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堆肥與生質能發電

為何台積電的綠電承諾春風 吹不動廚餘生質能發展?(二):外埔經驗初探

國內廚餘生質能領頭羊 外埔經驗初探

台中外埔生質能廠位在大安溪南岸,原為1996年之台中外埔堆肥廠,於2008年因為臭味抗爭而關廠,空間一度閒置。台中市府於2016年林佳龍市長時代著手規劃外埔堆肥場的轉型計畫,依據促參法引進民間技術與資金,採ROT模式,於2017年4月開始招商,於8月與得標廠商禾山林簽約,簽約內容除了廚餘生質能廠外,也包括稻桿氣化發電廠,且分成兩期設置。以下僅就廚餘生質能廠(一期)部份,提供相關說明。3

外埔廚餘生質能廠(一期)於2017年10月動工,並於2019年7月完工運轉,設計年處理量為30,000噸,以每年運轉333日計,設計日處理量為90噸。使用土地面積約為1.4公頃,投入資金約為3.6億元。

該生質能廠技術源自奧地利,流程如下圖。首先,廚餘須先破碎後製漿,也就是破碎並加水稀釋,讓其固形物含量從入料的15-20%降到10-12%,同時在此階段排出無法有效厭氧醱酵的雜質。

經濟: 

為何台積電的綠電承諾春風 吹不動廚餘生質能發展?(一):故事緣起

解垃圾危機疫苗之一 廚餘生質能發展牛步

自2015年垃圾危機開始蔓延以來,我們即屢屢強調加強廚餘回收、設置足量廚餘處理設施是重要解方之一。環保署雖在2017年經行政院核定的「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中編列預算,要輔導各縣市政府設置廚餘破碎脫水設施及三座日處理量各兩百噸的廚餘生質能廠,但其設定目標並不足以處理每日被丟到垃圾車裡三、四千噸的廚餘。

而且,環保署的計畫不僅無法滿足現況,也趕不上變化。2018年8月,中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且迅速蔓延,至當年11月時已擴散到14個省份;為了防止疫情跨越台灣海峽,政府除了加強邊境檢疫,也採取措施避免可能帶有病毒的廚餘成為疫情破口。環保署要求,養豬場必須要有廚餘蒸煮設備並向縣市政府登記檢核之後,才有資格收受廚餘;部份縣市政府更是直接禁止廚餘養豬。由於某些養豬場為了避免豬隻受到感染,或嫌登記檢核程序麻煩,乾脆不再收受廚餘,因此2019年廚餘養豬量較前一年度大減12萬噸。

氣候與能源: 
經濟: 

2021台灣現況:反焚復燃 (電子書)

書本封面
NT$250.00
價格: NT$250.00
社會: 

#我要轉帳/劃撥/刷卡購書,要轉到哪個帳戶呢?詳情請按我!

環境生態系列叢書 E019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著;

定價:新台幣400

售價:新台幣250(電子書)

要求回運12倍底渣 不利環保


2021-0412-theme.jpg

2017年台東把自高雄回運的底渣,回填到太平溪出海口的綠地

高雄市之前幫台東縣燒垃圾,並要求回運底渣,依據上月(3月29日)媒體報導1,還有兩萬噸尚未回運。高雄市長陳其邁於是請台東先把底渣運回,再來協商,意指台東若不把這些底渣運回,也就別想把垃圾送到高雄燒。陳市長並表示高雄市空氣品質不佳,希望逐年降低垃圾焚化量,包括外縣市垃圾代燒量。表面看來,陳市長不虧職守,穩穩守住高雄利益,但仔細一想,擁有最多焚化處理量能的北高兩市都要求那些仰賴其代燒垃圾的外縣市必須回運12倍底渣的作法,其實是最不公平正義的遊戲規則,同時也失去了政治高度,迫使各縣市必須各自為政,無法合作一起解決環境問題。

2020年廚餘回收進展 台中拔頭籌 基隆宜蘭墊底 高雄仍在五年來谷底 都是因為「豬」

日期: 
2021/03/19 (週五)

20210319-theme.png

為防範非洲豬瘟,2019年我國廚餘養豬量大幅減少,從2018年的每年35.8萬噸,驟降到2019年的每年23.7萬噸,儘管在環保署透過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補助各縣市設置廚餘破碎脫水及高速醱酵設施下,廚餘堆肥量略有增加,但整體廚餘回收量仍減少了將近十萬噸,從2018年的59.4萬噸減少到2019年的49.8萬噸,創下2006年以來新低紀錄,這不僅增加了焚化廠與掩埋場的負擔,也令2015年開始的垃圾危機進一步惡化。2020年廚餘回收成果是否順利從谷底反彈呢?

根據環保署出爐不久的統計資料,2020年全國廚餘回收量微幅上揚6%,攀升到52.9萬噸,但仍是2006年以來次低,有待各縣市加緊努力。若與2019年相較,2020年廚餘回收量成長率第一名是台中(66.79%),這要拜其廚餘生質能廠終於順利運轉之賜,但令人訝異的是其廚餘養豬量在非洲豬瘟疫情威脅下竟能逆勢上揚,成長了快一倍,增加量竟比拿去外埔的廚餘生質能廠厭氧醱酵的廚餘還要多!

給它一塊地:讓回收處理設施不再當「偏房」

要建立物質循環的社會,資源回收場和廚餘處理廠等回收處理設施是系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不過,目前都市計畫若為環保設施規劃用地,通常只會預留焚化廠或掩埋場用地,這兩者雖然被歸類為環保設施,其實是物質資源的墳場,無法讓有用的東西再回到系統裡循環利用,可說是屬於前一個時代的設計。

零廢棄的理想,需仰賴更多回收處理設施消化龐大的資收物和廚餘,遺憾的是,這些回收處理設施目前尚未成為都市計劃看重的必要設施,不會有專屬用地,往往只能委身在掩埋場內部空地、郊區閒置的工業用地或農地;一旦受附近社區居民抗議,只好默默遷離;而在寸土寸金的大都會地區,一家家社區型回收商負擔不起租金而關閉或往偏遠地區遷移,讓蒙其照顧的拾荒者必須越走越遠才能換取微薄收入,連駐紮社區為民服務的清潔隊,也被炒地皮選民們無情趕走,讓人感慨這麼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卻是妾身未明,不能名正言順地擁有規劃用地——我們的都市規劃設計是不是該與時俱進,把回收處理設施視為必要環保設施,考量它們的特性,為其適當選址?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堆肥與生質能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