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牛埔當地友善農耕方式與生態調查成果分享

農業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衝突

過去人類為了更大量的農耕收成逐步開發自然環境,與原來生存在自然環境的野生動物產生衝突,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也讓野生動物棲地受到破壞,更甚是工業開發的關係,導致許多淺山自然環境遭到大面積不可逆的破壞。而近年越來越多農友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生產農作物,降低或停止農藥的使用,利用人工除草、生物防治1等方式達到作物足以收成的狀況。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12-node-1573-01.png
@台南社區大學
當地農家利用泥岩種出甜菜根

龍崎牛埔從古至今的農耕過程

龍崎牛埔位於台南的東南端,在 50 年前的農業時代,當地的農物除了甘藷、竹筍、龍眼之外,也有水稻田的耕作,但因當時沒有自來水管線,水稻種植在當地人口中是所謂的「看天田」,如遇雨水缺乏時,收成甚至連一半也沒有,頂多只能支持家庭三餐。就因如此,當地會挖掘農塘接取雨水作農業灌溉以及日常使用,如遇缺水期就必須走到 10 公里遠的「烏龍水」出泉處接取乾淨的水源使用。

因環境變遷加上自來水管線陸續延伸至牛埔社區,水稻田收成越來越差,在當地已經無人耕作,目前牛埔社區的農耕型態以種植蔬果自給自足為主。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12-node-1573-02.png
圖片來源:ASRSB 航遙測分署瀏覽平台
民國65年時期水稻田的龍崎空拍景象。

發現牛埔社區當地的友善農耕行為

目前在牛埔社區觀察到的農作物以龍眼、芒果、鳳梨、竹筍等為主,另外有幾戶個體戶甚至能夠種植其他蔬菜,如大頭菜、胡瓜、菠菜、高麗菜、南瓜、蔥蒜等等,這其實已經打破以往泥岩惡地「寸草不生,毫無生機」的印象,相反的,在現地看到的是非常豐富的農耕環境。牛埔社區,目前共有 123 戶,人口數約 290 人,大部分的住戶都有自己的田地,是個偏僻的農業社區,在田調後發現,在地的三餐幾乎都是靠自己種的蔬果自給自足,就因為種植的蔬果都是自己要食用,幾乎不使用農藥,甚至有幾戶也有養雞,他們會利用雞屎混拌著土壤發酵做肥料。在除草方面,當地有自己的方式,牛埔四周除了農耕作物外,其他比較多的就是刺竹林,當地會蒐集刺竹葉來鋪蓋在農田上,壓抑雜草的生長,這樣也就不用花力氣除草以及除草劑的使用。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theme/20240812-node-1573-theme.png
@台南社區大學
阿珠姨展示自己種植出的高麗菜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12-node-1573-03.png
@台南社區大學
農田中可見一袋袋收集起來準備鋪在田中抑制雜草的竹葉

友善農耕下的生態圈

在牛埔社區的農田除了蔬果外,當地也會將生長多餘的果樹以及竹子砍伐後丟置在農田周邊,久了就漸漸形成腐木爛竹,而這些腐木爛竹吸引白蟻的進駐,進而又吸引穿山甲到農田周邊覓食,在當地一個非常自然的農作行為,漸漸地形成一個生態鏈。所以我們紀錄中除了發現除了愛吃果實的白鼻心、五色鳥外,在農田周邊以及農田緊鄰馬路的邊坡都有為數不少的穿山甲覓食洞。對當地來說,以上種種的農耕行為單純只是確保自己種的蔬果在食用上安心以及代代延續下來的農耕知識,其實這些友善環境的農作行為,維持在地的自然環境而延續支持在地的生活經濟,跟「里山」 2 精神是密切緊扣的。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12-node-1573-04.png
@台南社區大學
牛埔社區的竹林邊坡有著許多穿山甲的覓食洞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12-node-1573-05.png
@台南社區大學
覓食洞周遭發現被穿山甲挖出的白蟻巢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12-node-1573-06.png
@台南社區大學
竹林周遭有許多新舊不一的穿山甲覓食洞,顯示這裡的白蟻豐富度

公民參與的生態調查

本次調查工作,培訓生態調查志工在牛埔周遭環境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哺乳類野生動物監測工作,參與生態調查的志工年齡約落在 50-80 歲之間,年齡層偏高,在教學以及實做的過程中,發現吸收知識以及操作的速度比青壯年相對慢,所以課程的操作上,將原訂一小時的課程時間需拉至一個半小時至二個小時,並將大多數文字說明改為用圖說方式進行解說,反覆說明,增加影像記憶,另在實際操作自動相機方面,增加操作練習次數,並從旁逐步教學至每位志工能夠達到單獨操作自動相機為止。發現部分參與的志工學習速度上比較跟不上,則需給予更多時間學習以及陪伴,盡量給予志工操作完整的成就感,避免因學不會而中途放棄的結果。志工參與相關培訓的積極熱忱與教學者給予的耐心成正相關。本培訓調查課程中了解部分年長者需要團體之間的相處陪伴,並給予耐心的解說,是維持志工高出席率的關鍵。在資料蒐集方面,志工每月一次協助自動相機的電池更換以及記憶卡影像回收之工作,並將蒐集到的影像資料做彙整,以減輕研究人員在戶外的工作時間,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更專注在資料的整理上。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12-node-1573-07.png
@台南社區大學
生態巡守隊志工:林周作、林平裕、洪茂雄、沈秋華、許雅緻

生態調查結果

本調查範圍皆在農地與竹林周遭,調查結果,哺乳類野生動物有 6 科 8種,其中包含中華穿山甲 II、臺灣水鹿 III 等保育類(附件一)。利用公民參與可有效的協助研究的進行,並縮短研究人員的調查時間,尤其在有野外背景知識下能夠協助初步判斷野外環境的狀況;調查過程中,讓公民進行野外調查工作能夠更了解在地的生態環境與變化,理解生態調查背後的意義與野生動物在當地的實際狀況。另也發現自動相機影像拍到遊蕩犬隻,遊蕩犬族群活動範圍與其他野生動物重疊,如未能改善或施行結紮,未來在淺山環境中有可能成為野生動物的生存威脅。另在調查發現穿山甲容易在有輕度農業行為的地方挖掘覓食洞,尤其是竹林周遭,判斷可以周遭砍伐的腐木廢竹堆置吸引白蟻的關係,進而吸引穿山甲在周遭覓食,未來應可朝這個方向支持並維持目前對野生動物友善的農業行為。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12-node-1573-08.png
@台南社區大學
生態巡守隊志工安裝紅外線自動相機

遊蕩犬與當地穿山甲的關係

在調查過程中,紅外線自動相機幾乎都可以拍到遊蕩犬的影像,有項圈以及無項圈的都有記錄,除了無主人的遊蕩犬外,當地的犬隻飼養方式都以放養不關籠為主,飼養犬隻在晚上的行動會造成許多夜行性野生動物的生命威脅。112 年底在牛埔社區陸續發現三隻遭犬隻咬傷甚至斷尾的穿山甲,送往屏科大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後都回天乏術,雖然現在政府已經透過 TNR3做適當的處理,來抑制犬隻數量,但這也只能在長期才見得到效果,目前野外淺山環境的遊蕩犬數量威脅整個野生動物的生命安全已迫在眉睫,應採取其他措施來立即的抑制野外遊蕩犬的數量。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12-node-1573-09.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在牛埔社區農田中發現的穿山甲
https://www.taiwanwatch.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12-node-1573-10.png
@台南社區大學
遭犬隻咬傷斷尾的穿山甲
參考資料:

1.  生物防治* 利用自然界生物平衡力量達成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也就是利用各種天敵和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以及殺蟲微生物、拮抗性微生物和性費洛蒙等生物性方法。 捕食性昆蟲:有蜻蜓、螳螂、椿象、草蛉、食蟲虻、食蚜蠅、瓢蟲、蟻、胡蜂、捕植蟎等。
2.  里山是源自日語的詞彙,是指由住家、聚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混合而成的地景。以世界各地類似日本地區里山地景的複合式農村生態系統為目標,其願景為謀求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之平衡。
3.  TNR 分別代表 Trap 捕捉-Neuter 結紮-Return 放回。 TNR 是盡可能捕捉流浪動物,並且結紮後,再放回到他們原來居住的所在地。

  • 作者:陳泰豪/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生態調查員
  • 發表日期:2024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