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不僅是農作物賴以生長的重要介質,更有淨化水質及涵養地下水源、提供生物棲地、參與地球重要元素(如碳、氮等)循環、調節氣候、與做為工程基地的功能。不過,隨著經濟及高度工業化的發展,土壤污染已經是全世界各國不可避免的重要環境污染問題。當土壤遭受污染之後,不像空氣污染與水污染能立即被人的感官所查覺到,也因此受到注目的程度也低很多,但是當大眾警覺到土壤污染所衍生的危害時,影響層面卻往往已擴大到不容易收拾的局面。
根據環保署截至101年3月所公告的全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數量,包括控制場址、整治場址、地下水限制地區(http:// sgw.epa.gov.tw/public/index.asp),已逼近700個,除了台東縣與外島金門及馬祖外,無一縣市倖免,都存在著遭受重金屬、油品、有機溶劑、甚至戴奧辛等所污染的土地。其中,加油站污染場址數最多,約佔了百分之八十,如果以面積來看,則為重金屬污染的農地。
處理污染土壤的目標不外乎是為了維護人體健康與環境品質,但是目前許多整治復育技術,雖然可以達到這兩個目標,不過為了要破壞或移除污 染物,某些技術必須 對土壤施以高溫處理、添加強酸或強氧化劑等,使得處理後的土壤已經失去生機,難以發揮原有正常的功能,同時處理費用往往高達數千萬元或上億元。因此,根據 低碳精神所應用的綠色整治技術,便逐漸成了值得加以思考的土壤污染處理方法。
所謂「植生復育」是指利用某些特殊的植物,生長在受污染的土地後,透過大量吸收污染物、或破壞污染物、或防止污染物擴及其他環境介質的概念,達到處理污染土壤的目標,優點是成本低廉、操作簡單而能讓污染土壤在整治後尚可維持原有的生態功能,唯一的缺點是整治的時間比較長。不過,可以透過植物品種的篩選、改良,或是適度的土壤管理,讓植物破壞或吸收更多的污染物,因此是一個值得推廣的環境保護生物技術。
目前全世界運用植生復育處理污染土壤較多的方式是「植生萃取法」與「植生穩定法」。植生萃取法是利用植物能吸收高濃度污染物而達到自土壤中已移除的目的。 植生萃取成功與否,主要受制於植物生長量是否夠高,以及是否能吸收更高濃度的污染物而且可傳輸到莖、葉等地上部,以利於採收移除。植生穩定法則是利用某些植物在土壤中能忍受高濃度的污染物,但並不會將污染物傳輸至地上部,而是透過強大的根系與生長茂密的地上部,達到保護土壤的目的,避免污染物暴露在沒有植物覆蓋時,因為沖蝕、逕流與淋洗作用等擴及地下水等其他環境介質。
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中,已有許多成功的植生復育案例,而整治一個污染場址所花費的時間從數年到十幾年都有,國內包括筆者在內也有許多學 者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在台灣仍然沒有實際執行的先例,究其原因,與複雜的國情文化、社會、政治等因素都有關,使得這種環境保護生物技術難以在本國操作,筆者期待這些滯礙因素能得到改善,讓有限資源的台灣在維護土地正義上能有所突破。
- 作者:許正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教授。
- 發表日期:2012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