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核能論述對了嗎?

yangmimgearthquake.jpg

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分別為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中洋脊地震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國家主要有: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紐西蘭等。世界上約80﹪淺層地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都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而韓國與英國都不在這三個主要地震帶內。

2013年4月8日環保署署長沈世宏說,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像英國在福島核災發生之後,國內學者對核電的支持不降反增;台灣和英國都是島國,也都是獨立電網系統,值得借鏡。

實際上英國地震不多,規模3.7-4.6的地震每年都會發生,4.7-5.5的地震約10年1次;超過規模5.6,甚至更大的地震則是百年一見。

2013年4月12日經濟部次長杜紫軍指出,若計算碳足跡,怎麼算都會比競爭對手南韓高,主因台灣的核電只占總發電比率18%,但南韓達30%,且南韓未來將拉升核電發電比率至50%。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樸實無華的皂清潔

soapclean.jpg

以石化原料製成的清潔品,如洗面乳、沐浴乳、潤絲精,除了含有去汙力來源的「界面活性劑」,為了要讓許多便宜大罐的清潔品可長期保存,或是更具有賣相,清潔品中會放入數十種以上的合成添加物,例如增稠劑、珠光劑、乳化劑、抗氧化劑、保濕劑、香精、色素、殺菌劑及防腐劑等等,如果不是專業背景的消費者,在短時間的消費過程幾乎無法辨識產品背後標示的添加劑,更別說是了解這些添加劑的相關健康風險。在沐浴時我們人體處在一個半密閉環境中,使用上述這類清潔品時,產品添加物會透過熱蒸氣進入我們的呼吸系統中,此外,這類型合成清潔品使用後不易快速沖洗乾淨,添加物多半會殘留在皮膚上,長期使用等於是長期在皮膚塗抹這些風險未知的化學品,慢慢的影響我們的健康,造成皮膚、肝腎等等「經皮毒」的病變。

環境與健康: 
社會: 

「震」視我們的土地資源

yangmimgearthquake.jpg

臺北發生規模4.0且震央在士林的淺層地震,這起事件引起大屯火山群活動的恐慌,也掀起臺北要是地震會很慘的大量討論。

根據市府91年委託中華地理資訊學會進行的「北市地質鑽孔資訊化計畫第四期研究報告」指出,若臺北發生震度5以上的地震,包括社子島、行天宮,大安森林公園北半側等10處,都可能面臨土壤液化的「紅色警戒」,另有6處則被列中度液化潛能區。也就是說臺北如果真的發生地震,四處林立的高樓,肯定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但國防部統計表顯示,軍方在雙北地區雙北市逾660萬的人口遭遇災難時,能收容災民的地方只有10處,可收容人數僅4029人,平均設籍臺北的人每1650人只有一人能得到收容,更別說沒有設籍的外地人了。

山林水土: 

世代合作 面對未來

cooperate.jpg

十多年來,拼經濟一詞屢屢成為政治人物口號。無論是總統就任、新春賀詞,或者行政首長發表施政願景,常常離不開這個口號。然而拼了這麼多年的經濟,人民對經濟的感受是每況愈下,生態環境也不見得好到那:產業只會外移、擴張而不見升級轉型;年輕人薪資水準倒退,房價與物價卻一直上漲;而具生產力的土地卻因為債台高築的政府為搶錢或政客為炒地皮而逐年減少,轉變為建地或空蕩的工業區。

其實就政府與大眾媒體最在意的GDP而言,從1970年來,只有2001年與2009年曾經倒退,每人平均GDP已從1970年的393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0,423美元。因此問題不在於經濟成長不夠,而在於經濟果實分配不均。

過度美化的三價鉻

我國環保署在12月底祕密召開一場未上網公開時間地點的土污公聽會,這場會議僅用書面邀請石化以及鋼鐵工業代表,環團得知消息後匆忙出席參加,抗議環保署鬆綁工業區土壤污染管制標準。整理「土壤污染管制標準」及「土壤污染監測標準」修正草案的內容,我們發現,工業區的重金屬汞、鎘、鎳、銅的管制標準被拉高5倍,本應好好處理污染的業者,自此之後就可以在土地多排放4倍額度,另外最嚴重的是,鋅和三價鉻則變成完全無管制!《看見台灣》之後我國閣揆曾揚言大力整治污染,但如今環保署卻要從法制上加速土地的污染!

仔細咀嚼環保署公告的草案內容以及此次會議記錄,這個修正草案應該是針對三價鉻而來!而汞、鎘、鎳、銅則是搭了這趟順風車。環保署強調會調高這些重金屬標準,是參考顧問公司提供的顧問報告,而顧問公司則是參考環保署的「健康風險評估模擬系統」來提供建議。根據該模擬系統的健康風險評估,土壤的三價鉻含量在127,000mg/kg以下,對健康的影響是可接受的,因此環保署認為工業區可以不管制三價鉻。與會業者也一直強調三價鉻為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然而,三價鉻並沒有安全到工業區可完全不用管制。

氣候變遷,影響我們的生活

今年冬天,北台灣變得好冷,大家都戴上圍巾,穿著厚重保暖的衣物。有一點陽光露出來,大家便如獲至寶,趕快出門走動一下,曬曬太陽。

北半球高緯度的國家,結冰結得厲害,飛機不能起飛,看到新聞報導溫度降到零下四十度,人們出門都很困難。專家提出「北極震盪」,是一種起因和電影「明天過後」不同、但結果類似的氣候變化情境。在如此寒冷的天候中,要如何生活?天寒地凍,農地都冰封,外地糧食也運不進來,只能靠過往儲存的食物,保持體力,應付寒冬。

反觀地球另一端,南半球的澳洲,有些地方溫度高達攝氏46度,引起森林大火。不同地區的人民在冷熱之間,受著氣候異常的影響,適應能力要增強,這些溫度變化,未來可能會越來越極端化。

2013年11月2日我們的鄰國菲律賓受到「海燕颱風」重創,造成一萬人死亡,超過兩萬人失蹤。在極端氣候的襲擊下,瞬間家毀人亡。人的生命好像很不牢靠,走的人很突兀,活著的人,更不知如何走下去。外界的援助,在災區,因為是偏鄉,更加困難。

氣候變遷,已是國際間最受到重視的議題之一。201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在華沙召開,進行第十九次討論。氣候變化越來越急遽,地球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家都要找出好的對策,但是每年的進度都只有一點點,根本就趕不上氣候帶給地球人的挑戰。

氣候與能源: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