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知道玩具材質的名字
黃色小鴨旋風帶起周邊攤商山寨小鴨熱賣,但近來華視新聞將山寨小鴨送驗,卻發現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含量高達26.9%,是標準值0.1%的269倍,而標檢局隨後跟進抽驗的12款玩具裡,也有一半不合格。由於會添加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的塑膠以PVC(聚氯乙烯)為主,因此我們合理懷疑這些黃色小鴨都是PVC做的。
日前我們協會人員參加某電視節目錄影,主辦單位請了幾位來賓,帶來許多塑膠玩具,讓我們用貝爾斯坦試驗(Beilstein Test)檢測這些塑膠是否含氯,結果發現不僅黃色小鴨含氯,芭比娃娃的脖子等處也有含氯反應。由於PVC是泛用塑膠中唯一含氯的塑膠,且PVC亦是塑膠玩具常用的材質,因此這些被檢測出含氯的塑膠,十之八九為PVC,而買到PVC做的玩具,就很有可能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類或其他種類的塑化劑,對發育中的小孩無疑是一大風險。
PVC塑膠的回收標誌為3號,被綠色和平組織稱為毒塑膠。如果買玩具時可以先看看其是否有標示PVC或3號回收標誌,就可減少許多塑毒風險。然而許多玩具的商品標示上,材質卻常只寫著塑膠,到底是什麼塑膠卻無從得知。消費者也不可能隨身拿根銅線與小瓦斯爐,用貝爾斯坦試驗來檢測想要買的玩具。因此這樣的標示,無疑是剝奪民眾知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