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有4萬多人參與的里約+20地球高峰會已於6月22日落幕,並發表了《我們希望的未來》這一文件。該文件洋洋灑灑,共53頁、283條文字,涵蓋永續發展的各個層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聲稱這是多邊主義的重大勝利,因為各國透過這份文件,重申他們對永續發展的政治承諾,同意建立一套永續發展目標,並設立關於永續發展的高階政治論壇。同時該份成果文件也「呼籲」各國採取廣泛行動,比如說發展綠色經濟來達成永續發展、強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角色、提倡企業永續性報告的措施、採取比GDP更進一步的方式來評估國家福祉、建立永續發展的籌資策略、採行十年的規劃架構來處理永續消費與生產的議題。
然而公民社會對這份文件並不表滿意。國際削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網絡(IPEN)評論指出,這份文件「雖然全面,然而內容相當薄弱,無法反映人類所面臨全球危機的急迫性。」的確,該文件中雖體認到許多問題,強調各種處理原則的重要性,但缺乏強制性與具體的行動與目標;甚至某些文字不當或模糊不清,而予不永續產業可趁之機。另外,「這次高峰會雖然號稱有公民社會的全面參與,但顯然沒有反映公民社會的聲音。許多工作小組因為會議空間擁擠,很快地就謝絕非政府組織的參與,而只有各國代表才能在工作小組的會議上發聲。」由公民社會所舉辦的周邊活動和大會場所分隔在城市兩端,坐公車要花三個小時,這表示許多國家代表並沒有聽見數千個公民社會團體所傳達的重要訊息。
這樣的結果是可以想見的,毋寧也是悲哀的。當前人類面臨了許多迫在眉睫的危機,危及我們的生存,然而在既得利益者阻撓下,這份危機感卻無法轉化為有力的集體行動。這些既得利益者可能是石油大亨,或者是不肯犧牲些許經濟利益的國家。這也反映了各國公民社會力量的不均與不足,無以讓短視的企業或國家政府就範,達成我們真正想要的未來。在多數國家的政治議程上,永續仍只是個漂亮口號,重要性仍不及眼前的經濟危機;儘管目前的經濟其實是永續的絆腳石,應趁此波經濟危機進行大幅度的經濟轉型,但因循苟且的施政理念仍充斥全球舞台。美、英、德三國元首均未親臨此高峰會,即可見一斑。
面對這種各懷鬼胎的國際困境,我們不能巴巴地等著各國政治人物達成共識來拯救我們,而是必須展開更多的在地「自力救濟」行動,從個人、社區、城市,擴展到國家,讓永續成為全球潮流。而國家政府在無力推動永續進程下,至少應該下放更多自治權利給地方政府,讓他們可以推動比中央政策更嚴格、積極的治理行動,畢竟要達成地方共識比達成國家或全球共識容易許多。比如高雄、花蓮、雲林要開徵碳稅,拿不出更多錢來補助地方政府進行環境治理的中央政府有何立場說不?
⊙ 本文簡版刊載於7月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 發表日期:2012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