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永續發展

石化業 沒道理再擴張

作者:謝和霖

在社會一片反對國光石化與六輕五期興建的氛圍下,行政院長吳敦義在日前出席全國工業發展會議閉幕典禮時表示,國光石化設廠後,「可以淘汰舊廠,用排碳少的代替排碳多的,用效能高的代替效能低的,用進步的代替退步的,對國家社會都有利,沒有道理反對。」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特定議題: 

讓災後重建更貼近自然法則

八八風災彷彿打翻了一個潘朵拉的盒子,盒子裡所有天災的、更多的是人為的問題都跑出來,有的累積許久、有的是新近發生的因素,展現的後果有悲傷的、貪婪的;互助的、也有自私的,交集在短短的不到一個月內,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接下來的難題是,該先解決哪一個問題?每一個解決方案都有對立面,好像沒有辦法兼顧。比如遷村或撤村與否、發放補助速度與查證難以兼顧、蓋組合屋或搶通路要快又要品質、編列緊急預算但又怕空白授權等等,做或不做都有其困難,從政府到民間,先解決眼前看得到的問題,長遠的國土規劃、公共工程品質、經濟建設選項都太遙遠。互相指責、急就章的重建工作令人憂心,恐又陷入導致此次悲劇的天災人禍循環。

氣候與能源: 
經濟: 
社會: 

比救災更困難的挑戰:對大自然應懷抱著謙卑的心

這幾天有關莫拉克颱風災情所引發的救災問題,在媒體上刊載了相當多的新聞報導與評論。救災是考驗政府與社會對於危機的應變能力。中央與地方政府在這次救災的因應過程,暴露出相當多問題。但在救災之後,身為環保團體,我們還是想提醒社會大眾,我們究竟有沒有由這次的災難中學到什麼教訓?如果沒有,如果我們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依然沒有改變,如果我們還是重複犯下過往的錯誤,那這次在災難中罹難者與救難殉職人員用生命所付出的代價,不僅不值得,更完全沒有意義。

當災難事件成為媒體焦點時,指著別人的鼻子批評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可是,當一、兩個月之後,當八八水災的新聞報導會逐漸由媒體消失,我們對待環境的態度是不是有所改變,我們是不是做好未雨籌謀的防災因應,那時才是檢驗我們究竟是不是一個有反省力的社會的開始。

永續發展與人權

永續發展涵蓋環境、社會、經濟三大面向,也必須同時守護世代內與世代間的公平正義。人類活動對永續發展的影響,不管是三大面向或是時空軸向,都必須一起考量,因為它們彼此牽連互賴。一些企業開始將生態效率、綠色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納入企業的生產與行銷,是值得期待的方向;然而維護人權責任的發展,或是將企業體暨成員於公民社會能力的培養上,還是相當落後於環保法規與綠色認證的遵循。而人權及公民社會,都是屬於永續發展社會面向的重要內涵。

企業的永續發展不均衡,國家的永續發展又何嘗不是?台灣是一個基體相對小的國家,因此受到內外條件變動的影響,時間比較快、幅度也比較大。由於全球化及政黨輪替的牽動,台灣正處於一個顯著的變遷期。對外是在美國、日本、中國等強權網絡中的槓桿鍵結戰略佈局的調整消長,對內是既得利益者與權力核心族群的重新組合,這些對台灣環境、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以及世代內與世代間的公平正義,都有極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對在權力資源的金字塔結構中下層民眾各種人權品質是否劣化,尤其是值得關切的衡量指標。

被忽略的情境

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主辦、環保署承辦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於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中平和的落幕。在採取「審議式民主」的會議形式下,環保人士、產業界與政府各部會代表,皆可表達自己的看法,雖因時間限制而不能暢所欲言,但仍對於許多大大小小的行動策略達成共識;然而對於較重大的變革或管制策略,則仍有許多爭議,而未達成共識。尤其是延續自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的爭議焦點,即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與期程。

環保人士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減量目標,至少應維持1998年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即於2020年時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回歸至2000年的水準。而經濟部則細細衡量過去幾年的毫無作為與遠見,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年高昇;又審慎站在財團立場,將幾個尚未通過環評的重大投資破壞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納入規劃,而提出另一期程,大幅放寬減量目標。在經濟部規劃的情境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一直成長至2025年,然後才進行總量管制,逐年降低。在目前地球對人類活動容忍度已瀕臨極限的情況下,如果將溫室氣體減量視為調整人類發展方向、邁向可持續未來的一個指標,則經濟部的規劃,恰落後許多先進國家25-30年。

氣候與能源: 
社會: 

讓該死的公司自然死

前幾天參加一個研討會,會中一名受邀演講的某成衣公司代表,談及他們如何改善員工的勞動條件,負起企業社會責任。他說,成衣的市場早已供過於求,因此為求生存,只能往勞動成本低的地方遷移,以降低成本,期能以低廉的物價刺激消費,提高競爭力。同時由於市場上競爭者眾,因此為了搶奪訂單,常需以低廉的報價,並配合客戶的急需,逼迫員工加班趕工。為了追求微薄的利潤,而犧牲了勞工的人性尊嚴與生活品質。基於同樣的邏輯,我們可以想見,許許多多的環境成本外部化,也是為了以低廉商品刺激消費,為了追求微薄的利潤。

這樣的運作邏輯,是我們現今許多問題的根源之一,也是我們急需改革的課題。全球化、中印的崛起,都是為同樣的邏輯所驅使。這樣的邏輯,將使得工業化國家失業率提高,勞動條件降低;發展中國家環境惡化、傳統產業式微,並使許多人無法再直接依靠土地或傳統產業維生,而釋出更多廉價勞力,進一步加強企業跨國流動的動力,擴大全球各地的貧富差距。而那些在宛如戰場的市場上稱霸的財團,則擁有了睥睨國家的財力與影響力;只是,在社會中低階層、及環境與生態上,早已哀鴻遍野。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