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永續發展

七十億人的崩世代到來


秋老虎的午後,我經過家門前大型廢棄物的垃圾堆,最頂上躺著一個用大樹的橫切面做的茶盤,樹的年輪仍清晰而完美,但是茶盤中間有一道裂 縫,大概因此會漏水而失去了效用,那是一棵七十幾歲生命的樹最後的下場。垃圾堆裡面還有很多看來大致完好的物品,心中有個疑問,人在地球上活到七十歲,一生中有這麼多必需品嗎?

這幾天,全球的人口達到了七十億人,不少國家歡慶新生命,紛紛尋找第七十億人,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卻不覺得開心,因為這些孩子出生在 「矛盾的世界」;世界環境生產的糧食因為綠色革命等科技發明而足以養活七十億人口,早已經打破馬爾薩斯人口論的預言,甚至富裕國家有許多人為過度肥胖所苦,但卻仍有超過十億人飢餓貧困生活,而新興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大國,正在快速追上消費主義的風潮,只要想到你現在需要的所有事物,都要乘上七十億倍,七十億個茶盤、七十億支手機、七十億台汽車……

山林水土: 
經濟: 
社會: 

淺談台灣的永續發展之道


台灣甚至全球當今的環境問題乃根源於不當的經濟模式、不當的產業以及不當的價值觀。因此要解決環境問題,讓人類得以永續發展,不能不面對這些根本問題。這三個根源互為因果,彼此強化,因此盤根錯節,要立即解決實非容易,不過現在不開始去做,則永遠解決不了。永續發展,每個人都有責任,但政府在這之中扮演著 重要的角色。以下謹就目前永續發展的問題根源以及政府職責稍作剖析。

1. 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模式、生產有毒有害產品的產業
首先,是資本主義所帶來的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金錢原本是促進人類分工合作以滿足需求的媒介,如今卻蛻變為福祉的本尊。「錢愈多愈好」, 促使各國各界各階層競相追逐金錢,並促使產業直線思考,忘了企業存在的目的其實是適切地滿足人類的需求,而只想要賣出愈多產品,以獲得愈多金錢,沒有市場就透過各種廣告宣傳刺激需求,卻未能理解愈多產品其實就是消耗愈多有限的資源,這樣的經濟模式注定是不永續的。而業者對於自身產業所帶來的環境傷害,也甚少思考,只要產品有利可圖,甚少業者會主動因為產品的危害而放棄,這種以利潤擺第一、社會責任再說的企業思維,加上政府的怯於管制,正是為何有些明顯應該淘汰的產品與服務, 如核能、PVC塑膠、農藥與化肥、石綿、香菸、毒品等等,一直存在我們社會,甚至主導人類的活動。

經濟: 

台灣能從非洲學到什麼

作者:竹塹 彭明輝 (本文亦刊於「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2011世界現況:滋養地球的創新方法》是一本集體創作的書,描述25個非洲國家多樣的農業創新方法。這樣的一本書,如何能跟台灣的處境連結與對話?認真想想,十年後的台灣確實有許多需要向非洲學習的地方。不過,讓我們先重溫一段值得記憶的往事。

台灣在1960年派遣了第一個農耕隊前往非洲,輸出台灣傲人的農業技術,希望藉此保住聯合國的席位。據說在高峰的1978年時,台灣在19個非洲國家共派 駐了633名人員,協助他們育種、灌溉與其他農耕技術。很多團員剛開始只為了多賺一些錢,後來卻認真賣力地為當地的發展而奉獻心力。因為成果斐然,很多團員都受到當地人的崇敬,有些甚至被邀請參與政府決策。許多非洲民眾對台灣農耕團的好感甚至一直延續至今。

經濟: 
社會: 

水水台灣

2009年莫拉克颱風過後,台灣南部河川上游土石淤積嚴重,河床上升都在20米以上,造成南部水庫嚴重淤積。因此水利署依《曾文南化烏 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推出計畫,編列了540億用於清淤及集水區整治,以穩定南部地區供水,其中包括了繞庫排沙工程,並以開發新水源為由,夾帶了「吉洋人工湖」的興建。

繞庫排沙工程是將上游的砂透過隧道,繞過水庫往下游排放,水利專家學者認為就樣能徹底解決水庫淺碟化的問題,這樣的想法其實有點天真與自私,因為莫拉克颱風沖刷大量土石,曾文水庫淤積9,000萬立方公尺,假設繞庫排沙減少了20%土石淤積,曾文水庫還是淤積了7,2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但是1,8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換到下游。莫拉克颱風的大量雨水曾造成曾文溪下游之溢堤,從大內至善化、安定、官田、西港至七股,淹水達一至二層樓 高,所以水庫繞庫排沙將使下游淹水問題更為惡化。面對來勢洶洶的全球氣候變遷,「還山於林、還地於河」才是根本之道。

山林水土: 
社會: 

保護農地為環境永續之基本

近日馬政府為香蕉價格弄得焦頭爛額,拿不出一個良好完整的政策。另一方面,蔡英文提出要訂「農業基本法」。農民於7月17、18日夜宿凱道,抗議政府不當徵收農地。又近日,比照對公務員調薪3 %、榮民調高就養金600元等照顧政策,希望也能調高老農津貼。以上都與農業、農村、農地有關。農業可說是弱勢產業,而農地更是問題核心,又農民手上有選票等,都繞著『農』字打轉。農業有關的議題還真複雜,但也真的非常重要。我們每天要吃米飯、菜、水果、豬牛魚肉、牛奶、蛋…,不都倚賴著土地、自然生態基盤生長出來的食物為生嗎?是以古有「國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之語。

每次看到農地又被破壞,就感到心很痛。就農地而論,台灣的農業可耕面積1999年時約88.5萬公頃,2010年時只剩81.3萬公頃,目前種植水稻面積僅約25萬公頃,另有休耕面積達22萬公頃,農地每年以6,000餘公頃的速度在消逝,土地不斷被轉移為工業使用或建地使用,這是很大的警訊,也是政府農業政策宣告放棄農業、任其穨敗的寫實。但「農地」徵用的問題除了涉及土地變更利益外,更在於環境保護問題上。

經濟: 
社會: 

邁向2012里約地球高峰會

自1972年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以來的第五次地球高峰會,預定明年(2012年)六月於巴西里約開幕,預計將有數萬名來自世界各地 的政府官員、學者專 家、民間團體以及企業代表參與,共同檢討二十年前在巴西里約舉行的地球高峰會各項協定的執行現況,並提出永續發展策略與制度改革的具體行動方案。

過去二十年,人類面對的全球環境挑戰未曾稍歇,包括能源與自然資源的耗竭、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以及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許多的環境問題深深地糾結在政治與經濟的網絡中,凸顯了面對永續發展這項人類共同願景所顯現的集體焦慮與困境。

從許多方面來看,永續發展是一個成功的概念突破,它強調改變成長的品質,將環境負荷納入整體決策考量之中,使環境與發展的衝突,看似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永續發展」一詞遂成為各方政經勢力妥協下的最大公約數,也成為國際環境協商與對話的新平台。

經濟: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