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廚餘回收,除了拿基層開刀還能做什麼?

照片由高雄市民提供
自從全球非洲豬瘟疫情升溫以來,台灣廚餘的去化途徑便出現斷點。環保單位已經在著手建立生質能廠和擴大堆肥場,但回收端長久以來的問題仍沒被重視。
自從全球非洲豬瘟疫情升溫以來,台灣廚餘的去化途徑便出現斷點。環保單位已經在著手建立生質能廠和擴大堆肥場,但回收端長久以來的問題仍沒被重視。
我們在去年(2017年)7月的時候針對廚餘回收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向大家詢問您在回收廚餘時清潔隊或社區大樓的回收場有無將廚餘分類成「生廚餘」和「熟廚餘」。除了問卷調查及資料蒐集,我們也進入幾個社區、堆肥場了解實況,配合電訪相關從業人員,初步盤點台灣廚餘回收/再利用的現況。這次呈現只是個起頭,先將各地方政府的規劃做一個盤點,讓大家了解同樣是從廚房、市場丟出來的廚餘,在各地有著不一樣的日常。之後我們在遊說上有了顯著的進展,會不定期向大家報告,以下開始:
但前述兩個作法,還必須要其他配套,才能有效地把資源循環回經濟體內——就是國內要有相對應的回收處理設施,同時也要具備再生產品的市場,不能老是仰賴中國或其他國家,或者是賣不出去,就乾脆不回收,比如說生廚餘。
廚餘可製成堆肥,或以厭氧消化法產生沼氣發電,技術均已相當成熟。但由於各縣市政府產製的堆肥,以往都是免費送給農民,所投入成本都仰賴環保署補助,因此自從環保署於2012年停止補助各縣市政府從事廚餘堆肥後,許多地方就乾脆不收了,把這寶貴的資源送到焚化爐燒掉,廚餘堆肥量也逐年下滑至今。
真是太丟臉了!真是太丟臉了!這個事實說出來,你一定會感到丟臉,政府官員更該感到丟臉,挖個地洞躲進去!這種感覺,就好像偷偷看到一位人人羨豔的美女,在夜深人靜時,摘下了那理應無法摘下的臉皮。她丟臉,我們則一方面嚇破膽,另一方面又感到失落、沮喪,還有被騙、受傷的感覺,可是五味雜陳呢!
2017年9月16日聯合報一篇新聞<桃市不收生廚餘 市民:帶頭增垃圾量>,新聞中表示從今年6月起桃園市清潔隊不收生廚餘,只收熟廚餘,甚至行文給各社區管委會與里長,要求骨頭、葉菜類、果皮不能放入廚餘桶,只能當作一般垃圾。才在不久前,桃園市才喊著轄內僅一座焚化廠,不堪負荷全桃園逐年攀升的垃圾量,預計興建第2座焚化廠1;另一方面又以既存兩座堆肥場容量有限為由,請民眾將可做堆肥的生廚餘當作一般垃圾,不得已送去焚化。這樣的作法無疑是重重打了自己一巴掌。
【環保團體聯合聲明稿】
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台灣環保聯盟及其台東分會,與林淑芬立委今日(6月22日)召開記者會,指控台東縣政府並沒有把用外運垃圾換回來的底渣好好再利用,而是以基地填築之名,填在台東污水處理場預定地的綠化區,上面根本沒有任何具有不透水鋪面的工程建設或建築物,下面更不像一般衛生掩埋場有不透水布,如此等於任由底渣被雨水淋洗,進而溶出有害物質污染地下水與海洋。環團更指稱,台東根本沒有多少可安全再利用底渣的合法工程,因此不僅沒資格跟高雄交換底渣,也沒資格啟用焚化廠,唯有力行零廢棄,包括大力推動真正互惠的縣市合作堆肥,不僅可減少垃圾焚化量以及令人頭疼的底渣產生量,又可補充農地土壤肥份,如此方是一舉多得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