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沒有大破的環境資源部,流域管理依舊是夢!


台灣的水資源管理體系是支離破碎的!台灣河川的主管機關是經濟部水利署,其業務包括水政、水利、灌溉、排水以及防洪等等;而河川與其他水體的水質是否被污染則是由環保署負責;另外,河川上游集水區的治理與森林保育是屬於農委會林務局的職權;而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並能吸收與儲存洪水的內陸與沿海溼地,又是交由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來管理。

不管我們的行政體系怎麼切割,水的物理特性就是由高處往低處流,隨著地形的高低起伏,降水落地之後,以分水嶺為界,將地理空間分割成不同的集水區與流域;分水嶺與流域是水在地表流動的自然疆界。以台灣而言,最主要的分水嶺中央山脈為南北走向,中央山脈以東的水流,大多由東流入太平洋,而中央山脈以西的水流,則向西流入台灣海峽,這些河川依地形特性約區分為129條水系。

台灣的雨量豐富,年平均降雨量在2500公釐以上,為全球平均的三倍,在極端氣候越來越顯著、搶奪水資源成為重要議題的二十一世紀,水資源充沛原本是台灣的重要競爭優勢。雖然,台灣的河川多為長度短、陡度大,同時因冬季與夏季雨量分佈不均,以至於豐水期與枯水期的流量懸殊,但因為年總降雨量遠高於需求,只要在蓄水管理上,留住、涵養降下來的雨水,水資源的運用是可以充足供應民生與產業所需的。

近半個世紀,集水區山林的過度開發以及水土保持的破壞,加上河川水體的污染,使得台灣面對缺水的困境。如何保護並供應乾淨、無污染的水資源絕對是台灣未來的重要國家挑戰之一。水資源管理的核心精神必須回到水流的特性,流域內的水體、集水區與河川沿岸的植群、及地下水之間,必非各自獨立,而是彼此相互關連,建構成錯縱複雜、環環相扣的河川生態系。因此,行政院組織改造將水、土、林等有關之單位整合於環境資源部的政策,就是要改變當前水資源管理單位多頭馬車的問題。

未來水資源管理應該從流域的角度來進行整體性思考,空間的面向要從集水區、上游、中游、下游、到出海口來規劃,專業上則要整合水利、水質、水土、生態、國土規劃等領域,提出流域的水資源管理藍圖。但若依立法院審議中的環資部組織架構草案,水、土、林的整合若成為只將原有的單位搬動到環資部之下,這是達不到改變過去各單位本位主義的問題。另外,立法院目前的黨團協商,有立委提出修正動議,主張未來農業部設仍林業司主管公私有林之林產利用、城鄉綠美化、樹木保護、及三大平地森林園區,並設林業試驗所負責林業之研究,其理由為『照顧林農』。若是不能以『大破』的精神來貫徹原先流域管理整合的目標,在慣性、利益與地盤角逐中,組織改造很快地就會名存實亡。

畏於改變是人之常情。尤其是,組織改造牽涉到工作方式與指揮關係的改變,要是不能『大破』,本於零基組織的精神,將原有組織徹底打散,往往就會在人情包袱下,因循故舊。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組織改造,最後不僅舊的窠臼沒有消除,組織卻越改越肥!

  • 作者:沈弘文/看守台灣協會 會員。
  • 發表日期:2013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