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系列文章針對台灣各縣市廚餘回收處理及源頭減量政策做綜合分析與評論,資料時間範圍涵蓋民國101年(2012)至113年(2024)。評論的基礎資料主要來自於各縣市 112年度(2023)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以及113年度(2024)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以及其他過去零散的新聞報導或各環保機關的公開統計資訊。基礎資料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必須越高越好,評論才能足夠客觀準確,可惜在目前可公開查詢到的新聞報導與政府公開資訊中,真實性與完整性還不能說非常良好。若將資料分成量化及質化兩大類:量化的資料必須有長期的數據紀錄、統計和分析,才能比較各縣市的優劣,這一點各縣市政府除了依循中央的規定,有定期紀錄廢棄物的總量及各類分佈之外,其他如非政府環保單位收受的廚餘量,例如都會區許多公寓大樓會委託民間廚餘回收業者收受廚餘,針對這部份的廚餘回收量,雖然政府曾納入統計資料中,在環境部110年(2021)環境保護統計年報中還看得到統計數字,如下圖:公私處所自行或委託回收,佔所有廚餘回收量將近30%,佔比不低,然而之後從111年到114的統計年報卻沒有揭露這項資料,不知環境部為何不公佈了。雖然這部份廚餘回收業者理論上須依法申報廚餘回收量,但也許是因為量太大、地下回收業者太多,政府追蹤稽查困難,便成為量化資料的一大缺口。

質化的資料來自各縣市政府自行撰寫的績效報告或是新聞報導,沒有公正第三方定期去做稽核盤查,這些資料的真實性實在有待商榷……。當研究者站在不可靠的資料基礎上做研究,自然也無法找出真正阻礙廚餘回收減量的關鍵問題在哪,實在是有心無力。我們也能理解要追蹤這些天文數字對各地方政府而言是多麼巨大複雜的工程,所以只好回過頭來呼籲政府:源頭減量依然是治本的辦法,並且已經有成功的實例例如雙北市的「垃圾費隨袋徵收」,或是「生熟廚餘的細分類以利設施處理」、「推動一般家戶、企業或機關自行回收廚餘」,與其把龐大行政或技術資源放在末端處理稽核,不如好好加強源頭減量,事半功倍,對環境的友善度也更好。總而言之,本系列文章僅就可獲得的量化或質化資料盡量客觀評論,期盼讀者朋友看過之後也能多加關注自己所居住縣市的廚餘回收處理狀況,進而思考自己是否也能為廚餘回收、源頭減量、惜食不浪費盡一份心力。
哪個縣市是廚餘回收處理的績效冠軍?
這個問題其實被過度簡化了,沒有設定評比的條件,當然就無法比較。再加上前言所提,公開可得的資料不管是質化或量化都缺乏完整性或真實性,硬要去評比出一個總體績效冠軍,筆者怎麼想都覺得不夠客觀。如果我們單純從長期的廚餘回收率去看各縣市表現,倒是可以推敲一下。我們根據政府的公開統計資料,使用了兩種方法去估計各縣市每年的廚餘回收率(注意:其分母為「推估的廚餘產生量」,而官方報告中的廚餘回收率,分母常為「垃圾產生量」),其中:
- 「廚餘回收率A」:以各縣市每年回報給環境部統計資料中的廚餘回收量為分子,分母則是使用前述統計資料中的「一般垃圾中廚餘含量(百分比)」來推出未回收的廚餘量(假設清潔隊送往焚化爐或掩埋場的廚餘量等於未回收的廚餘量),再加上廚餘回收量即是廚餘產生總量。詳細公式請見這裡。
- 「廚餘回收率B」:以各縣市每年回報給環境部統計資料中的廚餘回收量為分子,分母則是以各縣市的在籍人口數乘上0.2公斤(假設每人每日廚餘產生量0.2公斤)作為廚餘產生總量。詳細公式請見這裡。
請注意兩種方法的分子都相同,是各地方政府記錄統計的廚餘回收量,差別在分母:廚餘產生總量的推估方法。廚餘回收率A是以一般垃圾中廚餘含量來推估廚餘產生總量,所以廚餘在垃圾中含量的採樣方法對最後計算結果影響很大,可惜各縣市政府要不就是沒有很認真採樣、採樣次數與場所太少,要不就是為了讓績效報告的數據可以好看一點,是用偏差的採樣方法壓低廚餘在垃圾中含量。觀察各縣市兩種廚餘回收率的比較曲線,可以發現歷年廚餘回收率A的變動幅度較大,因為歷年採樣方法不夠客觀、次數也有限,導致不穩定的統計資料。
廚餘回收率B使用在籍人口數來計算廚餘產生總量,這方法的統計誤差主要來自於實際人口的移動,例如從家鄉移居到都會地區的人口,很多人依然設籍在原本的家鄉縣市,造成家鄉和居住地的廚餘產生總量都有誤差。另外離島縣市的觀光發達,觀光客產生的廚餘甚至比在地居民還多,導致實際記錄的廚餘回收量比用人口推估的廚餘產生總量還多,所以連江縣的廚餘回收率B會超過100%,極有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如上所說,兩種方法各自有因假設基礎與採樣方法所產生與真實資料的偏差,所以當然都不等同於真實的廚餘回收率,但觀察長期的趨勢還是值得參考。另外各縣市這兩種廚餘回收率的差異都不少,如前言所述,應該是有很大部份的廚餘產生量沒有被公部門收集統計,去化成謎。
以第一種方法推估廚餘產生總量,所得出的廚餘回收率A如下:
大約從2019年之後,可以看出廚餘回收率最高的是離島縣市:金門、連江和澎湖,六都之中表現最好的是台北市,然後是新北和台南。
第二種方法以人口數去推估廚餘產生總量,得出廚餘回收率B如下
離島縣市依然是前段班(連江縣因前述原因,外來廚餘較多、回收率皆超過100%,所以未列圖中),台北市依人口數統計則掉到中段班,新北和台南維持良好表現。
我們分別觀察各縣市的的兩種廚餘回收率的大致趨勢:
- 新北市十年來大致維持在接近50%的廚餘回收率,如果不看可信度較低的廚餘回收率A(原因後面會提到),整體廚餘回收率是緩慢下降的。
- 台北市兩種廚餘回收率的差異極大,至少也都維持在40%-50%,不過如果只看廚餘回收率B的話,同新北一樣也是緩慢下降。
- 桃園市在2014-2015年廚餘回收大受打擊,推測可能是因為豬下痢病毒爆發事件,2015年之後即逐步上升(兩種廚餘回收率都呈現上升趨勢),往40%的目標逼近。
- 台中市過去一直落在約20%左右,2019年到2020年有一波成長(兩種廚餘回收率都呈現出這個成長,非常明顯)之後大約維持在30%左右。
- 台南市的廚餘回收率過去一直都維持在至少40%以上,兩種廚餘回收率的趨勢平穩。
- 高雄市在過去一直都能維持約40%以上的廚餘回收率,然而在2018-2019年間跌至谷底,如果比照高雄的養豬量就可以看出原因是高雄過去太依賴養豬處理廚餘,2019年後高雄市有把廚餘回收率救回來,目前(2024年)看來是接近40%。
- 宜蘭縣的趨勢跟桃園極相似,約在2015年左右跌至谷底,差別是桃園的廚餘回收率之後有慢慢上升,宜蘭縣則似乎一蹶不振,一直維持在25%左右。
- 新竹縣的廚餘回收率從十年前的30%-40%,逐步下降到近年的20%-30%。
- 苗栗縣算是六都與離島縣市之外表現很好的,廚餘回收率的成長曲線非常平穩且上升趨勢很明顯,目標40%。
- 彰化縣的廚餘回收在2014年掉下去之後,就……就瑞凡我們回不去了,一直在20%左右徘徊,長年墊底。
- 南投縣的廚餘回收大約在2016年前還能維持40%以上,2017年之後就滑下去了,跟彰化一樣去當20%的墊底好兄弟。
- 雲林縣曾在2016-2017年間不知吃了什麼大補丸,廚餘回收率大幅成長,然而之後也是明顯的下降,目前(2024)還逼近20%。
- 嘉義縣也算是表現良好,雖然曲線沒有像苗栗那麼平穩,但整體趨勢是上升的,目前(2024)大約可維持在40%左右。
- 屏東縣也是長年維持在20%左右……去跟彰化南投做好兄弟吧。
- 台東縣十年間的廚餘回收率大約維持在40%左右,2016-2018年有一波非常明顯的成長,與嘉義縣的曲線非常像,不知這段時期這兩縣市推行的廚餘回收政策有什麼共通點。
- 花蓮縣十年間的廚餘回收率大約維持在30%上下,整體趨勢約2018年前緩慢下降,2018年後則是上升。
- 澎湖縣的廚餘回收率一直維持在50%-60%之間,整體的成長趨勢也是緩慢上升的。
- 基隆市過去還能維持30%-50%的廚餘回收率,然而在約2018年之後卻衰落的非常快,目前(2024)兩種廚餘回收率都掉到15%以下了,是所有縣市倒數第一名。
- 新竹市在2018年之前約可維持30%-40%的廚餘回收率,然而在大約2021年之後也是掉得非常快,2024年已經下滑到20%左右了,加入墊底組。
- 嘉義市在2018年前約維持40%-50%的廚餘回收率,2017到2019年跟嘉義縣一樣有一波急遽的上升再下降,之後也一樣再緩慢上升,逼近40%。
- 金門縣在2017年之前廚餘回收率維持在貧弱的25%,2018之後則大幅成長到50%以上,然而兩種廚餘回收率之間的差距極大,推測有可能是人口外移及觀光客帶來廚餘所導致。
- 連江縣因為算出來的結果實在太不科學(前述原因),所以沒辦法評論……。
綜和兩個統計數據來看,三個離島縣:澎湖、金門、連江的廚餘回收率最高,應該是毋庸置疑。其中一大關鍵原因是人口,畢竟人口越多,廚餘產生量一定越大,比起雙北每天要面對龐大人口所產生的巨量廚餘,離島縣面臨的廚餘壓力可說是輕微許多。另外還有前述的觀光客較多,廚餘大部分皆外來產生的原因。然而這邊想要強調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離島廚餘無法外送其他縣市,只能在地處理」,地理環境的限制讓地方政府不得不提升本地回收率與處理能量,否則會面臨垃圾堆積或衛生問題。
根據澎湖縣112(2023)年的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澎湖縣明確指出「無法跨其他縣市處理」,因此全縣推動在地廚餘堆肥、強化本地設施、建立完備的回收與處理體系,而澎湖縣在114年(2024)的績效報告中甚至提到「113 年至 115 年轉化為黑水虻處理廚餘,預計年處理量 4,300 公噸」,澎湖縣113年的廚餘回收量也才4,163公噸,如此雄心壯志的目標,我們也是樂見其成,希望澎湖縣成為全國第一百分之百以環境友善的生物處理法回收廚餘的縣市。
將垃圾運至台灣本島一直是金門縣的燙手山芋,因為時不時要承擔被本島拒收退運的風險,2017年就發生過與高雄市喬不攏而被拒收的事件,所以金門很早就注重「廚餘分類收集」與「垃圾破袋查核」,在112年(2023)和113年(2024)的績效報告中都有特別強調這些措施,有效提升民眾分類意識,帶動資源回收與廚餘分類。金門在113年的廚餘回收率是全國第一,垃圾分類與減量是最關鍵的原因。不過在末端處理部份,金門縣目前唯一能依靠的公有廚餘回收處理設施似乎就只有大洋廚餘堆肥廠了,在其113年(2024)的績效報告中,縣政府把未來希望都投注在提昇大洋處理廠的處理量能。
澎湖與連江亦皆有強調推動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的整體政策與教育措施。這三個離島縣雖極度缺乏廚餘處理硬體與資源,這樣的弱勢,卻反而促使地方政府自立自強發展在地分散、小而美的廚餘回收措施,且民眾對於廚餘堆積的危機意識高,所以也願意參與廚餘回收。對於那些過度依賴大型集中式垃圾處理設施(如焚化爐)的縣市政府或中央環境部來說,這三個離島縣的在地廚餘回收處理經驗倒是可以學習的榜樣。
前面說到離島縣市的廚餘回收績效斐然,先天優勢當然包括人口少、廚餘產生量自然也少。若是我們把人口數及廚餘產生總量拉回來看,則新北市的廚餘回收表現應該可算是最佳。下圖各縣市由人口數推估的廚餘產生總量可以很明顯看到,新北市的廚餘產量跟其他縣市根本不在同一個量級,年產量總是逼近30萬公噸。面對全國第一大人口數每日排山倒海所產出的廚餘壓力,新北市還能盡量維持至少40%的廚餘回收率B,是滿不容易的。另一個關於新北市的廚餘回收政策值得注意的點是,新北市還滿願意嘗試多元化的廚餘回收處理方式。由其112年的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來看,除了過去大量依賴以養豬回收廚餘,近年來對於各種不同的廚餘回收手段,包含破碎脫水、傳統堆肥、高效堆肥、生質能、黑水虻……等等,新北市都有在新增佈建處理設施,或是尋求外縣市或民間企業的合作,112年新北市以養豬之外的方法回收之廚餘量占總回收量約75%,收受新北市廚餘的處理設施,不管公有或民營、轄內或轄外,總共約有20處以上。
新北市在113年度的績效報告中,垃圾性質分析物理組成(濕基)廚餘類比率、也就是一般垃圾中廚餘含量是4.54%,相比於前一年度的14.42%可說是大幅縮水,反映在新北的廚餘回收率A上就是一個明顯拔高的成長(直接衝上81.76%頂天了),筆者乍見之下還頗為驚豔:新北市在112到113年之間到底實行了什麼殺手級的廚餘分類回收政策?讓一般家戶都不丟廚餘了?如此成功的政策要是能推行全國該多好?結果仔細比對了新北112年與113年度的績效報告,也詢問了新北環保局,答案真是大失所望。新北市113年度的一般垃圾中廚餘含量之所以比前一年降低這麼多,看來只有一個因素:「根本就是採用不同的計算公式」。新北市環保局在與環管署的來信回復內容中,很明確的說了這句話:「……參考 113 年績效報告廚餘回收率「以全年度之廚餘回收量及家戶垃圾量計算」之原則(全年度廚餘總量 12.51 公斤/全年度垃圾包總重 275.80 公斤=廚餘比例 4.54%)……」。筆者實在受不了很想吐嘈:
- 新北市環保局在112年度是採樣抽測17場次做垃圾成份性質分析,這17場次的數據範圍也有寫出來:8.21%~22.51%,平均之後就是該年度的廚餘佔比14.42%;113年度也有抽測16場次(績效報告裡有寫明),結果最後是用總重量相除,鴨沒這16次抽測是在測心酸的逆?
- 參考廚餘回收率的計算方法是怎樣?分子跟分母的來源不同、最後數字代表的意義跟用途也不同,可以這樣參考的喔?筆者覺得新北市環保局可以自信點,把「參考……原則」拿掉,報告裡面「檢查方式系依據前行政院……外觀密度測定法NIEAR215.01C」之進行測定。」那句也拿掉,直接說:「我們認為這個計算公式很合理」,這樣就夠了。
如果新北市環保局可以把每次採樣的記錄跟數據公開,詳細說明這些採樣方法跟數據代表的意義跟可能產生的資料誤差;也說明一下為何要跟112年使用不同的計算方式,也許以重量相除去計算廚餘佔比也是有其道理。筆者抱著一絲希望去電詢問新北市環保局,結果負責的專員已經換了新人,對於廚餘回收處理評鑑計畫報告的事情也是一問三不知,筆者覺得這可能也是政府機關的常態吧,就只好放棄追問了。抱怨這麼多,也只是想再強調前言所提及的:「如果連可見的數據都這麼不可靠,我們要怎麼找出真正阻礙進步的問題是什麼?」
台北市雖然由第一種方法推估出的廚餘回收率A在近年來表現亮眼,然而卻在以人口數推估廚餘產生總量的廚餘回收率B大幅跌落到中下之位,雖然其他縣市多少也有此情況,但是台北市特別明顯,我們推測可能是由於家戶產生的廚餘有一大部份並非交給清潔隊,而是由民間廚餘處理業者收走了。由民間業者收受廚餘在公寓大廈林立的都會城市中是很常見的,我們在前言中有提到,這部份的廚餘產生量在政府統計數字中容易成為黑數,不會顯現在以垃圾中含量計算廚餘產生量的廚餘回收率A當中,但會實實在在反映在以人口數推估的廚餘產生總量。
台北市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撇開其事業廢棄物廚餘幾乎全數拿去養豬,一般廢棄物廚餘則幾乎(94%)以堆肥處理,而這些送往堆肥處理的廚餘量也幾乎完全依賴內湖、木柵、北投三座焚化廠的處理量能,只有極少數(約3%)是送交兩個民間合作的單位。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官方統計中廚餘回收率會高,長年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功不可沒,畢竟廚餘佔的體積可不小,清潔隊也會提供廚餘桶。
不過由以上論述推測,台北市可能還有一大塊未交給清潔隊的廚餘量是沒有受管制也難以追蹤的,在以農業為主、擁有充足土地可設置堆肥場的縣市,倒是還不用太擔心這些黑數廚餘的去化問題,然而在台北市這樣人口密集、土地狹小的城市,地方政府可能還是要好好盤點一下這些不算少量的廚餘,到底送到哪兒去了?
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台南市的廚餘回收率,2012 - 2023年間台南市的廚餘回收率維持在約40% - 50%之間,比較其它縣市廚餘回收率的變動,台南市算是非常穩定。如果只看以在籍人口數計算廚餘產量的廚餘回收率B,台南市是六都最好的。筆者無法確定是否有少數因素讓台南可以在其他縣市的廚餘回收率遭受打擊時,還能撐在40%以上,只能把台南市這十年內推動廚餘回收和再利用的重要政策稍微列出:2012 - 2013年間,台南港仔西堆肥廠「尚介肥」取得肥料登記並商品化,持續推動廚餘資源化的循環經濟作法。2015年開始推廣家戶免費借用堆肥桶、鼓勵社區/學校設堆肥點,目前一般家戶可借20公升推肥桶,里、學校、社區團體及公家機關單位可借用88公升廚餘堆肥桶,2023年借桶數共862桶次,家戶累計借桶數達16,248桶次,預估每年約可自主處理600公噸廚餘再利用製成有機肥。2021年台南設置城西、新化兩座高速發酵廠並開始啟用;同年,原本只限於100戶以上集合住宅的生熟廚餘須分流收集,推行至全市實行。
| 新北市 | 台北市 | 桃園市 | 台中市 | 台南市 |
| 高雄市 | 宜蘭縣 | 新竹縣 | 苗栗縣 | 彰化縣 |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縣 | 屏東縣 | 台東縣 |
| 花蓮縣 | 澎湖縣 | 基隆市 | 新竹市 | 嘉義市 |
| 金門縣 | 連江縣 |
。――〉〉系列文章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