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政府拼經濟,莫忘拼農業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 會員

台灣的農業技術有良好水準,不只是稻米,其它如水果、花卉、養豬/禽、養殖魚業等,及農業加工技術,皆具世界性的競爭優勢,並可為台灣經濟創造產值,故政府拼經濟,莫忘發展農業、拼農業經營。

「農業」課題,涉及(社會的)農村生活、(經濟上的)農業生產、(環境生態上的)農地環境議題,也就是農業涉及生活的、生產的、生態的諸面向;也可說涉及農民、農村、農地諸問題;(廣意的)農業課題也包括林業、漁業、牧業。故把「農業」顧好、經營好,不只是有助經濟競爭優勢,也有助農村問題,及提升生態利益,增加國土的永續程度。

依據一些產經預測,農業將成為未來20年中最激動人心的職業發展領域之一。股神華倫.巴菲特看好全球食品需求激增。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看好製造人造蛋、人工肉及合成鹽等的創新農技公司。為重視未來人類糧食問題,比爾蓋茲(2009年)投注一項39億元農業資助計畫,以促進非洲和印度發展本土永續農業。據知,很多電子科技大廠的老板,也多另有投資或自行設立高科技的有機農場。由投資大師們紛紛投入農業的相關領域便可得知,農業為未來投資的潛力領域。

氣候與能源: 

台電自己要破產,卻對民營電廠那麼好?

20140426occupyroadaction.jpg

兩年前,曾經有媒體報導,民營電廠靠台電,3年賺了526億元。估且不論這數字的正確性,但是看看台電編列的購電成本,卻令人感到不公義。台電自己的燃煤電廠一度電1.39元,給民營電廠的卻可高達2.39元;自己的天然氣電廠一度電3.91元,給民營電廠的卻可高達4.66元。

民營電廠的發電效率,普遍比台電的火力發電廠高(或者至少不相上下),也就是每度電的燃料成本,會比台電的還要低,而且人事與維護費用可能會因為經營效率高,而會比公家的台電還要低,為何台電反而用更高的電價,去向他們購電??

氣候與能源: 
社會: 

期盼大企業扛起社會責任


0409.jpg

看守台灣協會一直致力於宣導PVC塑膠的危害,也多方嘗試淘汰PVC與減塑的行動。比如我們在網站上開闢了「大家一起揪出PVC」的網頁,邀請民眾一起找出生活中的PVC,並向我們通報,好讓我們連絡業者,討論不再使用PVC的可能性。

於是有許多熱心民眾自行以貝爾斯坦試驗測試塑膠產品,並將疑似PVC的塑膠製品寄給協會,這幾週我們陸續與台南一間飯店、台南一間水果店、嘉義一間醬油製造工廠以及兩間知名的本土企業接洽,發現大家都贊成對環境友善的目標,並願意負擔高一點的成本,在長期或短期的承諾下,淘汰PVC的使用。這裡面有些人會詢問PVC是什麼?有些人表示贊同,多數人會表明自己不希望破壞環境。

別把服貿當經濟良方

322ªA¶T.jpg

國民黨意欲強渡關山的服貿協議,在五百名學生進駐國會,反對服貿黑箱作業下,引起了全國甚至國際關注。服貿協議從簽約曝光以來,引起許多民眾憂懼,當然也有人大表認同,是一個相當具爭議性的協議,當然需要大眾廣泛討論,並把大眾共識回饋到該協議,重啟談判。然而,國民黨為遂行一人之志,不惜讓民主倒退,引起社會動盪,讓許多人寢食難安,而耗費許多力氣與資源,只為了阻擋一部可能會負面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粗糙協議,若要談誰是歷史罪人,豈不明乎?

服貿協議支持者的論點大抵不脫經濟自由化、全球化,他們認為其他國家都在簽自由貿易協議(FTA),消除關稅壁壘,以出口導向的台灣若不趕上,經濟競爭力將會喪失;而與中國簽服貿,將讓我們更容易和其他國家簽訂FTA。然而和中國簽貿易協定,不見得會成為和其他國家簽訂FTA的籌碼;而自由貿易,也不見得會對經濟帶來長久好處,而且短期內恐怕就會有民眾大受傷害,不僅要慎重,也不值得政府花那麼大的力氣來推動。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特定議題: 

共守風箏神話地景去帝國殖民


20140314.jpg

今年的228和平紀念日,普悠瑪部落與都蘭灣區阿美族部落一起到都蘭灣風箏石處祭拜,各自發表人物、情節、地景極為相似的風箏神話,並達成共同向政府申請文化地景、守護風箏石的共識。在雙方故事裡,都有兄弟偷吃別部落的甘蔗而遭圍捕,弟弟被抓到而被關,於是哥哥製作風箏營救弟弟的情節。沒有卑南族,也沒有阿美族。但我過去怎麼常聽到阿美族朋友的風箏故事裡,說弟弟被卑南族人抓走?筆者認為帝國殖民教育的加料已使原住民神話變了調,有必要加以拆除解構,以免讓類似帝國杜撰的「吳鳳故事」繼續造成族群的不和諧。

落實環境法治來保護好的廠商

camping_cny2005_taiwanfb312.jpg

跟台灣今天的很多問題一樣,台灣在環境保護上也遇到打結的困境。就在兩、三個月之前,當「看見台灣」正值風潮,上到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都對環境破壞的嚴重性深表痛心,大家都恨不得能成為捍衛環境的尖兵。但沒有多久,隨著經濟景氣沒有起色與民間薪水停滯不前,環保又成為被指責的對象,輿論也出現批評環評與環境保護阻撓經濟發展的聲音。

這就是台灣!因為我們什麼都要,什麼都不想放棄;社會缺乏的是判斷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社會心理被媒體所掌握,媒體也為了收視率與商業利益,不斷迎合群眾強化新聞議題的聳動性,而相對的,討論議題的深度與客觀性也就逐漸在媒體報導中淪為配角。今天的媒體世界,「包裝」與「行銷」才是王道。其實,台灣從政界、工商界、民間NGOs到學界,有那個領域不是在拚「包裝」與「行銷」?

環境與健康: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