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義大利泥岩惡地的保育

義大利對地質遺產的保護活動與法源

長遠的歷史奠定了義大利人民與土地的關聯性,也發展了與惡地的互動性。然而,這種脆弱又極具特色的惡地景觀,是否有相關的法源或經營管理模式,可以加以保護或永續利用呢?

義大利保護地質遺產的相關活動,一開始是由上而下的基礎執行,由政府單位開始植入保育理念,制定相關法規。最早帶入保護美學與歷史價值理念的法律,為1939年6月1號的第1089號法。接著為在1939年6月29日訂定、旨在「保護自然之美」的第1497號法,以及為落實第1497號法而於1940年6月3日制定的第1357號皇家令(Royal Decree),該子法賦予了考古主管機關(Archaeological Supervisory Authorities)執行保護環境之美的任務。然而,至今為止,規劃的清查和保護行動都還沒有落實。1

1970年代起,國際間的環境保護理念開始成形,尤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首,帶領聯合國會員國,簽訂調適人與環境互動的公約。1971年,拉薩姆公約於伊朗簽訂完成。1972年,結合了自然保育與文化保存兩大範疇的世界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Heritage)通過。2身為聯合國會員國一員的義大利,旋即頒布了一系列保育自然棲地的法律。根據1974年12月14日通過的第657號法,義大利成立了環境與文化遺產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Heritage);1985年8月8日通過的第431號法,其條款讓一些具有特殊環境價值的區域,諸如冰川與火山地景,首次可依法加以保護。而為使環境部能有效劃定保護區並加以管理,義大利於1991年12月6日制定了第394號的《保護區框架法》(Framework Law on Protected Areas),授權政府劃定保護區,並以永續發展的概念,投入政府資金,建立合適的經營管理架構。值得一提的是,《保護區框架法》的目標主要是以整體生態系統地景(landscape)的保育為導向,而非以地質景點(geosite)的保育為出發點。1

義大利約在1990年代中期,由下而上的環境地質保護運動始盛行。1996年,於歐洲發跡的國際NGO「保護地質協會」(ProGEO)在羅馬舉辦了第二屆保護地質遺產的國際研討會(the 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onserva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in Rome),其餘韻促成了該協會在義大利的工作小組於1998年正式設立,開始有組織、計劃性地帶動相關的地質科學研究及地質景點的提報及列冊登錄運動。3, 4在其努力扎根下,保護地質理念已為義大利社會各界普遍接受,因此有更多與保護地質有關的民間組織陸續設立,國家級計畫也開始推動,熱那亞大學(Genova University)也因此成立了地質景點文獻收錄中心(Geosites Documentation Centre)。未來,保護地質協會除了將持續努力推動解說教育活動之外,也將把重心放在地質保護活動不盛行的區域,推動地質景點的列冊登錄。1

在保護地質的活動日益盛行的狀況下,為彌補法源上在地質景點保育串聯上的不足,義大利於1999年12月29日通過了編號第490號的法律令,即《文化及環境遺產框架法》(Framework law on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heritage),在該法的第1條中,將「地質景點」交由文化及環境遺產部(Ministry of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heritage)管轄,並在第140條文中,規範了地質景點列冊要件,並明訂由省級主管機關執行。1

綜觀以上發展,義大利已有許多法源依據,可將有價值的地質景點,加以列冊,有需要時依據列冊資訊,將受關注景點登錄為大區級或地方級的保留區或國家公園。而因為身為聯合國成員,義大利也可依循國際公約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範,將受關注景點申請為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或者是世界地質公園(Global Geopark)。惡地同為特殊的地質景點,可以參考相關法律規範如表一,進行景點的提報、列冊、登錄與管理。

表一、義大利可用來保護惡地的相關法律規範
20230210-node1500-01.jpg
@台南社大整理

義大利保育惡地的區域實作

雖然義大利制定了相關的國土保護法規,可用於惡地的保育與管理;但實際上,真正的應用卻受限於各區域的政經狀態。在歷史負累下形成的南北經濟發展不均,使得現今南義與北義所採取的惡地保護方案有所不同。

義大利半島的人類文明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在古希臘、羅馬統治時期,南方為主要農業及商業貿易重鎮。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北方日耳曼民族所滅,義大利進入由多國盤據的長期分裂狀態,直至西元1870年才重新統一。這段長達將近1400年的期間,橫跨了歐洲的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在此期間,農業重心逐漸移往北方波河平原;而又因直布羅陀海峽(北大西洋及地中海間航運樞紐)被阿拉伯人控權,使海路發展貿易失利,貿易通路遂逐漸由南方海路轉往北方陸路。至此南方逐漸沒落,北方逐漸復興,甚至成為文藝復興起源的重地。西元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成立,並促使發展西北新興工業區,使南北兩方貧富差距更為劇烈,最終形成以羅馬為界的南北平行世界。5, 6南方大區巴西利卡塔(Blasicata)一度為義大利最為貧窮的區域之一,失業率大於11%,遠高於義大利全國平均失業率8% 。7

在此時空背景下,較有資源的北方,現實上較能去執行較具國際法律約束力的保護策略,順便為當地提升國際知名度,進而帶動在地觀光產業。如要成功登錄為世界遺產,「具備良善管理系統」實為重點審核項目之一;8而要申請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當地社群的永續經營也是參考要點。9這些都需要在地有充足的人力或資金,較能帶動專業的投注及有效率的分工。整體而言,義大利北方經濟體較能見到在世界遺產及世界地質公園架構下受到保育的惡地;而南方則較常止步於建立區域性的自然保留區。有些區域,惡地僅單純列入地質景點,並推展在地旅遊。10南北經濟體的區界,及目前惡地管理的發展,可參閱圖一。

20230210-node1500-02.jpg

圖一、依經濟基礎劃分的南義(紅色區域)及北義(淡墨綠區域),大致上也劃分了惡地保育可用的策略。縮寫說明:WHS,已登錄世界遺產;WHL,已列入世界遺產提名清單。
南北義底圖圖片載點為:https://twgreatdaily.com/Kt96_msBmyVoG_1ZDoQf.html
■ 托斯卡尼- 北義的惡地治理典範

屬於北義大利的托斯卡尼本身擁有多樣的文化、地景與自然資源。皮恩扎(Pienza)市鎮即位於擁有Crete Senesi地景的西恩納省(Siena)內;在十五世紀時,教宗庇護二世在此推動整體市容整頓,以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做整體市鎮建築架構,圍繞在哥德風格的皮恩扎主教座堂(Pienza Cathedral)周圍。在國際遺產公約生效後,此獨具藝術史意義的市容,結合壯闊的惡地地景,想當然耳成為世界遺產的口袋名單。在1996年,皮恩扎市成為在托斯卡尼第一座申請成功的世界遺產。8

1996年,西恩納省週邊的五小城、地方鎮長和市長共同成立了「奧爾恰山谷股份有限公司」(the Val d'Orcia Society),重新審視了當地的價值意義,以整體規劃為方式,著重人文及自然景觀的發展,順而嘉惠當地的惡地地景的保育。「奧爾恰山谷文化景觀」(Val d'Orcia),在2004年成功申請成為托斯卡尼大區第二座世界文化遺產。此地位在皮恩扎市東南方53公里遠處,主打具有文化意義的農耕地景,依此講述一段當地大農業時代(約1920s-1960s)至今的人地動態。大農業時期,人們心懷人定勝天的驕傲,發展密集農耕與天爭地,1960年後,終因大規模引進推土機進行整地,致水土保持失衡,除了造成大規模土壤劣化外,也導致Biancane地景逐漸消失。1990年代,奧爾恰山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逐漸改以大公園模式來做在地經營整合,終以友善農耕作土利用,找出人地共存的平衡方案。11,12

在地質作用更為劇烈的濱海蒙特羅通多(Monterotondo Marittimo),從Biancane中時而冒出地熱氣體,獨具特色。當地政府先依義大利保護區框架法,成立了Biancane Nature Park保護其地熱景觀,並將其登錄為一地質景點,再將其納入全球地質公園——Tuscan Mining park UNESCO global geopark——之範疇。13

20230210-node1500-theme.jpg
Photo by Scott Williams
義大利托斯卡尼的奧爾恰山谷(Val d'Orcia)及其火山Amiata。
截圖自Scott Williams所攝照片。來源:Wikipedia。 (CC BY 2.5)
■ 巴西利卡塔- 南義惡地去存的掙扎

巴西利卡塔因南義整體發展沒落,工作機會匱乏,人口流失嚴重。然而,從1920年代石油鑽探興起後,似乎帶給貧困的巴西利卡塔一線希望。石油開採帶給當地經濟成長,也實質上協助了當地建設的發展。聖阿爾坎傑洛(Sant’Archangelo)鎮因此得以裝修新的市政廳;維賈諾(Viggiano)鎮也得以興設新的遊樂場、執行道路修繕,及改善街道的照明設施。然而,此地獨具特色的Calanchi地景在石油開發過程中逐漸破壞消失,除了機具的破壞,石油鑽探衍生的廢棄物,也遭棄置於蒼涼的惡地之中。除此之外,石油工業沒有實質上改善當地的失業率—當地每年仍持續有3000多名的人口流失,因為石油公司帶來的工作缺額,並不一定能符合當地年輕學子的期待。7

2004年以降,WWF Basilicata分會及民間環境團體- Organizzazione Lucana Ambientalista在巴西利卡塔成立聯盟組織,開始遊說大區政府應依法建立地區級自然公園- Calanchi Regional Park,用以防止石油或礦業工司進一步的開發,並嚴禁有毒和放射性廢棄物在當地的棄置。然而,隨著經濟逐漸緊縮,限制了公園建置的經費來源。7

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帶給義大利人民不小的警鐘。民間開始凝聚反對石油鑽探的聲音,並以Maria-Rita D'Orsogna教授為主要的環境運動領導者,強調維持環境對義大利人民的重要性。相關的環境抗議活動以阿布魯佐大區為起始點,一路往南擴散到巴西利卡塔。14

最終,馬泰拉(Matera)省率先於大區執行環境保護的權限,於2011年劃設出「蒙塔爾巴諾約尼科惡地區域級保留區」(Regional Reserve of Montalbano Jonico Badlands),用以限制當地石油工業不當的開發,並推廣Calanchi地景旅遊。

20230210-node1500-03.jpg
Photo by Anna Nicoletta Menzella
蒙塔爾巴諾約尼科惡地區域級保留區,保存著古氣候和古環境演化的歷史,並告訴我們過去的生物及地理多樣性。攝影:Anna Nicoletta Menzella。來源:Opera propria。 (CC BY-SA 4.0

惡地在義大利的未來

由惡地的保護運動和努力而言,義大利人民對惡地的保護意識,是跨越南北不同經濟政治面貌的界限的。然而,在群眾努力下,義大利的惡地保育仍極具挑戰。有些挑戰,是透過科學的調查而得以顯現。

義大利目前對惡地的研究調查主要朝向三個面向:(1)評估侵蝕速率及地貌演化;(2)人類的衝擊、危害及風險;及(3)氣候變遷對惡地保育的影響。10

在托斯卡尼區域的研究,揭示了即便在完善的保護策略下,Biancane惡地仍面臨消失的可能性。消失的風險主要來自於植被在惡地上的拓展。在當地人們逐漸捨棄酪農業轉向穀物為主的農耕種植方式,加上週期性焚燒野地的習慣漸減,使當地草本植物被啃食的壓力減少,而改變了當地植物群相。原本的一些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漸滅絕,而多年生植被取而代之。植物長期的覆蓋阻礙了黏土沉積物週期性被雨水侵蝕的作用,而植物的生長也改變了黏土層的結構,加速了土壤的形成。這些研究結果所揭示的隱憂,將會被酌量納入日後的惡地地景保育計畫之中。12, 15

但由義大利南方至西方的惡地,保育面臨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於石油工業。而石油工業的背後,夾帶著資本主義的侵略性。義大利本身發展的石油工業甚少,主要還是靠美、英兩國的跨國開發投資。然而,2015年,義大利政府礙於民間一次次反對原油開採的抗議聲浪,做出讓步,訂定相關法規,限制了石油開採的發展,讓英美兩國的「黑金夢」隨之泡沫化。16

對此,隨著一個自由貿易協議機制的建立,國外石油投資公司又得到了反擊機會。此協議名為「投資人對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Investor-To-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後簡稱ISDS,用來確保跨國投資人的利益。當被投資國的當地法規、命令、施政方向、國土規劃等方向改變,導致投資人被迫終止計畫或失利時,投資人可依據ISDS機制,向被投資國索賠其利益損失。據此,因伸張環境保護權而致國外石油開發被迫終止的地區,都可能面臨高額的賠償費用。17

在這樣的壓力下,義大利人民的聲音是堅定的:他們還是選擇保護屬於他們的土地,他們反對ISDS機制,他們仍會持續的戰鬥。義大利人民深深意識到,在環境上的讓步,僅會帶給自己及子孫灰暗的未來。他們了解,惡地可能是一塊生態的方舟,與自然共存的人文地景,是他們唯一的資產,為此,他們將持續奮鬥,讓惡地的獨特景觀能被永續的保育 。7, 18

義大利泥岩惡地的形成、特色及人地關係 〈〈――。


參考資料:

1. Brancucci, G. et al. (2012). “Geoheritage in Europe and its conservation-Italy”, in Geoheritage in Europe and its conservation. Oslo: ProGEO, pp. 137–147.

2. 文化資產局。(無撰文日期)。 世界遺產公約 概略:瞭解公約的內容─它是如何運作的?由誰來選點?標準為何? 。Available at: https://twh.boch.gov.tw/taiwan/learn_detail.aspx?id=148 (Accessed: December 20, 2022).

3. Progeo. (no date). The history. Available at: http://www.progeo.ngo/history.html (Accessed: January 9, 2023)

4. Zarlenga, Francesco. (2004).“The consequences of the formation of a ProGEO working grou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oconservation in a Country. Italy.

5. Savage, C. (2021). “Understanding the Italian north-south divide”, Medium. Available at: https://medium.com/@cailiansavage1/understanding-the-italian-north-south-divide-a01dbb9989fa (Accessed: December 19, 2022).

6. Righi , P. (2022). “The origins of Italy's north-south divide”, Economic History. Available at: https://blogs.lse.ac.uk/economichistory/2022/09/30/the-origins-of-italys-north-south-divide/ (Accessed: December 19, 2022).

7. Hilton, J. (2011). “Italy's badlands: Preserving the Calanchi”, The World from PRX. Available at: https://theworld.org/stories/2011-03-20/italys-badlands-preserving-calanchi (Accessed: November 30, 2022).

8. UNESCO World Heritage (no date).“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pienza,”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vailable at: https://whc.unesco.org/en/list/789/ (Accessed: December 20, 2022).

9. UNESCO. (2022). UNESCO Global Geoparks (UGGp). Available at: https://en.unesco.org/global-geoparks (Accessed: December 20, 2022).

10. Zgłobicki, W. et al. (2018). ‘Geotouristic Value of Badlands’, in E. Nadal-Romero, J.F. Martínez-Murillo & N.J. Kuhn (eds.), Badlands Dynamics in a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Elsevier Wordmark, USA, pp. 277-289.

11. 又禾林。(2012)。農地:伏貼永恆而來的大地文化遺產 (上)。Available at: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742/ (Accessed: December 20, 2022).

12. Torri, D. et al. (2013) “The recurring cycles of Biancana Badlands: Erosion, vegetation and human impact”, CATENA, 106, pp. 22–30.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12.07.001.

13. Alexander Richter. (2020). “Geothermal and tourism – Biancane Natural Park, Tuscany Receives Travelers' Choice Award, Think GeoEnergy”, Think Geoenery. Available at: https://www.thinkgeoenergy.com/geothermal-and-tourism-biancane-natural-p... (Accessed: December 20, 2022).

14. Cooper, L. (2010). “No more spills: Oil companies face protests over drilling plans in Italy”, Aol. Available at: https://reurl.cc/vm8dQA (Accessed: December 20, 2022).

15. Bierbaß, P., Wündsch, M. and Michalzik, B. (2014)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on the stability of dispersive material forming Biancane Badlands in Val d'Orcia, Tuscany, central Italy”, CATENA, 113, pp. 260–266.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13.08.003.

16. Maria R D'Orsogna. (2020). “Saving Italy from Big Oil”, Global Institute of 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vailable at: https://sustainability-innovation.asu.edu/events/rsvp/saving-italy-from-... (Accessed: December 20, 2022).

17. Josephine Moulds.(2021). “Outrage as Italy faces multimillion pound damages to UK oil firm”, The Guardia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1/jul/25/outrage-as-italy-faces-... (Accessed: December 20, 2022).

18. (2019) Dirty Oil vs Beautiful Abruzzo: The fight against ISDS in Italy. YouTube. Available 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luZrHWzyx8 (Accessed: December 21, 2022).

  • 作者:陳毓雯|台南社區大學環境行動小組副研究員;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 發表日期:2023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