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堅決反對中科二林園區廢水排入濁水溪


環保署於上月28日通過中科二林園區環差的專案小組審查,同意將廢水排入濁水溪自強大橋附近,並將送環評大會通過。對於國科會與環保署這種橫柴入灶的行為,我們絕對無法接受。未來在環評大會中將喚醒更多人來嚴格把關,絕不允許廢水排入濁水溪。

這些廢水的汙染量有多少? 根據中科評估零排放可行性報告中指出,這些放流水經過4次RO滲透過濾後,最後蒸餾處理會產生70立方公尺(約可裝滿一個40尺貨櫃)的沉澱結晶物,而這些高濃度有毒物質不易找到適當的儲存場所,衍生另外問題。據此,我們實在無法相信已經快乾枯的濁水溪,可以稀釋帶走如此龐大的汙染物,而不會汙染到土壤與地下水。

眾所周知集集攔河堰設立後,濁水溪的水量就大幅下降,並有相當長的枯水期。而濁水溪乾枯河床,需要的是活水的滋潤,千萬不要再以工業廢水來蹂躪她。中科二林園區規劃每天在這裡注入2萬噸廢水,相信所有吃濁水溪米,喝濁水溪水的人都不會接受。

令人不平的是,環差專案小組開了三次會,環評委員與環保團體提出許多質疑,但中科都答非所問。例如與會者質疑濁水溪水量小,無法稀釋這些廢水,並將汙染附近土壤與地下水;中科則說以濁水溪10年平均的水流量,可以稀釋這些廢水,完全漠視枯水期的情況。又如與會者質疑,濁水溪河床變異大,放流管線施工困難;中科也是刻意迴避。

環境與健康: 
特定議題: 

當部落青年會所遇上國際青年旅社


拆掉美麗灣,拒絕財團大飯店之後,台東可以有什麼樣的旅遊模式?本文試著拋磚引玉提供些想像。

這想像有幾個前提:首先是放棄經濟成長的迷思。當台東縣長向媒體投書呼喊台東需要經濟發展時,用全國一致的價值標準來擘畫台東願景,就已經忽略了台東珍貴的特色:多元文化,陷入把文化視為商品的窠臼。不同文化帶著不同的價值體系,賺錢能力不是唯一評價社會、政績的標準。快樂宜居、治安良好、交通便利事故低,也都是值得追求的幸福。

其次,「一個部落、一個國家。以部落的概念取代族群的概念。台灣曾有數百個部落」。這些是我旅居台東近一年來最大的收穫與震撼之一。在探索原住民文化的過程中,青年會所成為一個焦點,不同部落或族群的會所制度,多少有些差異,但它至少有居住集會、抵禦外敵、教育傳承、提供勞動等功能。

如今資本主義競賽蔓延全球,不以戰爭等武力直接展現,卻透過貨幣、金融、政權等看不見的經濟之手,或掠取、或交換各地資源。在部落中具有抵禦功能的集會所,也可在觀光浪潮中,展現新的抵抗、外交樣貌:一方面保存瀕危失傳的傳統,另一面則打開各部落與外地旅客接觸的窗口,接收轉化外來的新知,並帶領遊客認識另一個世界。

找不到的電源線


前幾天有人送協會一台錄影機,說是少了電源線但應該還能用。同仁聽到都非常高興,想著之後把機器修好可以做些簡單的拍攝,畢竟一直以來想做的事都很多。

拿到之後,就遇到第一個難題,要怎麼確認它是好的呢?打電話給電器公司,電器公司表示光是送檢修就必須付三百元,單買電源線也要九百元,所以如果我們買了一條全新的電源線以後,請別人幫我們檢測,在完全不知道有沒有壞之前,就要花掉一千兩百大洋。那如果有什麼地方壞了,要再多少的費用修復?或者其實故障無法修復,這1200都會像丟到井裡一樣只能沈沒。

環境與健康: 

環評的未來?


日前政府召開的產發會議在一片環保團體與勞工團體的抗議聲中落幕,對大多數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工資15K的糾紛搶走了絕大的注意力,但是其他勞工議題與環境議題,其影響之深遠絕不小於勞工薪資問題,卻反而沒在主流媒體的關注之列。此中最重要者,大概算是環評制度即將面臨的變革吧。

從產發會前某大企業主所發言論,認為環境保護的要求造成經濟、產業的障礙,到產發會要把環評的否決權取消並將環評權限移至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其中浮著一股耐人尋味的氣息,委實讓人難以釋懷。姑且不論產發會前後,產業界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於環評問題的看法與會議結論的脈絡關聯如何,環評制度的任何變革,實際上仍是我國在制度面是否能夠確保最低標準永續發展的支柱,令人無法不正視之。

環評之所以重要,實出於預防原則,蓋環境的破壞一旦發生往往難以回復,不能事事等實害浮現了再來善後,因此在人類有限的知識內要盡量事先評量 可能的環境風險,避免不必要的冒進,同時也強迫開發者將環境因素納入成本考量中,而不是可以純靠毒物、污染標準這些已知的被動式控管來保護民眾的健康、安全與環境。也因此,個案性的EIA甚至發展至SEA(政策環評),以由更高的政策觀點對其下具體個案也能間接發生控管、預防的效果。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經濟: 

不尊重環評的財團才誤國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在六輕4.7期環評審查有條件通過後,台塑因不滿環評委員附加的條件把五項非經常性排放源納入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排放量計算,而陸續放話直指環評為投資障礙,認為「環評誤國」,除了一邊向行政院提出訴願,另一邊也促使經濟部召開全國產業發展會議,邀請「產業」代表討論「環評」制度。一向與財團站在同一邊的行政院與經濟部,也借力使力,除了讓台塑訴願成功外,也在產發會上通過「佔人口少數」、「佔出席者多數」的業者「共同」意見,要檢討環評審查委員會定位、組成、制度、規範、審查時程,甚至在勞工權益方面要放寬外勞與鬆綁工時。

經濟: 

從韓國蘋果看衛生署進口把關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關心環境議題的人士,近年開始將焦點分一部份到食物安全。我們經常盯住台灣土地所發生的問題,但是從國際間轉移進來的問題也不少。台灣糧食自給率大約是32%,進口約68%。國外的東西有比較安全嗎?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是圓的。

最近一個月,從韓國進口的蘋果,就被揭露含有台灣在2011年公布不得檢出的殺菌劑(滅特座、氟芬隆、祿芬隆)、殺蟲劑(二福隆)、殺蟎劑(賽芬蟎、賜派芬),說真的,很多人對農藥都不是那麼清楚,都會相信政府的把關,但是政府卻在2012年針對韓國所使用的上述農藥成分公告可以檢出了。國內毒物專家指出:「滅特座」會造成肝腫瘤、「賜派芬」會引起子宮和睪丸癌腫瘤。

蘋果是台灣人經常食用的水果,尤其從國外進口粒粒鮮豔欲滴,加上廣告行銷,大口連皮咬蘋果,真是瀟灑!但是蘋果上的農藥就被吃下肚了。其實,帶皮的水果,一定要去皮再吃,除非你確定那是有機栽種或是安全保證的水果,否則千萬不要跟自己的身體過不去。有些農藥是水溶性,用清水可以洗掉一些,但是很多農藥不是水溶性,用水是洗不掉的!

環境與健康: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