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埔當地友善農耕方式與生態調查成果分享
農業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衝突
過去人類為了更大量的農耕收成逐步開發自然環境,與原來生存在自然環境的野生動物產生衝突,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也讓野生動物棲地受到破壞,更甚是工業開發的關係,導致許多淺山自然環境遭到大面積不可逆的破壞。而近年越來越多農友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生產農作物,降低或停止農藥的使用,利用人工除草、生物防治1等方式達到作物足以收成的狀況。
過去人類為了更大量的農耕收成逐步開發自然環境,與原來生存在自然環境的野生動物產生衝突,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也讓野生動物棲地受到破壞,更甚是工業開發的關係,導致許多淺山自然環境遭到大面積不可逆的破壞。而近年越來越多農友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生產農作物,降低或停止農藥的使用,利用人工除草、生物防治1等方式達到作物足以收成的狀況。
2010 年於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1 ,提出了「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與「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兩項重大的決議。其中「里山倡議」意旨希望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按照自然過程(natural processes)維持、開發社會經濟活動(包括農業與林業),塑建人類與自然的正面關係2。
「里山」satoyama)一詞也隨著這次在日本召開的大會增加了知名度,但事實上「里山」不是新名詞,而是日本農村文化中尊重自然運行的精神,並沒有指某個特定的地點,也沒有限定的地景,更不是專指與某種農業型態相關的環境條件。只要當地的鄉村,以環境為思考的基本面,經濟發展要顧慮到生態環境,社會發展要配合生態環境,甚至在生活面也是,就可以是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