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喬治亞共和國惡地保護區的治理

瓦什洛瓦尼保護區

瓦什洛瓦尼保護區(Vashlovani Protected Areas)位在喬治亞共和國東南側的代多普利斯茨卡羅(Dedoplistskaro)市鎮內,隸屬於卡赫季州(Kakheti)管轄範圍。保護區主要為半乾燥沙漠氣候,搭配上地質條件,區內多為泥岩惡地地形。保護區前身為在西元1935年劃設的瓦什洛瓦尼保留區(Vashlovani Reserve),面積約50.25平方公里。1989年,原保留區多納入Mijniskure 及 Usakhelo兩區域,面積增加為80.34平方公里。直到2003年,瓦什洛瓦尼保護區正式成立,將原先嚴格的自然保留區再稍增加面積後,還加以串聯其他四區塊,分成三種保育地類型,總面積達352.92平方公里。內部三種保育地分別為 (1) 面積達9,962 公頃的嚴格的自然保留區(Vashlovani Strict Nature Reserve);(2)面積達25,021公頃的國家公園(Vashlovani National Park) ;及(3)其三處較為分散的自然紀念物(natural monuments)指定區,總面積約3.09公頃。區域位置如圖一(1)

20240402-node1557-01.png
圖一、瓦什洛瓦尼保護區區域範圍圖。保護區的大面積區域主要由嚴格的自然保留區和國家公園組成(左圖藍圈部分),位於喬治亞鄰接亞塞拜然(Azerbaidjan)的東南邊陲。保護區另外還串連了如左圖三個面積小且較為分散的自然紀念物區(紅箭頭標記處),分別為Eagel Gorge(特色為石灰岩峽谷地形)、Alazani floodplain(特色為沖積平原林相)及Takhli tepha(特色為泥火山地貌)。圖資取自於參考資料1。

保護區內惡地形成的地質史

瓦什洛瓦尼保護區內含量豐厚的泥岩,其形成原因和中亞至地中海一代豐富而古老的大陸生成史有關。

喬治亞共和國位在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Alpine-Himalayan orogenic belt)上,該造山帶沿線處處展現著轟轟烈烈的大陸碰撞史。古老板塊互相擠壓而消失,抑或陸塊受強烈的擠壓而抬升,都是在這一造山帶上持續進行中(2)

而現今地中海、黑海、裏海及鹹海,在古代岡瓦那大陸時期,中間並未有任何大陸間隔,而是完整的一片汪洋——稱為「特提斯洋」(Tethys Ocean)。後期因造山帶活躍的板塊聚合運動,造成局部地區的壟起,最終在特提斯洋間產生部分陸塊,將原始大洋分割出現今不同的海域。高加索山即在古代的造山運動中壟起的山脈。山脈的水系帶著流域沖刷下來的泥沙,到與特提斯洋接壤的海床堆積;原始大陸棚邊緣時而有海底濁流,也會帶著細緻的泥岩往更深層的海底沉積,久而形成深厚的泥岩。這些位在現今喬治亞區的海底泥岩,在新第三紀(Neogene, 約2,200~250萬年前)或第四紀(Quaternary, 約260萬年前至今)時,受板塊運動抬升陸地上,再逐漸因風化作用雕蝕成現今惡地地景。(1)

由於瓦什洛瓦尼保護區中泥岩的沉積過程緣起於200多萬年前的地質年代,歷經海相沉積與陸相沉積,故在此處除常可能見到許多的貝類化石外,偶而也可能見到猛瑪象的化石,在生物考古學上也別具意義。整體地貌上,久經侵蝕的地表多見惡地形,夾雜著荒地、偽喀斯特地形(註一)及泥火山等特殊景象。當地稱為 “Areulebi”的地景(見圖二),佔了整個保護區的一半面積。地表常呈非常深和狹窄帶有侵蝕斜坡的溝壑,時而呈現陡峭且垂直的坡面。Alesilebi 懸崖為當地惡地形的代表性景點(3)

註一:喀斯特地形為石灰岩地層在經過侵蝕風化後形成的溶蝕地形。然而後來發現,有許多類似喀斯特地形,其形成原因卻非溶蝕現象,泛稱「偽喀斯特地形」。
20240402-node1557-02.png
圖二、 Areulebi的地景。Areulebi為喬治亞語,直譯為「一個容易迷路的地方」。即指在半乾燥氣候區及配合黏土地質,長年風化後所呈現的惡地形。圖片擷取自網路。

特殊的生態區位與地質條件

瓦什洛瓦尼保護區整體抬升由海拔100到800公尺,配合主要氣候區為半沙漠乾燥的亞熱帶氣候(又稱半鹹裡海乾燥區),垂直和水平氣候交互影響,交疊出豐富而多變的生態區位,使保護區內呈現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當地主要的動植物群相,多為當地特有或瀕危的物種,因具不可取代的特殊意義,瓦什洛瓦尼保護區在2015年始被授予歐洲認證(The European Diploma)的尊榮,並成功展延其認證文件的效力至下一季度,目前效期是至2029年(註二)(1)

保護區範圍內的植生群相,為喬治亞共和國境內植物旱生群落和沙漠生態系交雜的代表區,特殊植物囊括了孑遺杜松,開心果樹旱生林,及地中海氣候區代表性的植物。區內棲息著喬治亞境內密度最高的爬蟲類及哺乳類生物。獵豹(leopard, Panthera pardus tuliana)為在此處一度觀察到的物種,最後紀錄約停留在2008~2009年間。另外分布於此處的特殊哺乳類,尚有條紋鬣狗(striped hyena, Hyaena hyaena)及鵝喉羚(goitered gazelle, Gazella subgutturosa),因此此保護區也將會是羚羊重新引入計畫(gazelle reintroduction project)的重點區域之一(1)(3)

保護區中的掠食性鳥類,其多樣性也居全國之冠。除此,區內也有豐富多樣的昆蟲,古老沉積岩也賦予當地許多特殊的動植物化石群。

Alazani floodplain為保護區中其中一座自然紀念物,具有極為特殊的沖積平原森林。較為遠離保護區主區域的兩座自然紀念物為Eagle Gorge峽谷及Takhti-tepe泥火山。兩處地區雖面積較小,但也都極具特色(1) (3)

Eagle Gorge 主地貌為石灰岩峽谷,源自西元第五世紀的堡壘(Khornabuji fortress)即坐落於此,別具歷史意義。整體峽谷區約500公頃,僅98公頃劃設為自然紀念物。區域相對小,卻擁有別於保護區他處的獨特植物相,如當地特有的風鈴草屬植物Campanula kachetika。此處也棲息著約10種鳥類(1)(3)

Takhti-tepe泥火山位於Iori Upland。該泥火山的規模長189公尺、寬60公尺,高540公尺,占地10公頃;其中最大的噴泥口(crater),直徑可達3.5-4米左右。在每個泥火山區域內,除了大型主噴泥口(main crater)外,也常見較小(高度小於3~4米)陡峭削尖的二級噴口,稱gryphones; 及各側枝噴泥口塌陷積水後,形成會冒泡的噴泥池(salses)結構,地質景觀及地質特色明顯(4)(5)

註二: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於1965年始開始,定期遴選一些生態、地質或地景上極具特殊代表性的保護區,授予認證,使之成為應加強挹注保育計畫的保護區。目前在29個歐洲國家中,有79個保護區被授予「歐洲認證」的尊榮。對於保護區當地的管理機關而言,歐洲認證的取得等同讓該保護區能多獲得歐洲理事會的保育挹注,而有動力去持續管理及維持該地環境。歐洲認證有一定時效性,主要目的是透過定期管理審查的機制,促使管理機關持續推動保護區的保育與維護工作。
20240402-node1557-03.png
圖三、 成熟泥火山的基礎結構。主噴泥口(main crater)為泥火山主要氣水排出的主幹出口,側枝出口對應為二級噴口(gryphones),其旁邊有時會伴隨著塌陷處積水形成的噴泥池(salses)。圖片取自於參考資料5。

由俄政體主導的環境治理

回顧瓦什洛瓦尼保護區的發展,其保留區(reserve)設立於1935年(1)。此時喬治亞乃附屬於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尚存續著列寧法案(Lenin's decrees)下對環境保護的政策。列寧時期的自然保護區設立組織,主要由自然保護事務委員會(Committee on Nature Preserve Affair)統籌,由列寧得意的助手——彼得·格爾莫根諾維奇·斯米多維奇(Petr Germogenovich Smidovic, 1874-1935)所領導。此時同時存在另一個保留區設立及管理的政府系統——農業人民委員部( People's Commissariat of Agriculture)。該部由一些科學先進(如植物學家V. V. Alekhin與V. N. Sukachev,及遺傳學家N. I. Vavilov)所主導,而廣設保留區/保護區為當時保護自然資產不被破壞的常用手段。然而,1936-1950年期間,隨著原本列寧政權元老的更替,及史達林政體大恐怖統治時代的開啟(又稱為大清洗時期,Stalin’s Terror),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在勞改營(Gulag system)或祕密警察(KGB /Committee for State Security)系統的迫害下被迫流亡。這種政治壓力促使許多自然、生態及植物學家由中央往之前設立的偏遠保護區移動,目的在逃離中央政權的打壓。這樣的狀況最終導致國家中心首都缺乏環境治理人才,甚至許多重要的保育文獻也在搬遷中丟失(6)(7)

而史達林時期,為了快速提升經濟發展,於1928年至1932推行了第一個五年計畫,其無限上綱的工業發展,及帶入的器械耕種、大量化肥/農藥施作的集約化農業政策,逐漸開啟了環境破壞的濫觴。緊接著二戰爆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邦聯中,有諸多既有工業建設遭到毀壞,為了快速提升蘇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中央政府努力推動工業建設及礦產開採。然而許多開發所需的道路設施及工廠選址,都在政府的強硬執行,完全忽視環境需求下被執行。西元1951年,達到史達林以極端社會主義推動「大自然轉型」(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的高峰期,雖然此時期許多工業的發展的確有效地推動了經濟的復甦,但也造成了許多環境不可逆的破壞。先前俄羅斯帝國至1940年的前蘇聯時期,廣設超過120多座的保護/保留區,但在未經審慎評估的大規模環境開發之後,剩餘不到40餘座,且都百廢待興(6)

史達林過世後,蘇聯進入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領導時期,致力為史達林政權迫害者平反。其平反行動由1950年代中期持續到1960年代,依序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喬治亞、亞塞拜然、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加盟共和國推動。然而史達林統治的結果依然有其漣漪效應,推行環境保護運動的職責尚未能在各加盟共和國種確實推行(6)

直到1991年後,喬治亞共和國獨立,終於可以不受俄國約束,可自由行使環境治理權。然獨立後社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況無法振興;整體保護區的管理單位也幾經替換。這樣的歷史過程,無疑造成了自1935年成立瓦什洛瓦尼保留區以降,到2003年擴建統整為保護區,期間68年的空白時期(8)

國際組織的投入

喬治亞雖然政治上經歷了俄國統治,迄今社會氛圍上持續有著親俄與反俄的矛盾,但幸而在環境治理部分終究是逐漸脫離了過往的影響。持續受益於國際公約成形,及歐洲區域性協約的成立,瓦什洛瓦尼保護區得以有效規劃及運作。

歐洲野生動物及自然棲地公約(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 ),又稱伯爾尼公約(Bern Convention),在對於整個歐洲的棲地和物種保護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該公約於1979 年由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 制定,並由歐盟和 50 個致力於保護野生動物、物種及其棲息地的國家簽署(9),旨在促進簽署國之間的合作,以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棲息地,並保護瀕臨滅絕的遷徙物種。簽約國必須對於公約之附錄一到三中,所提及需要嚴格受保護的動物和植物,進行全國性的規劃及制定相關的環境政策。

而生態管理網絡系統的建立,也是該公約希望促成的目標。以簽約聯盟—&mdash歐盟(European Union, EU)而言,為了履行該公約,在1992年制定了棲地指令(Habitat Directive),並結合1979年4月2日訂定的鳥類指令(Bird Directive),建立仔細的物種棲地盤點原則與名錄,制定保護區的研究規範與管理原則,供想要加入Natura 2000網絡的保護區管理機構依循(10)。為擴大生態管理網絡系統往非歐盟國家及部分非洲國家邁進,以Natura2000網絡為模範、在伯爾尼公約架構下運作、由歐洲理事會操盤的翡翠網絡系統(Emerald Network)因此成形。達到生物地理上特殊重要性的保護區,才能被同意納入翡翠網絡系統。一旦提議的區域被正式採納為翡翠網絡的站點,它們就必須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指定和管理,並定期監測其效率。2020年12月4日,喬治亞終於成功成為翡翠網絡的一員,使其保護區可被跨國的力量一起監控管理(11)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所主導的高加索地區生態區域保護計畫(The Ecoregional Conservation Plan (ECP) for the Caucasus),也在喬治亞的保護區設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該計畫於2006年制定,並於2012 年和2020 年進行了修訂和更新。該計畫旨在盤點高加索區域的重要棲地和其中生存的物種。最後該計畫希望能依據盤點結果設立有效的生態廊道系統,並推動跨國合作模式,一起推動高加索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的保護(12)

以上一些計畫也同時受益於跨國基金的支援。其中相關基金就包含WWF下的生態廊道基金(ECO-CORRIDORS FUND)、關鍵生態系統夥伴基金(Critical Ecosystem Partnership Fund, CEPF),及一些由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發起的跨國基金會(German 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BMZ] hrough KfW)等(12)

其中較為可惜的是喬治亞在申請債務換自然/環境計畫(Debt- for-Nature/Environment swaps)的嘗試。債務換自然計畫為一種針對國家外債做債權人轉換,並協助債務國進行債務重組,挪用出在地保育基金的一種金融機制。最早於1984年由WWF提出,旨在幫拉丁美洲國家提出債務轉換計畫,使該些國家能挪用出資金保護熱帶雨林。現今債務換自然的機制,多為債權國和債務國間的雙邊協定,通常是在對官方雙邊債權人(如巴黎俱樂部成員(註三)的公共債務(public debt)和公共擔保長期債務(publicly guaranteed long-term debt)進行債務重組的背景下談判(註四)。債權國在確認債務國已無法履行原始債務償還約定時,可與之協商將借貸本金減免,同時簽訂協議,要求債務國允諾將減免金額投入當地環境保護計畫中,或換取保育承諾,如要保護該國多少比例的海域或陸地;或每年該投入多少錢到當地的保育基金,供其執行保育工作(13)

1999年的奧胡斯部長會議(Aarhus Ministerial Conference)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將債務換自然計畫的盤點區域擴展到東歐、外高加索三國及中亞等區域。2000年,喬治亞和吉爾吉斯成為在擴大審核區域中,唯二通過巴黎俱樂部認可適用債務換環境計畫的國家。在進行仔細的政府調查、財政分析和環境盤點後,瓦什洛瓦尼保護區中涵蓋的乾燥和半乾燥生態系統,本有機會藉此納入該計畫的保護範疇;只可惜最終債務協商還是未能達成,因此錯失了一個解決國家負債並且獲得額外保育資金來源的管道(14)

註三 :「巴黎俱樂部」主要由世界上較為富裕的22個債權國派員組成,用以處理債務國和債權國間債務安排的組織,總部設於法國巴黎。

註四:過往的債務換自然機制,債權國多將債務透過二級市場以債劵形式轉賣給國際環境信託基金會,之後透過債務國定期支付給基金會借貸的利息,做為基金會推動年度保育計畫所需之資金。

保育資金的維持

得益於前述國際組織及基金會,對喬治亞自然資源的盤點整理,瓦什洛瓦尼保護區的區域得以劃設成立。爾後則是靠相關資金投入,使保育地得以持續經營管理。

高加索自然基金(Caucasus Nature Fund,CNF)現為保護區整體經營管理融資的主要來源,由高加索自然基金會提供。高加索自然基金會是德國的非營利性組織,成立於2007年,主要為提供南高加索地區——即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喬治亞共和國三國——保護區管理計畫資金的支持。此資金主要應用於保護區的運營成本、改善管理,和可持續發展三面向。該信託基金通過公私合作夥伴關係,以匹配但不超過國家預算的方式運作。這樣可以確保雙方長期支持保護區。

除了外資的挹注及外債重組所挪用出的保護資金外,國家預算和保護區的自身收入,還是會持續投注回維持當地所需要的經營管理計劃中,主要用於支付導覽或管理人員薪資之用(1)

歷經風霜再迎接朝陽的惡地

喬治亞共和國目前仍無法承認台灣簽證,限制了我國人民前往探訪的可能,甚為可惜。而一般透過媒體所得到的喬治亞共和國資訊,多偏向於令人緊繃的石油問題、複雜的民族組成,和混亂的政治局面。

然深入了解喬治亞共和國的惡地保護區的形成歷史後,卻有如走過一趟歷史軌跡,看到了俄國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鞭撻下停滯的保育政策,也看到以歐洲為主崛起的環境保護計畫,如何展開跨國棲地盤點,並建立基金會挹注相關保護區經營管理,讓喬治亞瓦什洛瓦尼保護區重新綻放出新生命。

台灣西南部至東南部,也有大面積的惡地範圍。從喬治亞惡地生態區的資源盤點,到積極投入保育管理的轉換過程,足以翻轉大家對於惡地的刻板印象。不論國際還是國內,惡地不再僅等於蠻荒之地,它可以擁有自己的歷史定位,扮演重要的生態廊道。相信台灣的惡地一定也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我們應思考出適地的保育及管理模式,讓屬於台灣的惡地地理和生態資源,也有迎向朝陽的契機。

參考資料

1.  Galland, P. (no date) Report on the spot expert appraisal of the protected Vashiovani Protected Areas (Georgia). Available at: https://rm.coe.int/report-of-the-on-the-spot-expert-appraisal-of-the-vas... (Accessed: 11 January 2024).

2.  Koulakov, I. et al. (2012) ‘Nature of orogenesis and volcanism in the Caucasus region based on results of regional tomography’, Solid Earth, 3(2), pp. 327–337. doi:10.5194/se-3-327-2012.

3.  Galland, P. (no date) European Diploma for Protected Areas-VASHLOVANI PROTECTED AREAS (GEORGIA). Available at: https://rm.coe.int/edpa-gos-2020-item-5h-vashl-coe-march-20-ppt-final/16... (Accessed: 23 January 2024).

4.  Gamkrelidze, I. et al. (2021) ‘Geotourism potential of Georgia, the Caucasus’, Geoheritage, Geoparks and Geotourism [Preprint]. doi:10.1007/978-3-030-62966-3.

5.  Tinivella, U. and Giustiniani, M. (2012) ‘An overview of mud volcanoes associated to gas hydrate system’, Updates in Volcanology - New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Volcanic Systems [Preprint]. doi:10.5772/51270.

6.  Vorontsov, N.N. (1992) ‘Nature protection and government in the USSR’,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Biology, 25(3), pp. 369–383. doi:10.1007/bf00351998.

7.  Steblyanskaya, A. et al. (2021) ‘Economics for nature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from the Russian Empire to the USSR: Achievements, failures and conflicts’, BRICS Journal of Economics, 2(1), pp. 4–22. doi:10.38050/2712-7508-2021-26.

8.  (No date) History - agency of Protected Areas of Georgia. Available at: https://apa.gov.ge/en/saagento/istoria (Accessed: 26 January 2024).

9.  Presentation of the bern convention -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 - www.coe.int (no dat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 Available at: https://www.coe.int/en/web/bern-convention/presentation (Accessed: 26 January 2024).

10.  Akhalkatsi, M. and Tarkhnishvili, D. (2012) Habitats of Natura2000 in Georgia are develop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roject of GTZ. rep.

11.  Emerald network of areas of Special Conservation Interest -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 - www.coe.int (no dat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 Available at: https://www.coe.int/en/web/bern-convention/emerald-network (Accessed: 26 January 2024).

12.  Zazanashvili, N. and Mallon, D. (2009) STATUS AND PROTECTION OF GLOBALLY THREATENED SPECIES IN THE CAUCASUS-CEPF Biodiversity Investments in the Caucasus Hotspot 2004-2009. Tbilisi. Available at: https://www.cepf.net/sites/default/files/status-and-protection-globally-... (Accessed: 15 December 2023).

13.  Yue, Mengdi and Nedopil Wang, Christoph (January 2021): “Debt-For-Nature Swaps: A Triple-Win Solution for Debt Sustainability and Biodiversity Finance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Green BRI Center,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Green Finance (IIGF), Beijing.

14.  (No date) Debt-for-environment swaps - OECD. Available at: https://www.oecd.org/env/outreach/debt-for-environmentswaps.htm (Accessed: 26 January 2024).

  • 作者:陳毓雯|台南社區大學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 發表日期:2024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