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纜車政治又來了!!

今年7月份報載耗資13億元興建的台北市貓空纜車,先是歷經T16塔柱危機停駛,雖在2010年3月底復駛,台北市府也頻頻推出暑期低價搭乘策略,但是纜車車廂酷熱,夏季落雷、山谷強風頻頻,貓空纜車曾創下一個月內有21天因落雷停駛的紀錄,至今累積虧損金額已高達2.3億元。不僅虧損造成市府財政負擔,當初為了纜車配套將周邊山域人文古道與自然生態大肆開發破壞,如今貓空纜車積重難返、周邊生態旅遊資源也破壞殆盡。

貓空纜車慘痛教訓殷鑑不遠,自1989年推動的北投纜車,在社區居民長期反對、歷經涉及內政部次長、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長的重大弊案停工後,於日前再度重啟環評程序,且纜車範圍涵蓋國家公園卻交由台北市府進行環評,北投反纜車人士再度集結。事實上北投纜車行經地熱谷、斷層帶,同樣有山谷強風問題,顯然比貓空纜車問題更多,而搭配北投纜車BOT之開發,北投周邊文史古蹟也正面臨拆除危機。

環境與健康: 

停止轟炸澎湖草嶼

澎湖群島最西邊,就是花嶼,是國境之西;從花嶼島看往南方,可以清楚看到連在一起的大小貓嶼。

貓嶼是台灣罕見的野鳥生態保育區,距離花嶼大約八公里,島上每年有數千隻最遠從澳洲來的燕鷗候鳥進駐;大小貓嶼的東南邊大約一公里處,還有一座低平的無人島,叫草嶼,是花嶼和鄰近島嶼居民傳統的優質漁場。

老一輩的花嶼人說,以前他們冬天常會到草嶼搭寮,採收紫菜或捕魚,住幾天才滿載回家。連很多馬公島上的漁民,都會大老遠來到貓嶼和草嶼附近捕魚。

不過,現在草嶼是空軍戰鬥機練習轟炸的靶場,別說漁民們不敢再去,連在花嶼的家,都會受到轟炸所造成風暴的威脅。

空軍實彈轟炸的時間不定,不過,根據空軍插在花嶼島上的公告顯示,每個月一日到二十日的週一到週三,都是可能的炸射時段。

花嶼村民說,軍方真正要實彈轟炸演習,通常不會先通知,總讓人措手不及。今年六月初,空軍突然對草嶼進行俯衝轟炸,島上各住戶門窗莫不 動搖不已,村長小孫女還在睡眠中被驚醒,嚇到「怵青屎」,得上馬公就醫。村子裡的老人,都很容易指出房子哪裡是炸射的風暴所造成的破壞。人人抱怨,卻年年 無解。

山林水土: 

政府的節能減碳政策、作法,奇怪耶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等議題發燒。日前,臺鐵的便當獲得環保署的碳標籤認證,傳統排骨便當的碳足跡量約為1.3 Kg,便當的外包裝上有「碳足跡」的標示。到底這1.3 Kg的CO2排放量是多少?大概上,

1.用電1度,約排放0.61公斤二氧化碳。

2.燃燒1公升燃料油,約排放2.53公斤二氧化碳;燃燒1公斤燃煤,約排放3.11公斤二氧化碳;燃燒1 度天然氣,約排放1.88公斤二氧化碳。

3.開小汽車(1200cc~1800cc)每跑1公里,約排放0.22公斤二氧化碳。

4.吃肉1公斤,約排放13公斤二氧化碳(事實上,也用了很多的糧食、很多的水等各種資源)。

5.吃1個速食漢堡,約排放3.1公斤二氧化碳。

6. 1天一餐素食,可減少二氧化碳0.78公斤。

7. 1棵樹平均每1年約能吸收11.6公斤二氧化碳,種植1顆樹,經過40年才可為地球減少465公斤的二氧化碳。

8.每人每天要減少2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建議其須:少吹冷氣1小時、少看電視1小時、少搭2層電梯、少用電腦1小時、1餐素食等。

9.若要在碳交易市場買1公斤二氧化碳,或許要花0.5~1元呢!

可見,要小老百姓減少1公斤二氧化碳排放,並不容易耶。

這樣子的零廢棄 歡迎來到毒物星球

環保署於今年1月對外正式提出廢棄物填海造島(陸)的計畫,分三期13年推動,估計所需經費為902億5千萬元,相當於每年要花69億,接近環保署正規的一年預算。在許多生態學者與民間團體大表反對與疑慮下,環保署隨即展開政策環評,於3月29日舉辦範疇界定會議,並於近日舉辦公民共識會議,蒐集民間意見,供政策環評參考。

暫不論廢棄物填海造島對海洋生態的影響,觀諸環保署的說明以及公民共識會議資料中,充滿了偏頗的言論,明明就是尚未能達到零廢棄而需要擴張最終處置場的空間,並把腦筋動到不會說人話的大海,環保署長卻對外說明:「真正可以達到零廢棄的東西,就是國土再造,甚至海岸線再造。」在公民共識會議資料中說:「然而,倘物質無法作為能源或回到原料階段者,為符合資源循環零廢棄最終目標,填補資源循環缺口,將該類物質運用於可達成零廢棄之國土再造及海岸線再造之填海築地工程,連接陸地者稱為造陸,離海岸一定距離者則稱為造島。」

山林水土: 
特定議題: 

從瘦肉精,看官民互動關係

2012年,民間團體在「進口美國牛肉是否要開放瘦肉精」的議題上,和行政院執政團隊起了大大的爭執。台灣政策對瘦肉精是禁用,但行政院是打算要開放瘦肉精,而民間團體是反對的。從記者會反對聲浪,到地檢署檢舉,到監察院陳情,到遊行串連,到立法院公聽和旁聽,民間〈反美牛瘦肉精聯盟〉幾乎是週週發出聲音。

官方從一開始就是要開放的態度,出文宣品又強力動員遊說,擺明就是要讓台灣開放瘦肉精。有一次,行政院本部的處長出來接見民間團體,居然說出:「牛肉含瘦肉精,就好像蔬果含農藥,擔心的人就選擇不要吃,或是去吃有機的。」這樣的心態,讓人民更不安心,好像讓一些不好的東西(類似瘦肉精和農藥)變得合理化了。台灣有機蔬果生產量不到百分之五,人民只能自求多福,自力救濟。

國際上對瘦肉精是有爭議的。對動物而言,讓動物圈養後餵含萊克多巴胺飼料,令動物產生焦躁具攻擊性,還會軟腳跛行,非常不符合動物福利。人,經由食用牛肉移轉到人體的實驗,並未完整,只有生產瘦肉精的禮萊公司提出一份六位成年男子的實驗報告,沒有其他數據,所以沒有「安全報告」,也沒有「不安全報告」。

環境與健康: 

環評的法治意義

台中市要在海邊蓋企鵝館,要開發的是整個園區,卻對外只針對企鵝館部分聲明無須環評,在這樣的狀況裡,我看到了台東美麗灣開發案的影子。

姑且不論這個案例的發展是否真的是化整為零意在規避環評,從空間土地利用的控管與環評制度的作用來看,卻是令人不得不深思的。

空間土地是連續體,並不會因為地籍界線的切割,就會讓個別土地利用所衍生的影響,侷限在那塊土地的空間裡,也因此,土地開發行為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原則上必然存在,並且主要是被該開發行為的特性所決定,而不是面積的大小。而為了能準確掌握由開發到設施完成後營運對周邊環境的衝擊,一個開發行為縱使分期分區執行,仍必以整體進行環評,而不是分期分區地實施環評,以免先做環評的部分在環境衝擊的考量之不足。源於這種空間環境上的特性,有時甚至 在特定空間範圍,某種類型開發行為初期個別實施會被認為環境衝擊微小,但個案總量累積到一個規模後,也是要做環評,其原因也在於此。

換句話說,法律規定應該要環評的項目與規模門檻,並不在於那些不用環評的項目對環境完全沒負面衝擊,而是因為行政上不可能所有開發行為 都實施環評,故利用開發行為類型搭配面積大小的門檻,過濾一些比較可容忍的、環境衝擊原則上較小或較無害的開發行為,以降低行政負擔。

環境與健康: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