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想像一種環保的生活

作者:羅允佳、蔡宛儒/看守台灣協會助理研究員

某日筆者和一個朋友閒聊,談到各種「補救式」的環保方法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譬如大家最熟悉的資源回收,目前其實只能做到降級回收,即使延長了各種物質的壽命,最終還是進入焚化爐和掩埋場;又譬如我們想開發再生能源,但不論太陽能電板、水力或風力都有各自對環境的衝擊,假如不能從源頭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些末端處理都只是花錢收拾爛攤子,或是挖東牆補西牆而已。「所以環保就是要過回歸自然的生活吧!」朋友說。

但是問題來了,回歸自然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極端的事,在環保團體工作,時時會聽到其他朋友說:「你們環保團體就是太想要一步登天,想要改變就要先想人性,考慮現在資本主義的現實條件,想讓大家回到自然原始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就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人們可以接受的環保,僅止於在現有生活品質或更好的前提下,用很輕鬆的方式參與。

許多人對環保的想像是生活要很拮据,不能興致來了亂買東西,不能三兩天換一件新衣服,不能買漂亮的鞋子塞滿鞋櫃,不能三五時就上吃到飽餐廳,不買最新款的電子產品、不能開燈、不用拋棄式塑膠、不能開車、不要蓋破壞水土的快速道路或到處建水庫、不要火力發電廠也不要核電廠、不要焚化爐也不要掩埋場、不要高科技園區也不要石化工廠、最好大家都去種田,而且還不能噴農藥肥料。真的那麼慘嗎?筆者總覺得,這是彼此對環保想像的落差。

大財團『垃圾變黃金』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2008年10月15日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病逝於美國新澤西州,享年92歲。2010年1月3日耗時逾一年、斥資六千多萬的王永慶長眠地「長永福園」首度曝光!台塑集團也在王永慶長眠地邊,規劃興建私立長永紀念福園喪葬園區,環境影響說明書在民國2009年3月20日審查通過,後因台塑集團規劃使用的區位配置有所調整,提出變更申請,目前正在進行環境差異影響分析審查。

2012年11月6日立委田秋堇和資深媒體人楊憲宏召開記者會,呼籲新北市政府退回目前正在進行的台塑集團林口「長永福園」喪葬園區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並重啟環評專案小組審查,理由是該區是過去台塑集團的事業廢棄物掩埋場。

1997年台塑也針對同一場址提出「林口衛生掩埋場」規劃,但之後在2000年申請「操作許可」時卻遭到撤回,楊憲宏質疑,衛生掩埋場的設置或許是為了讓過去的掩埋場能就地合法,但當時審查委員認為不可行因此遭撤回。

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王美文強調,由於環評時開發單位並未告知此處過去是掩埋場,僅有附錄一張地圖中表示了其中一處為垃圾場,因此委員並不知道過去曾作為掩埋場使用。

環境與健康: 

由政府或公益基金補貼以修護民間老宅之建議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會員

台灣僅存的民間老宅多已傾頹,實在不多了。走到鄉下、農村,每次看到紅磚的ㄇ字形老屋,在客家庄常看到白牆老厝、簷前立著數根圓柱,總是有幾分的感動與唏嘘。偶而可見到老屋內佝僂老者;很羨慕那方便兒童嬉戲、有味道的庭院(稻埕);庭前或有一方池塘,屋後常有一排遮風的竹林;庭院或立著老樹,幾代人住在這裏,如今荒廢中…,荒廢但又不忍心放廢。

以前在台中潭子,曾見那有名的「七星山莊」,多年前(約民國八十九年時),半夜被屋主拆掉半幢,幸靠當時縣政府(彼時廖永來任縣長)堅持,制止拆除這間「古蹟」,再予花錢修復,才保留了下來。常在鄉下、街角,不經意的一瞥,看到一棟老房子,覺得很有民俗、社區興味的,忍不住偷瞄幾眼,看看還有人住在裏面否?紅磚老房子一間間倒了、土角塊厝一間間老毀了,覺得很不忍。不禁想到明朝歸有光所寫「項脊軒志」文內,「…百年老屋,塵泥滲漏……三五之夜,明月半牆,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老屋未必不可愛、未必沒價值呢。

社會: 

愚業

作 者: 鄭同僚/政大教育系副教授

近日和一位二十年來以釣魚為生的徐先生聊澎湖漁業。他自己買了一艘遊艇,可以帶客人出海釣魚,但大部分的日子,都是自己開船到外海釣魚,然後將魚貨整理好,冷凍後,直接寄給台灣的客戶。

他說,釣魚為生,運氣好的時候,一次出海可以賺幾萬元,運氣不好,天氣不佳無法出海,也可能一個月只賺幾千元。這真是靠天吃飯的行業;不過他釣的魚,百分之百安全衛生。

他苦笑著說,澎湖現在很多漁船,不做漁業,比較像是在做娛業,賣的魚也不安全。

他說,這十年來,不少中國的漁船常常來到海峽中線,甚至越界進入台灣水域捕魚。他們常用雙拖漁船,就是兩艘船,拖著笨重沈底的滾輪鐵網,一路橫掃海底,連二、三十公噸海底的石頭都會被拔起來。這樣惡質的方式掃過一次,海底生態的浩劫,由此可知。

只是,我們的漁船,在這裡也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現在頗有一些漁船專門賣油和賣冰給在中線附近等待的中國漁船,擔任他們的後勤補給。他說,這些補給性質的漁船,每次出海,會購買兩三百桶柴油,每桶在陸上買四千多元,到了海上轉手,可以賣到六千以上。一趟出海,不用勞力、不用漁網,輕鬆可賺數十萬元。

可嘆的是,我們政府為了照顧漁民,補貼百分之十四的柴油燃料費,這些補貼,加上台灣和中國間的石油價差,竟然變成不肖漁民充當油販的槓桿。

經濟: 

大學生吃什麼,決定大學生是什麼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英諺有云:「我們是我們所吃下的」,的確每日下肚的食物都在更新我們每日的樣貌,然而近來包括老字號「金墩米」爆發農藥殘留超標疑雲、韓國「辛拉麵」被驗出致癌物苯芘超標,食物安全狀況頻頻,令人擔憂。在此情況下,清大針對學生飲食與校園餐廳現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並於日前舉辦校園綠食育論壇,將呈現的問題邀集專家學者進行診斷與行動建議。今日作為未來國家支柱的大學生,究竟吃得健不健康,正決定著明日整個社會的發展,而依賴外食的大學生飲食習慣,反映出整體飲食環境,值得認真關注。

從學生填答的717份問卷中看出,大學生蔬菜攝取量嚴重不足、選擇食物以價格便宜及口味好吃為優先考量,基本符合一般對大學餐廳「便宜才是王道」的印象,而在飲食資訊揭露方面,學生最在意的是營養與熱量,對於食材產地、是否當季以及生產者資訊多數並不關心,也因此當學生認知選用在地食材、公平貿易等可能增加售價的情況下,有41%的學生不支持;校方的觀點,也停留在強調安全、衛生基本要件,以及速食店、便利商店與美食街這類看似滿足多數選擇權的迷思,然而卻有不少學生在開放題中提及素食、綠色食材、公平貿易等選擇太少。因而提昇校園師生食農教育,關注食物生產與生存環境、公平正義與動物福利的整體關聯,方能建立學生真正的食物自主權。

環境與健康: 

台灣水產養殖產業的沉痾-逃避問題與引進外來種


台灣水產養殖已有300多年歷史。原生種虱目魚是台灣南部的家魚,也是台灣水產養殖之濫觴。早期中國四大家魚隨漢族先民由中國引進來台;吳郭魚則是在1946年自南洋引進,也是台灣那個糧食匱乏年代,提供廉價蛋白質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1960年代後期,台灣改以外銷與經濟掛帥,養殖魚種由草食性的淡水魚種,逐漸拓展到食物鏈上方的肉食性魚種,養殖方式由粗放式的食物生產導向,轉向超集約化單養的生意導向;80年代起的鰻魚和近期石斑魚養殖是最顯著的例子。

突破種魚在人為圈養環境自然產卵的瓶頸,分工量產餌料生物,分期大量生產種苗,形成產業鏈,是台灣水產養殖的強項特色之一。但是盲目一窩蜂搶進、導致生產過剩,產銷失衡,價格崩盤;另外養殖環境汙染惡化,又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國土鹽化,面臨自然生態的反撲;此外長期濫用化學藥物(荷爾蒙、抗生素)、終至疫病爆發無法解決問題,進而頻繁改變養殖明星物種,甚至引進外來種企圖逃避問題,如此的惡性循環一再重演,卻也是台灣水產養殖的沉痾。

經濟: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