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農地為環境永續之基本
每次看到農地又被破壞,就感到心很痛。就農地而論,台灣的農業可耕面積1999年時約88.5萬公頃,2010年時只剩81.3萬公頃,目前種植水稻面積僅約25萬公頃,另有休耕面積達22萬公頃,農地每年以6,000餘公頃的速度在消逝,土地不斷被轉移為工業使用或建地使用,這是很大的警訊,也是政府農業政策宣告放棄農業、任其穨敗的寫實。但「農地」徵用的問題除了涉及土地變更利益外,更在於環境保護問題上。
每次看到農地又被破壞,就感到心很痛。就農地而論,台灣的農業可耕面積1999年時約88.5萬公頃,2010年時只剩81.3萬公頃,目前種植水稻面積僅約25萬公頃,另有休耕面積達22萬公頃,農地每年以6,000餘公頃的速度在消逝,土地不斷被轉移為工業使用或建地使用,這是很大的警訊,也是政府農業政策宣告放棄農業、任其穨敗的寫實。但「農地」徵用的問題除了涉及土地變更利益外,更在於環境保護問題上。
自1972年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以來的第五次地球高峰會,預定明年(2012年)六月於巴西里約開幕,預計將有數萬名來自世界各地 的政府官員、學者專 家、民間團體以及企業代表參與,共同檢討二十年前在巴西里約舉行的地球高峰會各項協定的執行現況,並提出永續發展策略與制度改革的具體行動方案。
過去二十年,人類面對的全球環境挑戰未曾稍歇,包括能源與自然資源的耗竭、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以及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許多的環境問題深深地糾結在政治與經濟的網絡中,凸顯了面對永續發展這項人類共同願景所顯現的集體焦慮與困境。
從許多方面來看,永續發展是一個成功的概念突破,它強調改變成長的品質,將環境負荷納入整體決策考量之中,使環境與發展的衝突,看似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永續發展」一詞遂成為各方政經勢力妥協下的最大公約數,也成為國際環境協商與對話的新平台。
依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1987年),將「永續發展」定義為,「能滿足當代需求,同 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自此推動永續發展在世界各國掀起浪潮。「永續發展」的積極意義上,應包含公平性(Fairness)、永續性 (Sustainability)、及共同性(Commonality)三個原則;就社會層面而言,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及不損及後代子孫全體人民的 基本需求;就經濟層面而言,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可持續經濟成長;就自然生態層面而言,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暫不談經濟可持續性、生態和諧,對於「不損及後代子孫」一事,有幾項已發生的事情,已成立的議題如下
一、氣候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