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廢棄物危機四面八方襲來,2021年事廢成長率還猛超GDP ! 民團提立法草案 盼資源永續管理 與未來世代共享共榮(一)

日期: 
2022/06/06 (週一)

【環保團體聯合新聞稿】

我國2021年經濟表現亮眼,根據主計處統計,去年GDP成長率達到6.28%。然而看守台灣協會夥台南社大、台東環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彰化環盟、野薑花公民協會、台灣零廢棄協會、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於6月6日召開記者會指出,2021年申報事業廢棄物產生量(2,159萬噸)的成長率完勝GDP成長率,高達7.77%,比2020年還多了156萬噸,等於多出1.83倍的垃圾焚化底渣(2021年產生量85萬噸)!再加上近年廢棄物非法清理案件屢創新高,顯示小小台灣已無法承受毫無止盡增長的資源耗用與廢棄,若不正視此問題,未來我們將生活在垃圾堆中,無乾淨農地可生產我們所需糧食!

與會團體提出《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希望政府能儘速參採立法,建立顧及未來世代的資源永續管理架構,引導社會走向資源節約使用、明智利用、友善環境的循環利用方向,並對於廢棄物產生量與無法重複循環利用的廢棄物數量予以總量管制,計劃性地往零廢棄目標邁進!

去年經濟大發 事廢產量更大發

看守台灣協會指出(簡報請按我),繼2018年我國申報事業廢棄物產生量突破2,000萬噸大關並創新高後(2,218萬噸),2021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情形下反而大發特發的台灣,申報事業廢棄物產生量與成長幅度再創下僅次於2018年的高峰!然而2018年申報量中有162萬噸是多年來累積堆置在台塑六輕廠區無處去化、而於當年被官方從「產品項目」改認定為「廢棄物」的台塑副產石灰,實際上並非當年產出,若扣除這162萬噸,則2021年申報事業廢棄物產生量與成長幅度不僅是歷年來新高,更超出第二名的2018年有百萬噸之多!

事廢暫存六百多萬噸 無足夠管道再利用 多年來未能有效緩解

再者,我國事業廢棄物貯存量累積至2018年時,即達到613萬噸,至今仍維持在600萬噸水準;其中貯存量前二十大事業廢棄物,即佔總貯存量的91%(=549萬噸)。這二十種事廢中,只有一種無法再利用(有害廢棄物的固化物),其他雖然可再利用,但再利用方式需要耗費土地」資源或能源,且許多廢棄物正面臨再利用後端市場需求不足並互相排擠的難題。比如根據《天下雜誌》報導,有營建廢棄物處理業者分析:「自從環保署推動CLSM級配料優先用焚化爐底渣,去化管道就大大受限」1,這是營建剩餘土石方被四處亂倒、入侵農地漁塭的問題根源之一。這表示我們環境及社會吸納這些廢棄物的能力已瀕臨極限,光是循環經濟已無法因應困局。政府與企業應該面對現實,不應再放任廢棄物產生量永無止盡成長下去。

事業非法清理案件激增 檢調忙翻頭

事業廢棄物亂竄情形也因為事廢成長而更趨嚴重,這不只是相關新聞頻傳得來的印象,也反映在檢查官辦案件數上。根據法務部自2018年起的統計資料,各地方檢查署偵辦違反廢清法案件數量,從2018年的724件,上升到2021年的1,412件,認定有罪的案件,也從2018年的509件,增加到2021年1,027件,四年來成長了一倍。而這些被查到的非法活動,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難以想像傷痕累累的我國西部農地漁塭,到底還剩下多少淨土?!而可耕地的減少,將會降低我國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試問:若國外主要糧食生產國遭遇天災人禍,糧食生產中斷、產量大幅減少,那麼糧食自給率不到32%的我國將如何自處?短暫亮麗的經濟成長果實,能夠即時復原這些傷痕累累的農地、產出足夠糧食嗎?

2018-2021年 地方檢察署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案件偵辦情形
年份 偵查終結件數 認定有罪案件 其他
小計 通常程序提起公訴 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緩起訴處分 不起訴處分 其他
2018 724 509 364 8 137 165 50
2019 852 590 416 12 162 207 55
2020 1033 717 526 8 183 249 67
2021 1412 1,027 760 13 254 287 98

事廢增量前二十大 不少為非法棄置活動主角

據統計,2021年產生量增加最多的前二十大事業廢棄物,許多是去年景氣旺盛的產業所產生的,包括電子(強酸、強鹼、廢酸洗液、廢有機溶劑、無機性污泥)、鋼鐵(中鋼的爐石與電弧煉鋼廠的氧化碴或還原碴)、機械等產業以及因為這些產業的擴廠而大興土木的營建工程活動,還有在疫情推波助燃下因為網購與外送風行而受益的紙業(混雜塑膠的廢紙混合物)。這些廢棄物有許多曾是非法棄置活動的主角,卻增加了!

成長超過10%事廢 有害者近四成

更令人憂心的,是數量雖然不多,但毒性危害高的有害事業廢棄物,也因為經濟成長而大幅增加。據統計,成長超過10%的事業廢棄物,總共有145項,其中有55項是有害事業廢棄物,佔比達38%。有害事業廢棄物成長率超過1倍的有15項,甚至有成長達到14倍之多者。這些有害事業廢棄物鮮少可以再利用,大多是委託清除處理;如若有不肖清除業者,把這些量小但危害高的有害事業廢棄物,摻混到那些量大的營建剩餘土石方中,然後假再利用之名到處亂填亂埋──這類例子過去屢見不鮮,即使查到也常常看不出他們到底摻混了什麼,只知裡頭有不明物質;但如此下去,你心能安嗎?

掩埋場上堆積生活垃圾 每年增幅高達15萬噸左右

除了事業廢棄物非法棄置事件更加猖獗之外,可燃事業廢棄物與生活垃圾爭搶有限的處理設施,加上其他眾多不利因素,早就導致無焚化爐縣市及桃園、台中等新興工業都會的生活垃圾堆積在掩埋場上,以每年15萬噸左右的速度增加,2021年時已累積了68萬噸,至今仍未緩解。

焚化量能擴大中 不利減量回收 惡化灰渣處理困境

面對如此嚴峻的垃圾危機,中央與地方紛紛求助於擴大焚化處理量能。目前,桃園、新竹縣都在新建焚化廠,台東也要整建啟用停擺十餘年的老舊焚化廠,彰濱工業區也在業者主動投入及經濟部獎勵投資下,要新增兩座事業廢棄物焚化廠,花蓮則請台泥和平廠區設置垃圾氣化爐,可說是焚化烽火遍野。但這些頭痛醫頭的末端解決方案,都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焚化爐並未能把廢棄物完全變不見,其會衍生15%左右的底渣,3%左右的有害飛灰;而這些濃縮了多種毒性物質的灰渣,也面臨了去化困境,導致焚化爐有餘裕量的北高二市,不願多收其他縣市垃圾,免得自找麻煩,這才是導致區域合作破功,無焚化爐縣市必須把垃圾打包堆積在掩埋場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我國廢棄物產生量已經太多,多到有焚化爐縣市必須為每年約90萬噸的底渣要怎麼樣找到合適去化管道而倍感頭痛,北高二市更是訂出代燒1噸垃圾必須取回1.8噸底渣的不合理條款,要把頭痛問題交給更無能處理底渣的無焚化爐縣市,讓這些沒有多少公共工程可消化大量底渣的農業縣市知難而退。

而每年約20萬噸左右的飛灰,則在與水泥扮和製成飛灰穩定化物或固化物後(每年約30多萬噸),必須專區掩埋;然而,掩埋空間已日趨飽和,合適掩埋場址又難尋,民間掩埋場收費更因此節節高升(於2020年左右已飆到1.6萬元)2,是以這些有焚化爐縣市還要為未來飛灰要埋哪裡大傷腦筋!

為解決燃眉之急,環保署從2016年起,即透過「提昇天然災害廢棄物應變處理能量設施計畫」,於2016-2021年間,編列9.7億元補助高雄、台南、嘉義、宜蘭、屏東等縣市政府,開挖飽和掩埋場的老舊可燃垃圾出來燒,以便騰出更多空間掩埋飛灰。2022年行政院核定的環保署「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的第二期六年計畫,也再度編列了9.6億元補助地方「活化」掩埋場。

然而這種鼓勵有焚化爐縣市活化掩埋場燒舊垃圾,讓無焚化爐縣市新垃圾堆在掩埋場上迫使他們去新建焚化爐,將讓焚化量能過度增加,等同鼓勵地方政府去找更多廢棄物來餵養焚化爐,而無動機做好源頭減量與資源回收,如此將製造更多飛灰(還有底渣),結果就是必須活化更多掩埋場,陷入只對焚化爐操作業者有利的惡性循環。

資源回收流年不利 回收商紛紛歇業

不只垃圾堆積在掩埋場情形日益嚴重,灰渣去化不易且終究要面對土地資源有限的箝制,連原本可用來減輕垃圾危機的資源回收體系,也因我國資源回收市場從2014年中起即遭受接二連三打擊,早已奄奄一息。當年OPEC國家為避免原油市場受到大量開採頁岩油氣的美國業者的鯨吞蠶食,不僅不願減產,還刻意調降輸往美洲與亞洲的原油價格,兩雄相爭下導致供過於求,國際原油價格應聲大跌,回收物收購價格也跟著大跌並隨之低迷不振長達數年;在稍有起色之際,又碰到中國於2018年起祭出的洋垃圾禁令,致歐美日廢紙廢塑膠在國際間流竄,以低價尋找替代出口,進一步壓低了國內廢紙廢塑膠價格。許多回收商早已不堪虧損陸續關門歇業,沒想到2019年底又發生疫情,讓承包各縣市回收物的回收商,難以請到分類人力,營運更為艱難。

以基隆為例,中小盤回收商家數從2014年起一路溜滑梯,2011年有40家,至2021年時只剩19家,腰斬超過一半。這不僅對於仰賴撿拾回收物的個體戶造成巨大影響,也將造成更多可回收的東西最終流落焚化爐。而許多後端分類不易的回收物,更因為查緝短漏繳費不易使環保署不敢提高費率,致乏人問津、回收率極低,這長年沈痾至今仍未解決。

疫情人少垃圾多 清潔隊瀕臨崩潰

2022年傳染力超強的Omicron病毒株,一舉突破我國引以為傲兩年的防疫措施,雖致病力不強,但確診人數卻大幅飆高,連帶地中重症患者也跟著迅速增加,必須在家隔離的輕症患者更是大幅增加,這對回收體系的影響已不止於回收商,連以做善事為出發點做回收的慈濟回收站都停擺,而且還波及回收體系最後中流砥柱的清潔隊:他們可用人力因為疫情關係大減,可分攤回收任務的民間夥伴(回收商與慈濟回收站)也減少,網購與外賣外帶行為所製造的資源垃圾與一般垃圾卻因疫情而增加,因此負荷大增,瀕臨崩潰!

在連年流年不利下,我國引以為傲的資源回收制度與成果已岌岌可危,卻在法律架構不完備下,只見環保署捉襟見肘,而必須為產品廢棄後的回收清除處理負起延伸責任的生產者與輸入業者,卻只管繼續賺錢,絲毫不用承擔風險。

廚餘處理設施不足 非洲豬瘟威脅在後

除了資源回收遭遇困境,最有潛力於短期內大幅減少垃圾量的廚餘回收,也因為堆肥或厭氧發酵等處理設施不足,近年成果也是在十年來谷底徘徊;而相關設施不足,部份原因在於部份縣市營運中焚化爐的興建費用,當初是由環保署全額負擔,導致其帳面上的焚化成本並不高,而寧可把豬不能吃的廚餘燒掉,無意願花更多錢送去堆肥。雖然在環團極力呼籲環保署編列預算擴充相關設施下,加上2018年底為防範非洲豬瘟農委會開始研議禁止廚餘養豬,而部份農業縣市也主動禁止廚餘養豬的氛圍下,廚餘處理設施開始增加,回收成果開始有所起色,但去年卻因為含非洲豬瘟肉品侵門踏戶,農委會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一個月,導致回收成果又創下十年來新低。

20220603_06.png

@資料來源:環保署

籲立法完善資源生命週期管理 面對四面八方襲來廢棄物危機

這四面八方撲面而來的垃圾與事廢危機,突顯我國應儘速完備體制的重要性,否則台灣將變成垃圾島、灰渣島、毒物島!欣聞環保署已經在大修《廢棄物清理法》,對事業廢棄物亂竄問題提出有效解方,不過仍是在舊法架構下,從末端管理面的強化著手,源頭管理面著墨有限,更未言及總量管制。有鑑於此,民間團體參考環保署於2013年送到立法院卻未能完成立法的《資源循環利用法》草案中與源頭管理有關的部份條文,再參酌這幾年環保署與其他部會在推動事業廢棄物再利用方面的合作情形,針砭近年來接二連三遭受打擊而奄奄一息的資源回收市場及事廢流竄亂象,由看守台灣協會執筆,研擬出可強化跨部會合作、充實預算人力、擴大公民參與政策制定、完善資源生命週期管理、落實生產者產品責任與延伸責任的機制,其以《資源永續管理法》為名,希望可以和環保暑修法中的《廢棄物清理法》相輔相成,有效達到促進資源節約使用、明智運用、循環利用的目的,遏止廢棄物無止盡成長的不永續趨勢。

與會團體期望,行政與立法兩院對於這部草案能予以高度重視,儘速協助推動立法,讓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後,面對問題的政策目標、法律架構、管制工具與所需的人力預算也能夠一併升格。

。――〉〉新聞稿(二)

參考資料:

1〈廢土流浪記2:處理費飆3倍價也沒人收,官方數字卻說沒問題?〉,天下雜誌,2021.12.21。

2垃圾燒掉就沒了? 焚化後「飛灰」處理價格直直飆 舊有掩埋場活化先應急〉,環境資訊中心,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