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擺脫垃圾島污名 創建零垃圾生態島嶼


2015051403.jpg

擁有豐富海洋生態環境的小琉球,日前因為垃圾轉運契約於去年底到期,新的轉運契約卻因經費補助遲到而未能及時發包,導致垃圾堆積島上4個月,而爆發危機。雖然屏東縣政府緊急動員,並調度國軍協助,而能在短短五天內把垃圾打包,清掉450噸垃圾,但島上已有重啟小型焚化爐之議。究竟小琉球應如何面對其垃圾問題,以確保其風光明媚的吸引力?

對於面積只有6.8平方公里、人口1.2萬人的小琉球而言,不論是垃圾焚化或掩埋,均非明智之舉。畢竟垃圾焚化完後,還有令人頭痛的有害飛灰需要固化掩埋,以及重金屬含量不低的底渣需要鋪路、填地等去化管道;而焚化所排放的戴奧辛與重金屬,也會污染空氣與周遭海域,並累積在魚蝦貝類中,威脅食品安全,對居民健康與該島所仰仗的觀光而言,絕對是負面因子。何況,當地的小型焚化爐,當年就是因為空氣汙染防制設備不足而排放過量戴奧辛,加上垃圾焚化成本高(一年至少八百萬元),鄉公所無法負擔,再加上海風鹽分易使設備腐蝕,致運作兩年就因多項設備損壞而停擺,至今已十年有餘,實已報廢,難再重啟;若果重啟,污染只會更加恐怖。曾經的錯誤,豈能一再嘗試?1

垃圾問題其實是個管理問題。我們如何利用物質,以最節省資源的方式達到我們的目的?如何讓東西在生命周期終了時能夠循最佳化的管道,循環再生?這是在面對垃圾問題時必須審度之處,而非只是想著放一把火把它們燒掉,這種眼不見的態度往往造成更多的問題。對於地小、人少、產業單純的小琉球而言,理應比台灣本島更容易管好物質流,也更有機會達到零廢棄目標。若小琉球全體居民能夠協力合作,思考如何減少垃圾,如何有效地把不得已產生的垃圾分類開來,造就一個乾淨、有氣質的物質使用文化,如此不僅有利於當地的環境,更能進一步提升觀光品質。在此提出幾個小小建議,希望當地政府能夠參採。

讓遊客為其所帶來的垃圾負擔付出合理代價

雖然有媒體報導指稱,遊客年年暴增造成垃圾劇增2,但到底遊客帶來多少的垃圾負擔?根據屏東縣政府的統計資料,近幾年來小琉球的觀光客人數的確逐年攀升,從2006年的9.7萬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42萬人次;然而垃圾產生量的增加趨勢,相對而言卻不是那麼顯著;在2007、2010、2011、2013年等4年,垃圾產生量甚至較之前一年下降,這可能是這幾年遊客所產生的垃圾組成有所變化,也有可能是統計數字的誤差:或許這些年的遊客,相較而言不那麼喜歡喝啤酒等玻璃瓶裝飲料,所產生的廢容器重量較輕;也或許鄉公所在這幾年沒有掌握到某些垃圾回收管道的統計數字。


2015051402.jpg

儘管垃圾產生量的短期變化看來有點古怪,但其長期趨勢仍呈現出垃圾產生量與觀光客人數的正相關;畢竟,2014年的垃圾產生量,較八年前增加了679噸,增加幅度達到2006年的25%!我們可以合理假設,2014年較2006年多出的32萬人次的觀光客,貢獻了這679噸的垃圾,也就是平均每位觀光客為當地帶來2.1公斤的垃圾量。根據環保署過去數十年來的統計數字,國人每人每天產生的垃圾量,約在0.8-1.2公斤之間,因此我們可以估算出,每位觀光客停留在小琉球的時間約為兩天;看來這也是一般遊客會在這樣的小島上停留的天數。

從這數字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例假日湧入小琉球的數千觀光客,人數達到當地人口的數成,他們放鬆心情,大吃大喝之餘,卻不用為他們所產生的垃圾付出合理代價。而當地的清潔隊人數只有區區五、六人,要週期性地面對觀光人潮所帶來的垃圾潮,還有撿拾遊客不小心留下或刻意亂丟的垃圾,當然不能好好地把收集來的垃圾妥善分類。每個觀光客都是因為小琉球美麗的海底風光而趨之若騖,絕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消費行為造成當地的垃圾危機,是以若能要求他們為此付出合理代價,讓當地政府聘請更多清潔人員,他們將會樂意之致。兩公斤的垃圾處理費,約為6-12元3,應該不會有觀光客為這區區十元左右的費用,而跟我們的母親大地斤斤計較吧。

改變依賴免洗餐具與包裝的商業服務模式

然而向遊客徵收垃圾處理費,只是因應目前現況所產生的對策,並未能真正改善問題。如何讓遊客的觀光行為與垃圾產生脫勾,更是當地政府與民眾必須積極思考的。平實而論,在缺乏整體規劃、社區居民又常常只是自謀生計的情況下,小琉球的建成環境與商業服務品質並不理想,初來乍到時感覺只是到了另一個台灣島:飲品店通常因為面積小而只提供外帶服務;早餐店以及一些面積較小的餐廳即使可以內用,但為節省人力,仍只提供免洗餐具;另外還有散佈在景點的攤販以及只提供包裝食品的便利商店,都是垃圾的重大產生源。不過也正因為小琉球人口少,居民對發展觀光有共識,因此更有機會結合大家的力量,改變這些依賴免洗餐具與包裝的服務模式,整體提升在地服務品質,並讓利益由社區居民共同分享,而非把這樣的機會讓給外來業者。

想想看,為何開西式咖啡廳的,鮮少提供免洗杯具,但開豆漿店的,卻反其道而行?這是文化問題,也是階級問題(開豆漿店的,通常開不起投資金額較大的咖啡店),但文化是可以改變的,階級是可以透過共同合作而跨過的,只要大家有心的話。當然,這也需要當地政府的帶頭整合與輔導協助。

此外,當地政府也可以檢視一下,島上的22家商店與28家餐廳,是否有些不利於回收、甚至不利於焚化掩埋但可以避免或取代的產品或包裝(比如PVC保鮮膜、使用含氯油墨或PVDC膜的食品包裝),並透過輔導或者地方自治條例,予以淘汰或禁用。

善用社區民眾與觀光遊客的力量,促進資源回收

這樣的轉型,是需要一點時間;不過在短期內,當地政府仍可透過一些作為,促進垃圾回收。據了解,小琉球有許多弱勢居民會去收集可回收的垃圾,變賣維生;而全國最大回收志工團體慈濟,觸角也早及於當地。這些社區居民對於當地的資源回收成果,有不小貢獻,這可從2014年小琉球的資源回收成果中,窺之一二:在二十一類回收項目中,一些較有回收價值的,通常輪不到清潔隊來回收,比如說,回收量分別佔整體資源回收成果56%、5.61%、3.32%的「其他金屬製品」、廢寶特瓶與廢鐵罐,大多是由社區民眾回收,而非清潔隊;相反的,市價低的回收項目,則需要清潔隊多付出一些心力,比如說回收量佔整體成果達4.87%的廢玻璃容器,就有84.7%由清潔隊回收,社區民眾對此似乎興趣缺缺。


2015051401.jpg

既然社區民眾參與程度這麼高,那何不善用這股力量,促進回收?在此建議當地政府,在幾個重要消費場所(比如碼頭、市集以及民宿)、重要景點,設置數個資源回收桶,分別回收紙類、有色玻璃瓶、透明玻璃瓶、金屬容器、廢寶特瓶、其他廢塑膠容器、廢塑膠袋、其他資源物等。如此,一些較有市場價值的,社區民眾自會幫忙取走,不用煩勞清潔隊來收;清潔隊只要把其中幾個裝低價資源物的桶子顧好就好,方式可以是請資源回收桶設置地點附近的民眾或景點管理者,協助監控與連繫,並提供些許酬勞。透過這樣的方式,清潔隊人員可以讓產生垃圾的遊客與居民協助分類,更可避免有些較無公德心的遊客,在找不到垃圾桶時隨手一扔;而有人協助監控,也不用怕它會滿出來或者成為不肖民眾丟垃圾的目標。

另外,在地清潔隊在收垃圾時,也不必拘於環保署垃圾分三類的指示,可以針對在地垃圾的特性,要求居民更細緻地分類,減少清潔隊員的分類工作負擔。比如請民眾把價低的有色玻璃瓶、紙類、塑膠袋等與其他資源物分開來,就可少很多分類工作。再者,要教導民眾在資源回收前,務必把沾了食物的容器或包裝清乾淨,如此堆置的資源物或垃圾,才不會發臭或長蛆,資源物的賣相也較佳。

當然,要讓遊客與居民做好分類,需要教育,而這可以協請往返小琉球的船公司、民宿業者、景點管理者、學校幫忙,也可透過垃圾車播放錄音帶來宣導。當地政府更可透過宣導教材,宣誓小琉球將成為零垃圾的島嶼,但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若能展現此決心,相信遊客與居民們都會樂意配合,並會重視自己在島上的消費行為。

結語

其實,管理垃圾的原則很簡單,不外乎源頭減量/減毒,分類回收、再使用與再利用;但讓問題複雜的是人及其物質使用行為。現代的社會在資本主義趨使下,不僅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也使用了十幾萬種化學物質,加上有些人不想要為自己不要的東西之清理付出代價,讓物質流管理成為艱鉅任務。小琉球對台灣本島而言雖然偏遠,但對島民而言卻無任何偏僻之處,環島一周不需一小時,而海洋又阻絕了外來事業廢棄物的入侵。產業單純,垃圾性質也單純,這樣的條件若能好好管理,要達到八、九成的垃圾回收率將不是問題。期待下一次看到小琉球的新聞,不是爆發垃圾危機,而是成為零垃圾生態島的楷模。


參考資料:

  1. <小琉球垃圾本島處理-比島內焚化爐便宜>,聯合報,2015.04.10
  2. <小琉球擺脫垃圾島 明年再上演?>,聯合報,2015.04.17
  3. 《台北縣垃圾處理概況》,台北縣政府2005年度報告。
  •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 發表日期:2015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