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資源回收

細分類回收站告訴我們的事(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系列之三)

2020091409.jpg

 

前情提要:我們透過與公部門合作,成功在新店溪畔的景美回收站建立一個細分類回收空間,邀請到30位志工協助解說工作,還因為市議員引領的媒體曝光,使景美分隊的清潔隊員也終於肯定這項任務的價值,並感到與有榮焉。只是,細分類回收對資源回收大業有什麼意義,景美細分類回收站又告訴了我們哪些前所未知的事實呢?

資源回收裡的犧牲者

在參與設立細分類回收站之前數年,我們曾有幸獲得環保署邀請,參與縣市資源回收考核工作,實地了解一般民眾把回收物交給清潔隊之後就難以看到的情形,從而發現許多從環保年報數據裡頭發現不到的問題。

環境與健康: 

誰是社區回收行動的靈魂人物?(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系列之二)

20091401.jpg

前情提要:細分類回收站要成功,必須要有管理專人向民眾解說及協助分類,我們原本希望提供看顧大門的清潔隊員教育訓練,讓他們承擔這項任務;但景美分隊的領班與分隊長不接受這樣的分工,他們說,看顧大門的清潔隊員雖然常常看似呆坐現場,其實很忙,不可能有時間向民眾解說如何細分類。分隊長說,這項工作必須由我們承擔,否則就不要試辦…。

就跟各縣市環保局代表一樣,地方清潔隊員也許有過太多與民眾互動的負面經驗,導致部份隊員非常不信任民眾對措施宣導的配合度,也不願意(或不知如何)多花時間溝通。例如景美回收站的陳分隊長,堅持我們的作法會造成民眾反彈。他說,他們常常被罵,並試著表演給我看。

就在我們交談之際,有位年輕媽媽手拿著乾淨塑膠袋和食品包裝袋,要丟到放乾淨塑膠袋的垃圾子車,陳分隊長就上前制止說,「妳那個不能丟進去!」這祈使句讓該民眾愣了一下,為什麼塑膠袋不能丟進去呢?於是傻在哪裡,不知所以。原來清潔隊只是向民眾傳達規定,沒有說明原委,如果民眾認為規定沒道理,可能就會吵起來,長久以來的挨罵經驗,累積成為他們的信念。

環境與健康: 

公私部門跨領域合作,可能嗎?(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系列之一)

看守台灣協會辦公室座落在師大分部附近的小巷內,已有十餘年。這裡離新店溪很近,在河堤內有條可以讓人安安心心騎腳踏車、散步的河濱自行車道;在河堤與羅斯福路之間的區域,也有許多鄰近河堤的小公園,綠樹成蔭。

在新店溪旁水源快速道路的高架路下,有一個清潔隊收集及轉運垃圾的空間,也是台北市政府清潔隊景美分隊辦公、休息的場所。他們開放民眾把垃圾、廚餘及資源物拿過去,白天晚上都有提供服務,因此我們常會把垃圾帶過去。

由於長期關心垃圾議題,對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很重視,因此一開始到這裡回收垃圾時,就很訝異他們的分類方式,雖然比派車出去沿線定點收集還細緻,但頂多也只是粗分類,尤其是以容器為主的「一般類」,除了玻璃瓶特別分出來外,其他材質全都混在一起。曾建議在場清潔人員,應該多擺幾個籃子,讓民眾順手把資源物依材質之不同分開來,但他們也只是笑笑,說丟在一起就可以了。

2020091402.jpg

景美分隊清潔車上的圖示

環境與健康: 

給它一塊地:讓回收處理設施不再當「偏房」

要建立物質循環的社會,資源回收場和廚餘處理廠等回收處理設施是系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不過,目前都市計畫若為環保設施規劃用地,通常只會預留焚化廠或掩埋場用地,這兩者雖然被歸類為環保設施,其實是物質資源的墳場,無法讓有用的東西再回到系統裡循環利用,可說是屬於前一個時代的設計。

零廢棄的理想,需仰賴更多回收處理設施消化龐大的資收物和廚餘,遺憾的是,這些回收處理設施目前尚未成為都市計劃看重的必要設施,不會有專屬用地,往往只能委身在掩埋場內部空地、郊區閒置的工業用地或農地;一旦受附近社區居民抗議,只好默默遷離;而在寸土寸金的大都會地區,一家家社區型回收商負擔不起租金而關閉或往偏遠地區遷移,讓蒙其照顧的拾荒者必須越走越遠才能換取微薄收入,連駐紮社區為民服務的清潔隊,也被炒地皮選民們無情趕走,讓人感慨這麼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卻是妾身未明,不能名正言順地擁有規劃用地——我們的都市規劃設計是不是該與時俱進,把回收處理設施視為必要環保設施,考量它們的特性,為其適當選址?

經濟: 

廢棄物議題入門:歡迎收看公視「我們的島」



【我們的島:垃圾 進擊之路 + 減廢 從細分類開始】


誰來拯救罹患「無主廢炎」的資源?

20191209_090155.jpg

躺上台東建農掩埋場上的無主廢炎患者。

我國面對武漢肺炎的防疫工作,扎扎實實地獲得國人甚至全球的掌聲,雖然疫情未歇,尚待努力,但已令國人對政府信心大幅提升。然而,對於另一個可勘比擬為疫情的垃圾危機,不論是中央或地方主管機關的表現卻拖泥帶水,且錯誤百出,亟待政府高層與整個社會正視。

我們可以把垃圾看作是罹患了「無主廢炎」的資源,也分輕重症,輕者稍加治療(整理或處理),就可再生利用;重者則需要加護醫療(技術密集的專業處理),才可重獲新生;為讓疫情可防可控,必須要有「分艙分流」概念,讓輕重症者能夠區分開來,如果把這些得病或未得病、病情輕重不一的資源患者通通送往火神山(垃圾車),交互感染下,只有死路一條,下場就是火化場(焚化廠)或墓地(掩埋場)。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資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