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從嘉南平原出發,推動地方永續治理!

日期: 
2015/07/24 (週五)

有鑑於台灣的環境問題,如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毒物污染與累積,已甚嚴重;即使說經濟上似有成長,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用電量、能源用量,仍然不斷升高;所謂的「永續」、「永續發展」,只淪為口頭禪。這顯然是無法「永續的」。我們必須趕快盤點、弄清楚問題,儘速採取行動。為此,看守台灣協會結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與嘉義縣環保局,在7月23日於嘉義舉辦永續治理工作坊,希望能透過公民的參與及監督、活力與智慧,督促縣市施政朝向永續發展、落實「全球思考,在地行動」。

20150723susgov01.jpg

在工作坊開幕時,前環保署長張國龍便表示:「今天由永續治理平台聯盟主辦的永續治理工作坊,堪稱為台灣地方政府和NGO團體,第一次就永續的問題做雙向溝通。 雖然各政府機關口口聲聲都把『永續』兩字掛在嘴邊,但台灣永續指標曾在全球評比的146國家中得到倒數第二。同時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能源依靠進口的程度更是逐年攀升。

我們自小便被擴張主義心態洗腦,而擴張主義便造化今天環境的負荷。由於台灣各地方政府在地理資源條件各不相同,因此與NGO合作更是刻不延緩。為了摒除擴張主義,希望地方政府與NGO一齊討論永續治理的藍圖與基礎,使下一代能擁有舒適的自然環境。」這一席話直接點出了現今政策根本是在開永續的倒車,也點出這次工作坊的重點,即是「地方治理」與「公眾參與」。

在這次工作坊中,嘉義縣環保局長、綜合規劃處長、農業處長以及台南市環保局長均到場分享地方環境治理的在地問題、現況與因應對策。同時亦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看守台灣協會、台灣環保聯盟與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等NGO互相交流,激發更多議題與想像。

嘉義縣環保局此次針對「空氣污染防制」做了詳盡的報告;首先在固定污染源方面,針對嘉義縣內兩大大主要污染源(中洋工業區與南亞嘉義廠),將生煤使用許可期限由原本五年縮短為一至兩年、進而逐年減少生煤許可量,同時並要求使用低硫份生煤,並預計在2016年完成污染防制設備(選擇性觸媒,SCR)之增設。在移動污染源部分,嘉義縣從進入阿里山地區的遊覽車著手,嚴格稽查污染之排放:在2011年公告阿里山為空品淨化區,管制1、2期柴油車進入。透過創新的管制方法,迫使遊覽車公會於2015年1月主動找縣府協商,並承諾加入自主管理,使得全國大客車加入自主管理的車數,在1月月協商前僅有293輛,至6月即增加至5,653輛;一個小小的阿里山空品凈化區的管制成效因此擴及全國。

而台南市由於本身便佔了全台灣淹水濳勢的三分之一面積,因此亦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多項作為:訂定全國第一個「低碳城市自治條例」,並推動「碳揭露」政策,在過去四年來輔導業者生產「碳標籤產品」,總共佔全國碳標籤產品的四成。同時台南市從2011年至2015年4月止,推動「陽光電城專案計畫」,總設置容量113MW/年,年發電量約1億4219萬度(約為曾文水庫年發電量的一半),年減碳量相當於228座台南公園,約7萬4225噸。

對於嘉義、台南提出的治理成果,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表示印象深刻,但也質疑政府的減碳計劃,有多少是透過某種機制的設計,捲動民眾的參與,讓大家一起發想與行動?他在會中分享韓國首爾的「減掉一座核電廠」經驗,指出我國政府面對能源議題時,需要的是由下而上、草根思考的「系統性變遷」,最重要的一環是「民眾參與」,而非如同經濟部提出之僵化、俗套、還要花費三十億的「自己的電自己省:智慧節電計劃」。主政者的領導能力與決心固然重要,但必須要有清楚的願景、指標與策略思考,推動「治理架構」的創新與調整,以及社會參與的設計。

看守台灣協會理事長劉志堅提出衡量「永續治理」的參考指標,包括以生態足跡與生命週期的觀點評量問題、資源利用首重效率、污染防治需納入「總量管制」概念、重視人類活動對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等,以達到社會公益、環境正義與世代公平性。

台灣環盟執委徐光蓉鉅細彌遺地解釋了數十年來氣候變遷的現象與能源轉型的急迫性,認為現在最需要的是政治決心與策略。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研究員劉家介也城市的角度介紹了城市永續治理與公眾參與的各個階段,強調政府決策應秉持透明、廣納、負責等原則,認為決策過程愈早讓公民進場參與並讓他們能夠發揮影響力,將愈能獲得民眾的支持與信任;而公民也應積極提倡與建立合作、互信關係,如此才能發揮共效的成果。

20150723susgov02.jpg

在這次工作坊中,各與談人士的內容均精彩豐富,讓所有與會者體認到「地方永續治理」與「各環節之公眾參與」的必要性。看守台灣協會將陸續在台灣其他縣市舉辦永續治理工作坊,一方面審視執政團隊是否信守承諾,一方面也期望將地方政府、民眾與NGO拉在一起,共同討論我們的未來!


該工作坊的相關資料請見報名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