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文化轉型

何必非得張燈結綵才能喜洋洋

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節能減碳已成為響亮的口號,但在口號與實際作為之間,仍有不小落差,不論是政府施政、企業行為或民間活動。

日前行經景美溪畔,一座連結新店與景美的橋身映入眼簾,只見除了橋上往來車輛與橋邊屹立著的盞盞路燈射出的燈光外,橋身亦滿是燈飾,夜空下異常刺眼。這種所謂的「光雕橋」,實則為「光害橋」,是講究奢華、卻未必有美學修養、不考慮所作所為對周遭生態之危害、更不知節能減碳為何物的產物。花錢裝飾這座橋的雙北市政府,節能減碳口號喊得非常響亮;兩相對照,格外諷刺。

據媒體報導,新北市與台北市政府於去年度聯手斥資1.3億元,為連結兩市的12座橋樑光雕,說要讓每座橋樑展現不同的都市歷史與特殊意象,並選擇在今年元旦夜點燈。然而要美化市容、展現風貌,有眾多選擇,不必要選擇這種與節能減碳互為衝突且要花大錢的方式。更何況這是人民的血汗錢,應花在刀口上,比如照顧弱勢族群、輔導失業人口、加強學童營養午餐、強化環保措施、建立再生能源基礎;這1.3億元用在上述任一事項,皆可造福許多人民,而雙北市政府卻以美觀為由,錢花在大量LED燈泡上,不顧當前國債高築,這若不以顢頇或紈褲子弟心態釋之,莫非要以圖利廠商視之?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減法工程之思考

在國家社會發展規劃及環保領域上常提到的「永續發展」,已成圭皋;但目前所見國家各種建設計畫,大都以實質工程建設為主,概念上這是一種「加法工程」,其實是不符合「永續發展」的。進行土木工程建設,所使用的鋼筋、水泥及各種建材都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物質,加上興建過程所排污染、土地使用之改變,都是對環境很傷害的。曾見新聞報導說,台泥關聯企業在中國的生產規模,將擴充達到年產總計1億噸水泥,其後果,將是約達4千萬噸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及更多使用過程上的間接排放等。

我們是否可在規劃時就先檢視該建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減」為王道,朝「減法工程」來思考,想想看該工程是否可不做?是否有必要?是否已做太多?是否對環境帶來重大負荷?不做或許比做更好?是否有其它替代作法、更有效益的用途?

近期可看得到的建設,似乎是可以不必做的。如興建中的五股——楊梅段的「五楊高架道工程」,是否真有必要?其環境影響呢?另如屏東達仁鄉安朔——旭海間的沿海道路工程,恐將毀掉阿朗壹古道及沿海生態環境!為何興建那麼多給汽車行駛的公路,但台灣沒有建半條輕軌道路,台東到花蓮間的東線鐵路仍是單線、仍是柴油動力車頭?如果把松山機場改為森林公園,應是不錯的替代方案吧!台中市真的需要做那麼多的「土地重劃區」嗎?台灣的海岸約有一半堆滿消波塊,真有其必要及功能嗎?

淺談台灣的永續發展之道


台灣甚至全球當今的環境問題乃根源於不當的經濟模式、不當的產業以及不當的價值觀。因此要解決環境問題,讓人類得以永續發展,不能不面對這些根本問題。這三個根源互為因果,彼此強化,因此盤根錯節,要立即解決實非容易,不過現在不開始去做,則永遠解決不了。永續發展,每個人都有責任,但政府在這之中扮演著 重要的角色。以下謹就目前永續發展的問題根源以及政府職責稍作剖析。

1. 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模式、生產有毒有害產品的產業
首先,是資本主義所帶來的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金錢原本是促進人類分工合作以滿足需求的媒介,如今卻蛻變為福祉的本尊。「錢愈多愈好」, 促使各國各界各階層競相追逐金錢,並促使產業直線思考,忘了企業存在的目的其實是適切地滿足人類的需求,而只想要賣出愈多產品,以獲得愈多金錢,沒有市場就透過各種廣告宣傳刺激需求,卻未能理解愈多產品其實就是消耗愈多有限的資源,這樣的經濟模式注定是不永續的。而業者對於自身產業所帶來的環境傷害,也甚少思考,只要產品有利可圖,甚少業者會主動因為產品的危害而放棄,這種以利潤擺第一、社會責任再說的企業思維,加上政府的怯於管制,正是為何有些明顯應該淘汰的產品與服務, 如核能、PVC塑膠、農藥與化肥、石綿、香菸、毒品等等,一直存在我們社會,甚至主導人類的活動。

經濟: 

復耕,可以做的更好!

近幾個月,糧食安全議題正夯。二月間,農委會為了因應全球農糧危機,終於決定要讓休耕地復活,鼓勵國內農民種植飼料玉米、雜糧與製糖甘蔗等經濟作物,面積達二十萬公頃。雖然相較於休耕補助,這項政策將讓耕 地再利用,似乎能為農民帶來新的生機,然而,農業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也並非線性的邏輯能解決。因此,我們對於農委會有更高的期望。

經濟: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文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