸實無華的皂清潔

soapclean.jpg

以石化原料製成的清潔品,如洗面乳、沐浴乳、潤絲精,除了含有去汙力來源的「界面活性劑」,為了要讓許多便宜大罐的清潔品可長期保存,或是更具有賣相,清潔品中會放入數十種以上的合成添加物,例如增稠劑、珠光劑、乳化劑、抗氧化劑、保濕劑、香精、色素、殺菌劑及防腐劑等等,如果不是專業背景的消費者,在短時間的消費過程幾乎無法辨識產品背後標示的添加劑,更別說是了解這些添加劑的相關健康風險。在沐浴時我們人體處在一個半密閉環境中,使用上述這類清潔品時,產品添加物會透過熱蒸氣進入我們的呼吸系統中,此外,這類型合成清潔品使用後不易快速沖洗乾淨,添加物多半會殘留在皮膚上,長期使用等於是長期在皮膚塗抹這些風險未知的化學品,慢慢的影響我們的健康,造成皮膚、肝腎等等「經皮毒」的病變。

環境與健康: 
社會: 

世代合作 面對未來

cooperate.jpg

十多年來,拼經濟一詞屢屢成為政治人物口號。無論是總統就任、新春賀詞,或者行政首長發表施政願景,常常離不開這個口號。然而拼了這麼多年的經濟,人民對經濟的感受是每況愈下,生態環境也不見得好到那:產業只會外移、擴張而不見升級轉型;年輕人薪資水準倒退,房價與物價卻一直上漲;而具生產力的土地卻因為債台高築的政府為搶錢或政客為炒地皮而逐年減少,轉變為建地或空蕩的工業區。

其實就政府與大眾媒體最在意的GDP而言,從1970年來,只有2001年與2009年曾經倒退,每人平均GDP已從1970年的393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0,423美元。因此問題不在於經濟成長不夠,而在於經濟果實分配不均。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文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