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以行動看守郊山、破除步道水泥迷思


日前幾位台北市議員先後分別批評仙跡岩、丹鳳山等步道工程整建,前者批評景美仙跡岩水泥石階與欄杆毀損剝離,使得「仙跡像遺跡」;後者則批評北投丹鳳山被山友走出來的路徑樹根裸露溼滑,要求市府興建花崗岩水泥石階,認為沒有水泥鋪面的步道像「鬼城」,而市政府則是回應每年編列三千多萬維護所轄步道,經費根本不夠。

議員與政府皆以「步道等於鋪面」、「沒有鋪面就是荒廢」的迷思,將天然透水、在地特色的土石小徑鋪上外來的水泥;而以為一勞永逸的水泥鋪面與裸露鋼筋卻毀損成為危險因子,造成工程發包永續,再多的經費都不夠用,這些作為正蠶食鯨吞今日台北淺山生態系的完整性,導致人們本想藉由走步道親近自然,然而鋪面工程卻使動植物生態棲地遭到破壞,而距離城市越來越遠。

2012年全國環境NGO會議,千里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目標。在此全球暖化、節能減碳的新思維下,不只是前述生態破壞的問題,進口的水泥材料在其從生產到棄置的生命週期中都不斷釋出二氧化碳,而且會蓋住天然泥土與樹根,造成土地缺乏保水環境;而天然步道不但走起來不傷膝蓋,降低熱島效應,且步道周遭生意盎然,只要透過適當分散的導水,就可避免溼滑泥濘,甚至運用在地石材重現古道人文特色。

山林水土: 
經濟: 

核能利用政策 —— 建築在科學認知侷限之上的一場豪賭


文化部長龍應台曾說:「核四是知識問題,不是道德問題。」諷刺的是,龍部長旅居多年的德國對於核能政策本質的理解卻是大相逕庭。雲科大科法所蔡岳勳教授於今年3月間投書之「看德國對核電如何講道德」大作中,除詳細地介紹德國聯邦政府如何重視核能議題相關之倫理問題的探討與處理之外,也直言不諱指出龍部長謬誤之處,蔡教授的真知灼見不僅令人感佩之外,也對照出執政高層在核能政策方面視野之狹隘,以及過度迷信專家決策的另類「理盲」。

文化部首長是否正確認識核能問題本質,或可逕以忽略而無須過於在意,畢竟此問題非事涉其個人專長或任務職掌;但行政院長若執意將核能問題侷限於專業問題或安全檢驗的技術問題,並進一步藉由專家團隊提出之安檢報告,以作為核四續建及運轉的正當性基礎或甚至影響公投結果,恐怕僅顯示出重蹈龍部長之謬誤罷了。

氣候與能源: 

家:回家、搬家、租屋與買房


在我國中、高中的聯考時代,有一年國文考試題目是『家』,這幾個月正好經歷了多次與這主題相關的體驗。首先是在農曆新年前,參與了內本鹿回家行動,這是已經持續進行十一年的布農族霍松安家族的家屋重建。從小貨車可及的延平林道終點出發,經過七、八天的「跋山涉水」,穿越三十年前曾有卡車載運巨木的林道、林班揹工路、次生森林、落石崩壁、涉溪溯河,抵達在七十年前被日本政府強制遷離的石板家屋聚落。經過三、四天的整理,再原途七、八天的折返。

取水、砍柴、生火、煮飯菜、紮營,幾乎是每天的例行事項,一行二十餘人就(像)是一家人,每一次的營地都(像)是一處家。重新體認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什麼、生活可以多麼地簡單或複雜,多麼直接與自然融合在一起。

農曆年後,我從台東市區的租屋處,搬到台東縣郊的鐵皮小屋;從有保全管理人員的電梯大樓社區,搬到遠遠可聽到、看見海的小村。簡單、或簡陋的住處,但有水有電,比起內本鹿的家屋,卻又「文明」許多、工業化許多。在整頓過程中,數次想起人類學家馬格麗特.米德曾說過的「人有能力將任何地方改變成家」。

道路工程建很多,交通卻沒更好?


最近沸沸揚揚的「五楊高架道」(長約40公里,興建經費約882多億元)通車了,其在工期、經費、及施工工人安全意外問題、工程安全問題、交通標線或動線問題等,為社會多所議論外,但在102年4月19日《台灣醒報》(A10版)的一篇文章,標題為「投資公共運輸 勝過修築馬路」(作者:許又方),卻更為有趣,更為警醒及重要。

該文為英國朋友來台旅遊的觀察及感想,節略以「台灣馬路的密度實在高得令人驚奇,…只是馬路品質並不怎麼「穩當」,…馬路雖然到處通,但是除了台北市外,其它城市的公共交通並不發達,鄉村地區尤其如此,很多地方甚至沒有公車通行,…無疑鼓勵民眾買汽車、騎機車,…馬路一年吃掉大量的政府預算…。」這些觀點,提醒我們:不斷蓋馬路,並不表示公共運輸更好。有的道路蓋到山上去了、或在水源區,反而破壞山上水土環境。台灣的馬路修得太多了,扭曲、浪費了很多政府經費,更造成很多環保、社會、文化的問題。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社會: 

核四議題先公平再公投


2013年2月25日行政院長江宜樺突然宣布,核四未來「由公民投票決定」,震撼各界。江宜樺說公投是直接民意、集體意志的展現。3月31日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到總統府與馬總統和核四有關單位對談,經濟部長張家祝表示:核四廠已等於「實質完工」,只剩安全測試,不做說不過去;未來若民眾決定不要,可用公投決定,他沒有意見。簡而言之;張家祝表達核四廠已「沒有停建問題」,然而4月1日國民黨立院黨團大會討論核能安全議題,身兼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總統和行政院長江宜樺都親自出席,最後通過決議,支持以公投的方式決定是否「停建核四」。看來國民黨黨政的說法一直混淆不清。接著,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之前公布公投題目:「你是否同意核四廠停止興建不得運轉?」卻是檢核反對政策者的意見。奇怪的是一個權力一把抓的堂堂大黨在核四公投上,竟然企圖以技術門檻欺壓反對政策的一方?

氣候與能源: 

核電與海洋汙染


核電廠發電的原理和火力發電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核電廠以鈾當燃料,將其核分裂,產生高「熱」與「放射性核廢料(死灰)」,高熱將液態水煮沸成氣態水蒸氣,推動渦輪轉動,產生電力(圖1)。由於核電廠運轉時原子反應爐會產生高熱,一般都選擇以液態水來冷卻原子反應爐的冷凝器,所以全球核電廠多興建在海邊或大型湖泊畔,時刻不斷地汲入大量的海水或湖水,防止原子反應爐因過熱而融毀。所以廢熱的溫排水是核電廠無可避免的產物。換言之,核電廠發電就像是一座「海水加溫器」或「湖水加溫器」。


圖1

20130415nusea01.jpg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