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家:回家、搬家、租屋與買房


在我國中、高中的聯考時代,有一年國文考試題目是『家』,這幾個月正好經歷了多次與這主題相關的體驗。首先是在農曆新年前,參與了內本鹿回家行動,這是已經持續進行十一年的布農族霍松安家族的家屋重建。從小貨車可及的延平林道終點出發,經過七、八天的「跋山涉水」,穿越三十年前曾有卡車載運巨木的林道、林班揹工路、次生森林、落石崩壁、涉溪溯河,抵達在七十年前被日本政府強制遷離的石板家屋聚落。經過三、四天的整理,再原途七、八天的折返。

取水、砍柴、生火、煮飯菜、紮營,幾乎是每天的例行事項,一行二十餘人就(像)是一家人,每一次的營地都(像)是一處家。重新體認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什麼、生活可以多麼地簡單或複雜,多麼直接與自然融合在一起。

農曆年後,我從台東市區的租屋處,搬到台東縣郊的鐵皮小屋;從有保全管理人員的電梯大樓社區,搬到遠遠可聽到、看見海的小村。簡單、或簡陋的住處,但有水有電,比起內本鹿的家屋,卻又「文明」許多、工業化許多。在整頓過程中,數次想起人類學家馬格麗特.米德曾說過的「人有能力將任何地方改變成家」。

三月底,女友也從台北市景美的頂樓加蓋租屋處,搬到新北市永和區的舊公寓,從裝箱打包到拆箱擺放、油漆粉刷、添購家俱、認識周圍街道店家的過程中,也多次聊到租屋、買房、「成家」的話題。她說:『我媽媽在我這年紀的時候我已經十二歲了,我們搬進一棟新的公寓二樓,那是他們自己的第一個房子,然後不到十年後,他們買了第二個房子。』……住在這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天晚上看路邊的房子,尤其那些新屋,超過一半以上都是暗的。」

「到底是誰在買那些房子,買得起那些房子,買了都是拿來賣、不是拿來住。」我也分不清這是她說、或者我說的話了。總之,青貧化的我們,對著家屋、土地的商品化,感到無奈與憤怒。

「國家對我很壞」;「它只對有錢人好,對大多數的人都很壞」。國家機器、或「現代化」、或資本主義、或經濟成長,對於自然或人性的無止盡壓迫,該.停.止.了。

經歷一整個追求「經濟發展」的世代(或者兩、三個?),曾經是水圳、良田的地景變成柏油馬路與高樓大廈,親戚共居的家屋被看作是財產或收入來源,食物不再從自家生產而來自看不見的遠方。生活,這件事,從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各面向、從空間或時間的角度,統統都被拆解為可以估價的對象或元件,淪落到貨幣市場的苦海。人只有透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生命來換取薪資,或是藉由投資套利、剝削他人替自己賺錢;然後消費購買,生命的需求才能被滿足。

家園應該是相互合作共生,而不是剝削敵視的。

  • 作者:林震洋/綠黨黨員。
  • 發表日期:2013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