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核能利用政策 —— 建築在科學認知侷限之上的一場豪賭


文化部長龍應台曾說:「核四是知識問題,不是道德問題。」諷刺的是,龍部長旅居多年的德國對於核能政策本質的理解卻是大相逕庭。雲科大科法所蔡岳勳教授於今年3月間投書之「看德國對核電如何講道德」大作中,除詳細地介紹德國聯邦政府如何重視核能議題相關之倫理問題的探討與處理之外,也直言不諱指出龍部長謬誤之處,蔡教授的真知灼見不僅令人感佩之外,也對照出執政高層在核能政策方面視野之狹隘,以及過度迷信專家決策的另類「理盲」。

文化部首長是否正確認識核能問題本質,或可逕以忽略而無須過於在意,畢竟此問題非事涉其個人專長或任務職掌;但行政院長若執意將核能問題侷限於專業問題或安全檢驗的技術問題,並進一步藉由專家團隊提出之安檢報告,以作為核四續建及運轉的正當性基礎或甚至影響公投結果,恐怕僅顯示出重蹈龍部長之謬誤罷了。

核能利用到底是否僅是安全與否的問題,以及是否僅是專家決策的問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早於1979年著名的「卡爾卡判決」(Kalkar)當中即有定論,並對於今日德國聯邦政府在處理廢核政策問題上有著深遠地影響。此判決指出,核能利用所伴隨的重大災害潛在風險,是屬於超越科技水準(實踐理性)所能掌握的不確定風險,此一風險是在利用核能時所無法排除的。核能風險的本質,即使在今日亦是如此,換言之,縱使核能設備通過各種所謂「安全標準」的檢測,但充其量僅是符合科技現狀標準的相對安全而已,而非保證絕對安全無虞。因此執政當局一再強調所謂「核四不安全,不運轉」,是否即意謂「安全即可運轉」?這恐怕有待商榷,因為執政當局一再所說的安全,充其量不過是保證現在而不保證未來的「安全」,其不僅無法回應人民永保安康的期待,更形同以人民未來為賭注所進行的政治豪賭。

對於核能利用無法排除的重大災害風險,自「卡爾卡判決」以來,在德國一向被理解為「剩餘風險」,此一全民所承受之剩餘風險對於社會是否適當,是整體人民的價值取捨以及對於社會發展情境的取捨。此一決定不僅無法由政治頭人替代人民決定,當然亦非核安專家所能背書。因此目前輿論上沸沸揚揚的核四公投,到底應該決定的是核四安不安全,或是決定台灣社會要不要賭上這一把,答案應該不言可喻。其實更應該去思考的是,台灣的發展為何淪落到非豪賭這一把不可的局面?

此外,低階核廢料及高階燃料棒之貯存場址的選擇,同樣地不僅是科學問題而已,對於周邊居民而言,是倫理的問題,更是環境正義的問題,在核四議題的探討上絕沒有被忽略掉的道理。

  • 作者:王毓正/成大法律學系副教授/環境法人協會常務理事。
  • 發表日期:201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