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地普遍被認為是不利開發的不毛之地,國內外皆然。然而,在義大利的歐爾洽山谷(Val’d Orcia),當地地政府與居民卻是共同協力,將惡地地景與農業文化地景結合,帶入現代化的治理模式,走出惡地新風貌。
歐爾洽山谷為於義大利中部托斯卡尼(Tuscany)大區中的西恩納省(Provinceof Sienna )。幾百萬年的造山運動,加乘地表風化作用,讓該地充滿了較為低矮,外型圓鈍的泥岩山丘,義大利稱此種地形為 Biancane。歷史上,托斯卡尼大區即為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皮恩扎(Pienza)市鎮即充滿文藝復興建築的代表城鎮,於 1996 年率先成為在西恩納省中申請世界遺產成功的市鎮。
現今歐爾洽山谷的景觀,不論是田野風光,壯闊碉堡、或是用來做地界或區域劃分的松柏林道,都當展現出時光彷若凍結於 14 世紀時的人地景色。然而,這卻是個「活的地景」,不但過程經歷了古蹟修復、重整,更是透過市民和地方政府的協作治理,來維護一個具有價值景觀的產出。1999 年,在西恩納省隸屬的五個市政1代表的合力倡議下,將幾乎涵蓋整個西恩納省的歐爾洽山谷區,宣誓成為區域公園(regional park),以便保護在地的文化及自然價值。
整個區域公園的治理方向,都是由 1996 年由在地鎮長及市長,所成立的「歐爾洽山谷股份有限公司」操持。產業發展上以鞏固當地酪農產銷,扶植小型企業及手工業,及禁止外來旅遊開發商進駐為主要方向。而為了使當地每一次的開發與整治,都能有整合性,在地政府在施政規畫上,是將環境部門、區域與都市規劃部門、農業部門、產業與手工藝部門、文化觀光部門、服務部門和基礎公共建設部門,加以整合做共同協商,再來規劃每一次地區的重整及開發計畫。但要做整合開發並不會是一個躁進的過程,在地花了約 5 至 6 年(1999-2004)的時間,做各種協調會議及資源整合,終於成功地讓整個歐爾洽山谷區,在 2004 年申請世界遺產成功,成為一個在文化和地景上有舉世代表性的世界襲產。
義大利歐爾洽山谷走向世界遺產的道路縱然勵志,但成為世界遺產並非所有地區都能達到的目標,也非保育地區資源的必要手段。世界遺產的劃設和保護法令,是西方國家在歷經大開發和二次世紀大戰後,意識到保護文化資源是極為重要,於是在西元 1972 年,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於 1975 年生效。UNESCO 作為主要管理機關,負責審核會員國所提出的世界遺產候選名單,並將通過審核者登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追蹤管理。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則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力組織,參與世界遺產的甄選、管理與保護工作。
在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前後,歐美各國陸續祭出了許多自然資源保護的法律及方案。1872 年美國國會,通過〈保黃石國家公園法案〉,成立了國際上第一座國家公園。1994 年,則由 IUCN 為首,提出目前最廣為參考的「保護區分類系統」。
早期這種保護土地及歷史建物的方式,通常是透過政府立法或國際公約的制約,由專門的生態或環境專科人員,做保護區的經營。而在保護區週邊的人民或原始住民,需一起配合對自然資源使用的強制約束。這種上而下的經營模式,經過省思,發現常常易造成保護區週邊住民和政府單位的對立,從而影響最終保育的成效。逐漸的,從西方到亞洲,捲起了一種由下而上的治理的倡議,西方較常稱之為社群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而亞洲較為熟知的方案,則是日本在 2010 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結方大會中(COP10) ,所提出的「里山倡議」,與網絡社群模式,即建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PSI)」。廣義的里山倡議,乃希望都會區週邊的淺山里海住民,能以舊有生活智慧為基礎,融入現代化的維護管理思維,透過公私協力,發展出在地永續經營與環境保護的模式,而非強行圈地做上而下的管制。後續 UNESCO 所推行的世界地質公園,也傾向於透過認證系統與網絡共管,來推動地質保育,而不再走透過法規,嚴格侷限在地人用地的模式。
因此,當回頭分析歐爾洽山谷成功的背後,是在地人民與政府,先行認同在地文化價值後,再有目標的去推動在地的管轄方案,以輕經濟對抗大開發,這不也是里山經營的借鏡?
然而,台灣畢竟發展上有自己的歷史脈絡,及地緣政治。要找一個適合龍崎地質公園外圍發展里山經營的參考實例,還是要有台灣本位的對應範例。而十八羅漢山的經營範例,恰為合適。
十八羅漢山位於高雄市六龜區,屬於砂岩惡地,有台灣南部珍貴的火炎山地貌。在清末與日據時期,六龜是採樟製腦的重要出產地,為了方便運輸,在現今的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中,還留有許多當時開鑿出來的隧道。而國民政府接手後,這塊原本在地居民共享外銷及遊樂的地方,因政府確認在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先於 1992 年劃設出約 400 公頃的「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後於 2006年依據〈森林法〉,將其內 193.01 公頃,公告劃設為「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範圍以保育在地特殊地質地景為主,能申請入園區的幾乎限於學術研究單位。2009 年六龜區歷經莫拉克風災破壞,從災損後進入漫長的重建,讓在地人重新希望開放保護區,以振興在地旅遊。居民想開發的聲量,及在地管理單位-現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需要執行保育守護的職責,兩端衝突日漸加劇。
直到 2017 年,當時的屏東林管處,邀請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老師來進行在地培力後,在地居民與林業署間的張力,才獲得緩解。緩解的契機來自於陳美惠老師先後串聯在地的寶來人文協會,及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合力執行「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環境解說服務團隊」培訓計畫。
培訓計畫帶給當地人可以將在地資源化為導覽解說,推廣在地並創造營收的希望。在地人也體認到藉由好的導覽,才能樹立好的在地品牌,因此在導覽訓練上,也帶入了適切的審核規範。在歷經 77 小時的嚴格培訓後,培訓人需要在兩條由林務局初步規劃的導覽步道上,做解說實測,在第一次篩選上,原本報名的 131 位人士,僅有 42 人通過受證考核,得到解說員授證。然而,得到授證僅是開始,要得到下一期的資格展延,還要符合以下嚴格的展延辦法,又稱 877
認證資格展延辦法
- 年度/期間巡護監測出席率達 80%
- 團隊每月工作會議出席率達 70%
- 年度/期間回流課程上課時數達 70%
嚴格的品質要求終有回報。在 2017 年開始陸續取得授證資格的解說員,從社區領袖、家庭主婦,或返鄉遊子...,不同背景的人相互合作,從環境監測中重新獲取及建構導覽知識,從和遊客的互動中獲得家鄉認同感。透過導覽品牌的豎立,在 2019 年,之前的授證解說員,成功立案成立「十八羅漢山自然人文協會」,開始朝向自營模式。原本的解說訓練費用,是由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委託計畫費加以支應,在解說團隊立案成立後,設有單一窗口及會計人員,將導覽收入扣除公基金後,定期發放給解說員。
政府機構的支持,也是在十八羅漢山經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茂林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茂管處),負責場域提供,讓原十八羅漢山服務區,可供人文協會幫旅客執行臨櫃導覽登記,解決遊客需要 5 日前事先預約的不便,同時也因為更容易銜接導覽,而化解了之前遊客硬闖或誤闖保護區的情形。後續的導覽路線,也逐漸發展到社區深度旅遊。在此,茂管處和在地區公所,也一起合力協助辦理社區農產和手工藝品之營銷。
回過頭來,原本十八羅漢山自然保留區,在 2011 年時,有委託過學術團體(高師大地理系何立德老師團隊),協助執行保護區經營管理評量,在當時風災後百廢待興,開發與保育矛盾的時期,評量中有段評論如下:
"經營管理決策得分偏低是因為:經營管理決策沒有透明對外公開、未積極與當地社區(群) 合作、當地社區 (群) 沒有參與決策的機會及主管機關不同階層間溝通不良。"
而暨 2017 年投入里山共構經營的概念後,2021 年,何老師團隊再次執行保護區經營管理績效(資料尚未發表),結果呈現,保護區在經營規劃、投入、過程、產出和結果面的評分上,都有長足進步,其中因為社區參與的投入,大幅彌補原先保護區監測不足處,並補足管理面上需要的軟硬體設施的建立。這樣的結果也佐證,里山經營的概念,並不只是單方滿足在地經營需求,實則後續會對環境保育業務也有所助益。
歐爾洽山谷,及十八羅漢山的範例,都展現出,世界遺產及保護區的界定,是一種環境保護的方式,但其中若有里山經營,就會有人的故事加以支撐,會讓環境保護的成效更加的事半功倍。
註解:
1. 歐洽爾山谷涵蓋之 5 城鎮分別為: Pienza、Montalcino、San Quirico d’Orcia、 Castigliond’Orcia 及 Radicofani。
主要參考資料:
- 又禾林 (2012) ,農地:伏貼永恆而來的大地文化遺產 (上)。Available at: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742/ (Accessed: April 20,2024).
- 又禾林 (2012) ,農地:伏貼永恆而來的大地文化遺產 (下)。Available at: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742/ (Accessed: April 20,2024)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Vald’Orcia) (2022) . UNESCO.Available at: https://whc.unesco.org/en/list/1026/ (Accessed: May 5,2024).
- 陳美惠 & 汪文豪, 2020, 走一條共森到創生之路,臺北市,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陳美惠 & 潘美玲 2023, 里山根經濟: 社區林業的之與行 20 年,屏東縣內埔鄉,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
延伸閱讀:
- 義大利泥岩惡地的形成、特色及人地關係 /看守台灣
- 義大利泥岩惡地的保育/看守台灣
- 喬治亞共和國惡地保護區的治理 /看守台灣
- 作者:陳毓雯/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政策研究室主任
- 發表日期:2024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