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2016世界現況:城市能否永續?
政府就洗番你燒垃圾 —— 推動廢棄物燃料化的政策搖籃
垃圾成山情險峻 填海焚化納循環
在經濟高度發展下所導致的廢棄物增加,以及資源與廚餘回收成果在市場不利因素紛飛下的止步不前甚至下滑,於是新竹市、南投、雲林、台東、花蓮、澎湖等無焚化爐縣市以及桃園、台中、台南等近年高度發展縣市,暫置在掩埋場上的垃圾,一座座長高成山,至今已累積到84萬噸。而因無處可去而暫置在事業單位場所的事業廢棄物,主要是鋼鐵爐碴與副產石灰,於2018年站上613.8萬噸的高峰,至今仍有514萬噸。(圖1)
在這沈重的廢棄物處理負擔下,前環保署提出的循環經濟行動計畫,雖然說要「接軌國際趨勢,廢棄物管末處理需轉變為源頭減量與資源循環」,內容主要還是從末端處理思維出發,考量的是:1
台灣垃圾淹腳目 —— 失敗的廢棄物減量與資源回收
零廢棄實未達標 美化數字掩瓶頸
台灣的垃圾處理政策,早期是以掩埋為主,但隨著經濟快速起飛、人口增長,掩埋場很快一個接著一個飽和,要另覓場址不易,於是於1990年代轉向為「焚化為主、掩埋為輔」,並陸續推出兩個興設焚化廠的計畫,規劃要在各縣市興設36座大型垃圾焚化廠,結果引發民間一波波反焚運動,訴求零廢棄,要求以「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再使用、再利用」取代焚化與掩埋,最終成功阻止10座焚化廠的興建,前環保署並於2003年底提出《垃圾處理方案檢討與展望》,宣誓推動垃圾零廢棄,要:
將里山精神融入惡地治理的借鏡 —— 義大利歐洽爾山谷及台灣的十八羅漢山
惡地普遍被認為是不利開發的不毛之地,國內外皆然。然而,在義大利的歐爾洽山谷(Val’d Orcia),當地地政府與居民卻是共同協力,將惡地地景與農業文化地景結合,帶入現代化的治理模式,走出惡地新風貌。
歐爾洽山谷為於義大利中部托斯卡尼(Tuscany)大區中的西恩納省(Provinceof Sienna )。幾百萬年的造山運動,加乘地表風化作用,讓該地充滿了較為低矮,外型圓鈍的泥岩山丘,義大利稱此種地形為 Biancane。歷史上,托斯卡尼大區即為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皮恩扎(Pienza)市鎮即充滿文藝復興建築的代表城鎮,於 1996 年率先成為在西恩納省中申請世界遺產成功的市鎮。
牛埔當地友善農耕方式與生態調查成果分享
農業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衝突
過去人類為了更大量的農耕收成逐步開發自然環境,與原來生存在自然環境的野生動物產生衝突,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也讓野生動物棲地受到破壞,更甚是工業開發的關係,導致許多淺山自然環境遭到大面積不可逆的破壞。而近年越來越多農友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生產農作物,降低或停止農藥的使用,利用人工除草、生物防治1等方式達到作物足以收成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