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另一種風機距離規範的思考


近期因苑裡反風機抗爭事件,到底陸域風車應該離民宅、建物多遠,引起大家關注與討論,並開始有了世界各國minimum setback distances (姑且稱之為「最小允許距離」)的數據散佈。有謂應制定「固定距離1」,也有謂應制定「比例距離2」;可惜的是,至今台灣學界少有對這些國外所謂「最小允許距離」內涵為何、此距離的判斷依何而來、是否完全屬於實證的科學範疇,以及風機對人體身心影響之因果關係等可能已涉及感知層面的問題,有相關的討論。

目前,國外關於風機「最小允許距離」,僅有少數國家有強制的距離設置規範,多數國家都是以建議、指引或是透過手冊,建議風機妥適的設置距離。不過,這可能是因各國在能源政策、國家執法、管制文化和習慣上有所差異,所以規範強度和用語不同。

回到台灣,我們特殊地貌與環境位置形成了天然的良好風場,但也因地狹人稠使得人口密度極高,又要避免被地方政治過於影響或操弄等因素,使得我們該如何共同思考風機選址和設置距離的問題,成為一項不輕鬆的課題。

氣候與能源: 

氣候變遷之太熱了


今年六月全台氣溫異常飆高,台北、新竹及嘉義三個氣象站,都打破設站以來最高月均溫的紀錄。台北氣象站六月均溫廿九點二度,是設站117年來的最高,真是「太熱了」。雖說有短時的、局部的氣象因素,但這種破百年紀錄事件,應有其由。

對於這麼熱的天氣、異常熱的天氣,應是氣候變遷的現象之一,也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如何充份運用熱能,如何散熱、讓生活環境更為清涼,以及如何做好溫室氣體減量,及如何節能減碳等。

台灣的熱能是如此豐富,是我們可貴的自然資源,策略上應考量如何充份善用這些熱能/陽光,如鼓勵裝設太陽能熱水器,擴大推廣太陽能光電發電。另一方面做好規劃如何散熱、使生活環境更為清涼,這可不是打開冷氣而已,冷氣機只是把室內的熱對外排出去,是一種以鄰為豁的行為。對於冷氣機,除了提高其能源效率(EER)、28度才開冷氣的行為外,整個都市要有綠色(清涼)生活環境的城市規劃,建築物如何節能及促進自然通風,也很重要。

垃圾費隨量徵收 成本也要公開透明


環保署近來放出消息,打算在雙北市試辦垃圾秤重刷卡收費的制度,讓垃圾費的徵收更趨於公平。沒想到這新聞一出來,民眾反彈聲浪立刻又讓環保署暫緩試辦。許多反對民眾認為,要丟垃圾必須花更久的時間,不但不便民,而且會影響交通,更增加政府的清除成本,包括人力與油錢。更有些民眾聽說秤重費率比垃圾袋還要貴,直言政府又在搶錢,同時圖利悠遊卡公司。

垃圾費要怎麼徵收,對於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確實是一道難題。以目前徵收方式,隨水費徵收是最方便,但卻是最不公平的制度。隨袋徵收雖然可以稍趨於公平,但是為了收費而必須製造新的垃圾袋,不見得環保。而秤重收費,則是最精準、最能符合「汙染者付費」原則的收費方式,但是可能得犧牲倒垃圾的便利性(其實若設計的好,這也未必;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倒垃圾是一種汙染行為,不方便才會讓民眾想要減少垃圾,不是嗎?)。

環境與健康: 

沒有大破的環境資源部,流域管理依舊是夢!


台灣的水資源管理體系是支離破碎的!台灣河川的主管機關是經濟部水利署,其業務包括水政、水利、灌溉、排水以及防洪等等;而河川與其他水體的水質是否被污染則是由環保署負責;另外,河川上游集水區的治理與森林保育是屬於農委會林務局的職權;而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並能吸收與儲存洪水的內陸與沿海溼地,又是交由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來管理。

不管我們的行政體系怎麼切割,水的物理特性就是由高處往低處流,隨著地形的高低起伏,降水落地之後,以分水嶺為界,將地理空間分割成不同的集水區與流域;分水嶺與流域是水在地表流動的自然疆界。以台灣而言,最主要的分水嶺中央山脈為南北走向,中央山脈以東的水流,大多由東流入太平洋,而中央山脈以西的水流,則向西流入台灣海峽,這些河川依地形特性約區分為129條水系。

台灣的雨量豐富,年平均降雨量在2500公釐以上,為全球平均的三倍,在極端氣候越來越顯著、搶奪水資源成為重要議題的二十一世紀,水資源充沛原本是台灣的重要競爭優勢。雖然,台灣的河川多為長度短、陡度大,同時因冬季與夏季雨量分佈不均,以至於豐水期與枯水期的流量懸殊,但因為年總降雨量遠高於需求,只要在蓄水管理上,留住、涵養降下來的雨水,水資源的運用是可以充足供應民生與產業所需的。

山林水土: 
社會: 

核四,政府不要嗎?


台灣今年為了核能議題,從二月份政府說要做核四廠繼續與否的公民投票,到六月份馬總統第一次親訪核電廠,議題持續發燒。

自從日本發生福島核電廠爆炸起,台灣人才真正被嚇到,各種過去不參加核電議題的人,紛紛站出來,表態不要核電,在興建中的核四廠,也不要繼續了。台灣人的擔心,除了日本經驗外,台灣核四廠頻頻傳出工程品質不佳,經過三十年仍未完工,有些金屬器材生鏽,網路線路都要重新更新,雖已投資三千億,還不知要再花多少億,才能完工?就好像一座錢坑,大筆大筆金錢投進去,還不知能不能用?

其實,政府老是說,其他國家都用核能,這是世界潮流。但他們卻不告訴台灣老百姓,全世界有193個國家,只有31個國家在用核能,加上台灣才32個國家。所以,世界潮流,決不是核能!

如今政府表態極力擁抱核能,完全不是採中立作法,看公投結果再決定,而是把公投當成程序幌子,不管如何,結果就是要續建。所以,執政團隊姿態擺得很高,和人民的溝通,幾乎是有溝而不通的,常常答非所問,或是給幾個電子檔,請人民自己去找答案!

資訊公開不足,讓人民非常沒有安全感。人民要求:以日本福島為例子,演習一下,看台灣如何應變處理。而政府總是說,台灣比日本還要好,所以不會有那一天到來。但是,誰相信呢?

氣候與能源: 

從毒澱粉事件談化學品管理


最近接二連三爆發食品安全事件,包括添加順丁烯二酸的毒澱粉,以及添加工業級抗氧化劑EDTA的洋菜粉,讓許多民眾大嘆不知該吃什麼。其實這除了提醒了大家少吃加工食品外,也顯示我們的化學品管理,有必要進一步加強。

目前在我國市面上的化學物質有7萬多種,但受到管制的寥寥無幾。化學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場所、不同的用途,會在環境、健康、勞工、食品、藥品、商品、農業、工業安全等不同層面產生影響,因此各部會也就依據其組織宗旨來管理化學物質。這種承襲自傳統行政管理思維的架構,和許多其他國家殊無二致,主要缺點就是各司其職,欠缺整合。有時候重複管理,毫無效率,發生事情時,還會互踢皮球;有時候則是三不管,當遇到少數廠商為利之所在而不擇手段時,則會發生大家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這次的毒澱粉事件。

環境與健康: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