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台新聞獨家踢爆,台北市政府公園處陽明所為了新建游泳池,依規定需規劃一定數量的停車位方能取得建照,而公園沒有其餘空間,停車格遂虛應故事地畫在公園草皮與樹根上,記者發現公園有二十公分的水泥高差、還有大樹長在停車格上,根本不可能停車,公園處的解決方案居然是,將會做斜坡讓汽車開上來停,可以預期按此本末倒置地發展,公園草地將會鋪上水泥、蓋住大榕樹根,甚至砍去老樹,結果一個公園管理所,最後管理的將是沒有公園的公園。
同樣是台北市政府公園處,青年所管轄的福州山公園,是將原本山頭上的公墓遷葬後改為公園,種上綠樹、興建步道,成為附近居民運動的去處。在鋪設水泥步道的盡頭,大抵還保有自然泥土的步道質感。去年曾一度因為下雨泥濘積水問題,公園處擬將泥土全部覆蓋水泥鋪面,後來在當地山友奔走、遊說里長民代、爭取附近中小學的了解與支持後,在荒野保護協會、千里步道協會與自然步道協會邀請專業老師,帶領志工與社區居民一起嘗試用手作步道的方式,設置排水系統、以碎石墊高步道,再回填落葉返璞自然,成為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營造的公園。
在手作步道的過程中,不免要向下挖掘,包括換土與設置集水井與截水溝等設施。一般人對於步道底下美好的想像,就是土、樹根、蚯蚓、兩棲類與各種昆蟲,然而在都市近郊的山區往下挖掘,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福州山公園,薄薄土層底下多是建築廢材,紅磚與混凝土為大宗,曾經是墓地設施的一部分,甚至還會挖到已經遷走廢置的空甕與墓碑碎片。想起我們家在屏東的祖墳地,公墓成為鄉公所垃圾大戰的堆填廠,也開放各種事業廢棄物傾倒,還有最近在海岸沖刷裸露出來填海造地的基隆潮境公園底下的垃圾掩埋場,成為海岸撿也撿不完的垃圾,以及寄居其間的塑膠寄居蟹等生物。
最近我們推廣手作步道觀念進入城市,曾在一處因為都市更新拆掉的國有宿舍位址,用綠點營造的方式運用拆屋的廢建材就地擊碎,手鋪花園小徑,山友見我要志工蒐集廢棄紅磚敲碎鋪做步道底層級配,以為我愛用廢建材,還特意要從他處運來廢建材給我運用,其實一磚一瓦敲碎的過程中,只是更加珍惜這些從原礦土經過高溫窯燒製成的堅固建材,為了善用資源所致,而若房子能堅固耐用永續居住,像歐洲那樣保留修繕繼續居住該有多好?
考古般逐層向下探究土地的歷史,原本自然的山丘或農地,人們用來興建房子、停車場、或是埋葬,而後毁棄填埋垃圾廢棄物,再鋪上鋪面改成公園粉飾太平,或再次循環輪迴,這就是台灣人對待土地的態度。因為土地保有太多不堪的秘密,當我們把這些整地都交給怪手,用水泥填埋,再進口嶄新的建材,層層疊疊的最後,我們將失去對土地的尊重與記憶。堅持手作步道,是為了還土地一口呼吸,也讓我們有機會與生養自己的土地和解。
⊙ 本 文簡版刊載於4月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 作者:徐銘謙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 發表日期:2012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