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資源回收

台灣垃圾淹腳目 —— 失敗的廢棄物減量與資源回收

零廢棄實未達標 美化數字掩瓶頸

台灣的垃圾處理政策,早期是以掩埋為主,但隨著經濟快速起飛、人口增長,掩埋場很快一個接著一個飽和,要另覓場址不易,於是於1990年代轉向為「焚化為主、掩埋為輔」,並陸續推出兩個興設焚化廠的計畫,規劃要在各縣市興設36座大型垃圾焚化廠,結果引發民間一波波反焚運動,訴求零廢棄,要求以「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再使用、再利用」取代焚化與掩埋,最終成功阻止10座焚化廠的興建,前環保署並於2003年底提出《垃圾處理方案檢討與展望》,宣誓推動垃圾零廢棄,要:

經濟: 

台灣的塑膠垃圾好朋友 —— 台灣塑膠廢棄物進出口概況

廢塑膠進出口情形及其來源國與接收國

在高熱值、高碳排廢塑膠未能好好減量及回收再利用的同時,我國每年還在進出口廢塑膠,2012年至2023年來的廢塑膠進口量約在15萬噸到42.9萬噸之間變動,平均是24.4萬噸;出口量則在4.3萬噸到15.8萬噸之間變動,平均值是11萬噸。(如圖1)

塑膠(苦?寵?)兒流浪記 —— 台灣塑膠物質流

台灣雖然是個蕞爾小島,沒有多少化石燃料礦產,卻是個石化王國,同時扮演著塑膠加害國與受害國的角色: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原油、塑膠料或者是廢塑膠,生產成塑膠料或塑膠品,然後再大量出口。根據環境部粗略的物質流盤點,2022年台灣國內產業為了生產製造、銷售販賣及使用塑膠料/品,從國外進口982.1萬噸的原油、136.2萬噸的塑膠料、24萬噸可再生的廢塑膠(以「產業用料」1名義進口),以及58萬噸的塑膠製品,加上從國內回收的廢塑膠104萬噸,總共吸納了1304.3萬噸來自世界各地、處於塑膠不同生命週期的物料或物品。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資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