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低碳城市不能只有低碳公車


2009年全國能源會議,民間團體提出台灣應推動低碳的城市和社區,並納入結論。在2011年,環保署選出北中南東四區的示範城市:北區是新北市、中區是 台中市、南區是台南市、東區是宜蘭縣。

低碳城市和社區是世界潮流,也是台灣必須走的方向,因為在氣候變遷影響下,人類將會面臨更嚴酷考驗,有時多雨淹水、有時久旱水枯、有時 天氣炎熱、有時氣溫 驟冷,以致生活和生計受到威脅。因此如何仿效大自然,營造不會傷害生態環境的人類棲地,避免自取滅亡,是急需政府各部門積極思考的議題,這包括首長決心魄 力、公共空間規劃、大眾運輸系統、居民生活形態、公民參與機制、財務規劃等課題,且環環相扣,互相影響。

要營造低碳生活環境,鄉間條件顯然優於都會,因為鄉間空間寬敞,植栽樹木較多,沒有會增加冷氣需求的熱島效應,清新空氣也更利於騎腳踏 車或走路等低碳交通 形式。如果能以網路代替馬路,在地工作、生產、消費,將可大幅削減碳排放;但在目前就業條件下,人口仍大量集中到各都會,如何營造低碳城市顯然更為重要也 更需要智慧。在這之中,大眾運輸系統更是重要課題。

氣候與能源: 

淺談台灣的永續發展之道


台灣甚至全球當今的環境問題乃根源於不當的經濟模式、不當的產業以及不當的價值觀。因此要解決環境問題,讓人類得以永續發展,不能不面對這些根本問題。這三個根源互為因果,彼此強化,因此盤根錯節,要立即解決實非容易,不過現在不開始去做,則永遠解決不了。永續發展,每個人都有責任,但政府在這之中扮演著 重要的角色。以下謹就目前永續發展的問題根源以及政府職責稍作剖析。

1. 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模式、生產有毒有害產品的產業
首先,是資本主義所帶來的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金錢原本是促進人類分工合作以滿足需求的媒介,如今卻蛻變為福祉的本尊。「錢愈多愈好」, 促使各國各界各階層競相追逐金錢,並促使產業直線思考,忘了企業存在的目的其實是適切地滿足人類的需求,而只想要賣出愈多產品,以獲得愈多金錢,沒有市場就透過各種廣告宣傳刺激需求,卻未能理解愈多產品其實就是消耗愈多有限的資源,這樣的經濟模式注定是不永續的。而業者對於自身產業所帶來的環境傷害,也甚少思考,只要產品有利可圖,甚少業者會主動因為產品的危害而放棄,這種以利潤擺第一、社會責任再說的企業思維,加上政府的怯於管制,正是為何有些明顯應該淘汰的產品與服務, 如核能、PVC塑膠、農藥與化肥、石綿、香菸、毒品等等,一直存在我們社會,甚至主導人類的活動。

經濟: 

野蠻的驕傲

自9月9日魏德聖導演所拍的「賽德克‧巴萊」電影播放以來,獲得觀眾的熱烈觀看,激起社會上許多回響或省思。基本上這是一齣歷史劇,內容也是較血腥、哀慟,但它似也在測試這個社會對這議題的反應。至目前,各方回響是蠻多元、正面的,並像觸媒一樣引發社會各界很多的連鎖回應,其產生的影響雖然幽微,但就像在人的心田播下一顆種子,作用應還會繼續下去。

最主要的影響,應是對原住民地位、文化的重新省思,甚至重新給予一種尊重與肯定,所謂要「做一個真正的人──勇者」、「有尊嚴的活下去」。對住民地位、文化的尊重,有著多重的意義及功能。事實上,對原住民文化及生存、自治權力的尊重,為邁向永續的重要策略。

原住民族常年生存於山林環境,生於自然、取於自然、倚賴自然;他們與自然環境相互適應,當然也要保護自然,並安之於這種環境。與自然合諧相對待,是他們的文化特色。當原住民為找工作不得不到山下(都市地區,如三鶯橋下)安住時,他們形成社區、勉強自成一族。當我們看著高雄桃源等地區八八水災災民,遷住到政 府所蓋的永久屋的同時,也可聽到他們的吶喊,「我們要如何生活?我們要回到山上…」。

政府默許 毒化農地

最近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蘇嘉全農舍爭議,持續延燒,演變成「中央槓上地方」局面。政黨、媒體與名嘴們突然間都搖身一變成正義之師,討論 起農地農用、農舍與 農民身份,蘇嘉全農舍問題的確有其爭議性,然農地被污染的問題,影響層面更大,期待政黨、媒體與名嘴們也能以愛護台灣、愛護我們子孫的同理心,強烈要求農 委會做好管理,並清除污染物。

清水位於清水斷層之上 , 因會不斷湧出清澈甘美的泉水 , 所以日據時期又名清水。當地人從日據時代就以地下水當飲用水;然而清水的三美路今年5月位於社區路口的農田被填上3米深來自北部的焚化爐底碴,另外清水有一塊農田被埋了爐碴,同時在龍井區台61線159.8公里處農地變成焚化爐底碴的掩埋場,而這三塊農地週遭都是農地,請問政黨、媒體與名嘴們,這是農地農 用嗎?請問農委會主委陳武雄甚麼時候農地可變成焚化爐底碴的掩埋場?同時農地訂有農地的重金屬管制標準,也就是需檢測土壤中重金屬的總量來認定是否有汙染,農委會有進行檢測把關嗎?監察院、廉政公署、地檢署都有責任深入調查是誰允許農地可回填焚化爐底碴?是否涉及官商勾結與官官相護?以維護土地正義。

經濟: 

誰來制止「非刻意」系統性汙染?



IMG_5291.JPG

衛生署於8月1日以鑑於惡意添加塑化劑於食品中之犯罪行為,經政府2個月努力,「涉案廠商及產品已無新增,未發現有惡意污染產品,已無 系統性污染」為由, 停止適用「塑化劑污染食品處理原則」,也就是產品使用起雲劑之廠商,不用再提出安全證明。但兩日後,《壹週刊》爆料,其自行送驗的十三樣市售產品仍發現高 量的塑化劑汙染,包括香椿醬與香菇拌醬等玻璃罐頭食品,分別被驗出高達614與703ppm的DINP;相關業者表示,這些塑化劑並非來自毒起雲劑,而是 由金屬蓋子內部的塑膠墊片溶出。由此可見,雖可能已無惡意添加塑化劑之犯罪行為,但不代表「無系統性汙染」,因為市面上類似包裝的食品品牌與種類相當多, 這些被舉發的產品只是冰山一角。

我愛星光,不要光雕

八月初,台北市與新北市兩位市長大動作宣示要推動「淡水河曼哈頓計畫」,共同成立「淡水河流域管理委員會」,雙北聯手整治水質與週邊環境,並要完成36座橫跨兩市的「光雕橋」,藉此營造共同生活圈、實現黃金雙子城的政見。河域過去常被視為行政區域的邊界,成為兩岸排放生活廢水的水溝,缺乏跨縣市的管理機 制;雙北市願意攜手合力整治淡水河流域,立意甚佳。然而,先不論整治水質與週邊環境的工程內容,就以光雕橋的政策來看,完全與全球節能減碳的趨勢背道而 馳。

同樣在八月初,英國公路工程處已著手關閉境內14個地點內9條高速公路(全長總計47.4英里)的道路照明與移除燈柱;經過評估這些路段日後將不再使用照明設備,預期達到40%的碳減量、節省40%的能源用量,並為當地居民減少夜空的光害。其中南北連接倫敦與里茲的M1高速公路,減少貝德福都郡區段的照 明,一年就能減少810公頓的碳排放。稍早,埃及的電力和能源部長哈桑‧尤尼斯也宣布,全國各地大幅減少街道路燈使用量,以達到削減公共用電50%的目標。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經濟: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