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坤輿 龍崎 馬頭山 掩埋場爭議連環爆、垃圾多到燒不完! 環團呼籲廢物總量管制、環保署應和民間合作速推資源永續管理法

日期: 
2022/08/02 (週二)

【環保團體聯合新聞稿】

坤輿掩埋場因規避環評,日前由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苗栗縣政府應要求坤輿停止試運轉及所有開發許可,反坤輿自救會及當地鄉親,總算迎來抗爭21年以來的初步勝利。數個環團1於8月3日聯合召開記者會指出,本案突顯地狹人稠的台灣已經相當難以找到合適掩埋場址,高價掩埋處理費又誘使重重黑影撲向台灣所剩無幾的肥美、幽勝之地,人民已然活在垃圾與黑道雙重夾擊的恐怖陰影中!

環團感嘆政府對於廢棄物治理缺乏宏觀視野,任由廢棄物不斷成長,去年事廢產生量不但大幅增長7.7%,創下歷史新高,與生活垃圾產生量合計一舉突破三千萬噸,小小台灣實無法消受無止盡增長的資源濫用與廢棄!呼籲政府應即刻正視此問題,和民間合作速推《資源永續管理法》,力行廢棄物總量管制與資源減量,避免台灣垃圾淹腳目,垃圾危機成常態,重回垃圾島污名遠播全球年代。

掩埋場終究會飽和,焚化也須掩埋場埋毒渣,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臺南社大 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表示,坤輿案並非臺灣近年來唯一的掩埋場爭議案例,台南龍崎牛埔的歐欣掩埋場案,與事實不符的老舊環評至今仍未撤案,高雄市馬頭山的掩埋場開發案也還未放棄,這都是在二仁溪的上游,生態豐富、地質變異大且好山好水的地方

而且蓋新掩埋場或活化老舊掩埋場,頂多只能緩口氣,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台南與高雄近年推動,亦才延長不過5-10年掩埋壽命,臺灣有那麼多地方可以無止盡的一直蓋掩埋場?!

晁瑞光進一步指出,臺灣口口聲聲講著循環經濟,資源再利用,卻放任違法業者劣幣驅逐良幣。近幾年中國禁止洋垃圾進口後,觀察到有許多業者進口所謂「產業用料」但實則「國外廢塑膠」只取有價值部分,其餘長期堆置空地甚或農地任由其風化碎裂、散佈。這種行為除造成環境汙染外,更導致台灣回收市場混亂!反觀國內,一堆資源回收物無法妥善處理、沒有業者收受而不得不暫置在掩埋場,最終還是掩埋或是焚化。這也一再突顯我們國家的廢棄物管理及資源再利用制度出了很多的問題,沒有遠見只想渡過任期,這需要徹底檢討解決。


20220803-02.jpg
圖片來源: @彰化環盟

非法回填於農地上的廢土。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施月英總幹事 補充說,各級環保單位任由廢棄物越來越多,卻又縱容不法。這三年來北部廢土石方大量入侵中南部農地,光是彰化至少超過五十處以上,政府說有每月衛星空拍監控農地變異點位,但棄置點並沒有因此移除或減少反而不斷擴大棄土面積。這些棄置物,政府說是「可再利用資源」。但不法棄置、錯置,難道不是廢棄物嗎?更遑論不知是否摻有污泥或其他有害物質。這些錯置的「資源」,顯然是政府無法依照廢棄物處理的設施量能去控管開發行為,不斷地放任廢棄物產出,也就是源頭沒有總量管制造成的廢棄物滿地跑亂倒的亂象。如果環保單位不願面對末端問題,更該從前端進行廢棄物總量管制,防範於未然。

需要打造環境友善循環經濟體系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 陳雍慧 指出,曾是回收模範生的台灣,回收率號稱高達61%,但是觀察歷年淨灘結果,可以發現回收不但無法解決垃圾溢出自然環境的問題,現行體制本身也存在各種問題,沒有讓製造商與進口商好好負起生產者延伸責任,包括如實負擔回收清除處理成本、健全回收處理管道、糾舉短漏繳費同業及承擔市場波動風險,致部份回收項目成果不彰。

以因為疫情而大量增加的紙杯與紙餐盒為例,今年初洪申翰立委在立院質詢時踢爆,紙容器業者短報漏繳情形嚴重,申報量與補貼量落差近3倍,且補貼費率又遠高於徵收費率,其基金面臨嚴重短缺問題。徵收費率根本無法合乎實際成本,而環保署卻不敢提高徵收費率,主因在於合法繳費業者太少,若貿然提高恐會導致劣幣逐良幣;但環保署卻又縱容劣幣,查到不法業者時卻未處以高額罰款,形成惡性循環。

陳雍慧 表示,台灣的民眾普偏具備環境意識,但是多數還停留在「不要亂丟垃圾、回收可以解決問題」的心態上。面對這麼嚴重的垃圾問題,解決之道還是要回歸資源減量與健全循環利用體系。。長期致力於環境教育的荒野保護協會觀察,民眾不是不想關心環境,而是大多數民眾不了解環境被破壞的程度或難以選擇友善的消費模式。,業者應擔起產品綠色設計及廢棄後回收的責任,提供消費者更友善環境的消費環境。

政府應該要面對現實,讓民眾透過各種管道、清楚了解我們的廢棄物無法單靠殘缺的回收制度解決,更無法仰賴會衍生二次污染的焚化爐與掩埋場。各級政府除了必須持續與公民溝通、讓公民清楚了解現行體制讓台灣垃圾淹腳目之外、一定要推動廢棄物總量管制、推動資源永續管理法、如果再不改變、下個坤輿可能會在自己家門口。此外,我們必須加強製造商與通路商的資源循環責任,協力打造一個讓消費者願意配合法規、進行環境友善消費的機制。

生產者要負責,政府要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循環

野薑花公民協會陳雪梨常務理事憂心道,2021年全國生活垃圾與事業廢棄物雙雙創新高,生活垃圾突破1,000萬噸,事業廢棄物則猛漲近200萬噸,衝到2,200萬噸大關。廢棄物非法亂竄問題不僅多年未解,甚至因為疫情及台灣整體經濟發展規模擴大的關係,問題越來越大,對環境影響越來越嚴重,已經快要到我們這個島國無法負擔的程度!一方面我們呼籲要做到源頭減量,生產者承擔回收責任,另一方面,政府要建構可有效確保後端回收再生處理業者得到合理報酬的市場機制,才能防止廢棄物繼續危害我們的生存環境

我們認為每一個環節都有些可行措施可以採用,諸如:(1)對廢棄物產生量進行總量管制;(2)要求生產者好好負起產品廢棄後的回收責任,而非繳費後就把責任都推給政府;(3)推行垃圾細分類回收站,增加回收物市場價值;並加強各類材質的辨識方式,以利提供民眾分類的精細度;(4)積極探詢更佳方案並加快採用進程。如市面上已有無塑無全氟烷化物無毒的紙容器,可簡化回收,且其再生紙纖維回收價值高、紙板生產者掌控容易,更容易避免業者短報漏繳問題,那就應該趕緊取消紙容器可以含10%塑膠的規定。(5)加強廚餘回收可減輕焚化爐負擔,且目前有密閉廚餘車與可收集過濾異味的廚餘快速醱酵設施或生質能廠,可做到運輸及處理過程無異味,只要與民眾好好溝通,將可脫離鄰避設施行列。(6)在國內垃圾問題嚴峻下,應嚴格管制甚至禁止進口廢棄物,以防堵各種漏洞,諸如廢塑料、廢鐵等這類錢賺進業者口袋、產品賣國外、污染殘渣留國內的所謂產業用料。

從根源解決垃圾問題的方法還有更多,民間版資源永續管理法即提供許多創新治理架構,甚至提供可捲動各界的公民參與決策機制,期集眾之智,助政府解決施政難題。政府是否願意和民間合作力推資源永續管理法,則要看其是否有集眾智的民主雅量及破現狀以謀公益的決心。

廢清法源頭管理機制不足 垃圾越管越多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廢清法是以妥善清除處理廢棄物為主要宗旨,建立起要求廢棄物產生者負起清除處理責任的體制架構,但現行限禁用條款仰賴逐項公告的治理方式,面對市面上多如牛毛的產品,將緩不濟急,且欠缺針對事業廢棄物的源頭管理措施;牛步化的減量措施面對推陳出新、並不斷擴大規模的工商運作,垃圾將越管越多!

以最近雲林科工區焚化爐疑雲為例,雲林在地民眾指控、抗議經濟部要在雲林科工區興建焚化爐,經濟部澄清是要興建SRF處理設施2,因為工業廢棄物多到「燒不完」垃圾燒不完,已非一朝一夕,而是2015年就已經開始,但政府不但沒有總量管制及有效減量措施,還讓垃圾產生量越來越多,讓問題越來越惡化,去年全國廢棄物產生量不但創新高,而且無處焚化的可燃事業廢棄物已累積到44萬噸,堆積在掩埋場上的生活垃圾則累積到68萬噸,而無處去化的不可燃事業廢棄物,更累積達560萬噸,台灣已然重回垃圾島,未來人人都可能活在垃圾與黑道夾擊的雙重恐怖陰影中!

面對如此嚴峻的垃圾危機,政府基本對策就是頭痛醫頭,大力推動所謂的先進焚化爐或SRF處理設施的興建,目前試運轉、興建中、規劃中的這類設施,至少有十來座。3而且政府還透過《產業創新條例》的BOO或BOT模式讓投資者享有稅賦減免優惠,二十年的保證垃圾量,並透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如今電力成本高昂的情勢下,規定業者只要能達到25%以上的燃燒發電效率,就可以拿到發一度電賺3.85元的「綠能」躉購費率

SRF的主成份中,塑橡膠是大宗,而其是由不可再生、重大排碳來源的石油為原料製成,這類東西製成的SRF,可以叫做「可再生」能源嗎?何況,SRF排碳與燃煤相當,甚至可能高於燃煤!

這種扭曲的補貼機制,讓業者可以一面收優厚的發電收入,一面收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處理費,如此等同降低原本該由廢棄物產生者負擔的處理成本,等同鼓勵垃圾製造,而且還可能鼓勵不肖業者以產業用料名義進口歐美日等國無處可去的塑膠垃圾,做成所謂的SRF,發電賺錢!我們強烈懷疑鼓勵垃圾篩分後焚化或SRF處理設施,已然造成這種市場扭曲,導致不但國內垃圾越來越多,可能未來還會進口越來越多垃圾來燒,而不管燃燒後的有毒灰渣,要埋到哪裡去?!

而且環保署正在研擬的廢清法修法草案,也透露出這種鼓勵業者排出大便(且是大地難以涵容消化的大便)的管末服務思維:要新增條款針對「處理不易、去化困難、不具經濟規模」的事業廢棄物,授權環保署得為之興設處理設施,而非限期要求產源負起責任,針對處理不易及去化困難的問題找出辦法,找不到辦法就應限制其產生量;也沒有針對此類廢棄物課徵高額管理費,透過財務工具提高其成本,督促業者源頭減量。因此,我們急需一部以公共利益及世代正義為依歸,從環境生態涵容能力及地球資源有限的基礎出發,健全源頭管理、強化循環利用的法律,以導正這種鼓勵污染者或為污染者服務、扭曲廢棄物管理以源頭減量為優先的落後治理思維。

時代力量陳椒華委員與民眾黨蔡壁如委員也出席這場記者會聲援環保團體。陳椒華委員指出,台灣事業廢棄物每年已超過二千萬噸,台灣地小人稠,無處可埋,事廢再利用問題層出不窮,解決之道除應進行廢棄物總量管制、工業減廢,也應進行空污總量管制、工業用水量總量管制,工業區鄰近區域之致癌風險總量限制,經濟部應致力於輔導產業升級,行政院和立法院也要致力修法管制,包括氣候變遷因應法、廢棄物清理法等修法,以加強廢棄物、空污及溫室氣體的總量管制。

蔡璧如委員表示:疫情導致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大量倚賴外送以及網購導致一次性餐具、容器與包裝的使用量增加,廢棄物總量跟著水漲船高。根據環保署去年的統計資料,2021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高達1000多萬噸,其中資源垃圾就佔了百分之56.3。環保署打算在2025年完成17座焚化廠的整建與改建工程,近年的焚化爐整改,反應出來的是各縣市「垃圾山」堆置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除了堆積問題之外,坤輿這些掩埋場的環評爭議,更是顯現出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廢棄物掩埋已經無法有效解決廢棄物總量問題。

蔡委員進一部補充說:她上會期已經提出《廢清法》修法,也呼籲環保署應盡速加緊腳步開啟《廢清法》修法,排入下會期優先法案。並且有效從廢棄物生產過程對症下藥,針對業者生產的商品以及服務,必須從源頭進行管理,同時開啟《資源永續管理法》的對話與共識,共同架構出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生產、消費模式。

推動資源永續管理法、建構公民參與決策機制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最後代表眾環團呼籲政府,應儘速開啟對話空間,成立專案小組,邀請民間團體、學者專家及關心環境的立法委員,針對民間版《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及環保署刻正研擬的廢清法修正草案的銜接與扣合,求取最佳解,讓兩法能夠於年底前送進立院,明年一起於立院審查與通過,以建構出顧及未來世代的資源永續治理架構,對無法重複循環利用的廢棄物進行總量管制,引導社會及產業走向資源節約使用、明智使用與友善環境的循環利用,銜接國際趨勢突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