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焚化爐

促參法還在鼓勵違反循環經濟的焚化設施?

於2000年制定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納入了BOO/BOT等多種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方式,目的是為提升公共服務水準,加速社會經濟發展。而所謂的公共建設,是指供公眾使用且「促進公共利益」之建設。為了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此法提供多種鼓勵機制,包括協助用地取得與土地變更,補助貸款利息或按營運績效給予補貼,洽請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貸款,營運後五年免繳營利事業所得稅,設備、技術、研發、人才培訓等支出得抵減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進口設備機具零件得免關稅,還有地價稅與房屋稅的減免。

用人民納稅錢提供這麼多好處給民間機構,此法所涵蓋的公共建設應該要能真正促進公共利益。但翻開依照該法第三條所訂定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重大公共建設範圍》,可發現在「環境污染防制設施」類別下,適用該法獎勵的環保設施所需符合條件竟包括:「經各級環境保護主管機關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由民間參與之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或再利用設施,且投資總額不含土地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也因此,在沒有認定原則規範政府機關決策下,動輒數十億元的焚化爐,竟可適用促參法的各種獎勵優惠,且近年來已有地方政府開始採用促參法來推動焚化爐興設,比如桃園、新竹縣。

環境與健康: 
社會: 

補助竹縣興建焚化爐 各黨聯合呼籲:環保署勿自打嘴巴

日期: 
2020/04/29 (週三)

【代發新竹縣反焚化爐自救會新聞稿】

20200429-theme.jpeg

為妥善處理垃圾促進循環經濟,行政院環保署於106年提出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其中五大目標之一「設置多元化在地垃圾處理設施」並不包含興建焚化爐,然環保署卻核發補助款772萬給新竹縣高效能垃圾熱處理BOO案。為此,新竹縣反焚化爐自救會特此北上向立院衛環委員會委員洪申翰、林淑芬等人陳情,亦有民進黨立委蘇治芬、劉建國,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以及綠黨、台灣基進等各政黨代表前來聲援,聯合呼籲環保署,勿讓台灣的環保之路開倒車。

環境與健康: 
經濟: 

誰來拯救罹患「無主廢炎」的資源?

20191209_090155.jpg

躺上台東建農掩埋場上的無主廢炎患者。

我國面對武漢肺炎的防疫工作,扎扎實實地獲得國人甚至全球的掌聲,雖然疫情未歇,尚待努力,但已令國人對政府信心大幅提升。然而,對於另一個可勘比擬為疫情的垃圾危機,不論是中央或地方主管機關的表現卻拖泥帶水,且錯誤百出,亟待政府高層與整個社會正視。

我們可以把垃圾看作是罹患了「無主廢炎」的資源,也分輕重症,輕者稍加治療(整理或處理),就可再生利用;重者則需要加護醫療(技術密集的專業處理),才可重獲新生;為讓疫情可防可控,必須要有「分艙分流」概念,讓輕重症者能夠區分開來,如果把這些得病或未得病、病情輕重不一的資源患者通通送往火神山(垃圾車),交互感染下,只有死路一條,下場就是火化場(焚化廠)或墓地(掩埋場)。

台東縣府為何放任垃圾危機擴大 不努力從環境友善面解決問題?

日期: 
2020/02/14 (週五)

20200214-theme.jpg

位於利家工業區的台東廚餘堆肥廠

2015年起,在眾多錯綜複雜因素下,許多仰賴外縣市處理垃圾的縣市,開始出現垃圾堆置無處去的問題。即使高喊循環經濟政策的蔡政府於2016年上台後,相關新聞仍然頻傳,且有越演越烈之勢。民間團體看在心裡,也相當著急,在這期間對各級政府提出許多建議,希望政府能從源頭減量、加強分類回收、改採更好的非焚化處理技術等方向去解決這問題,而非一直要去啟用設置過程問題重重的老舊焚化廠,或花大錢去蓋新的焚化廠,惡化焚化底渣和飛灰的去化問題。

在不擴大焚化與掩埋的量能下,解決垃圾危機的方法不是沒有,也沒有陳義過高而無法落實問題,有些甚至只需協調,以有餘補不足,根本不用花什麼錢,且更能及時解決問題。但某些縣市主管機關不去著手,卻任由垃圾危機如瘟疫蔓延,再來力推焚化這種「火化資源遺體措施」,簡直居心叵測。

羅山反垃圾轉運站自救會 致 花蓮縣政府 公開陳情書

日期: 
2020/01/24 (週五)


循環經濟需要社會力――台東最大國宅改造社區回收站的故事

20200103recyclestation.jpg

故事緣起

台灣現況:源頭分類做不好 資源循環半途廢

我國自2003年底宣示實施零廢棄政策以來,雖然垃圾回收率數字年年成長,但實質垃圾回收成果恐不容樂觀,否則早該有焚化廠屆齡除役而非延役,南投、新竹縣、雲林與台東等仰賴外縣市焚化廠處理垃圾的縣市更不會有垃圾無足夠去處而堆置的窘境。

要落實零廢棄,或者蔡政府上台後大力提倡的循環經濟,其實需要的不只是技術,而是更多的溝通協調與連結,讓垃圾能夠走上最好的管道成為資源。在我國,並不欠缺可以把垃圾再生變成資源的工廠,而是欠缺良好的連結。然而環保官僚在面對每天大量產生的垃圾時,總是求助於可以讓他們暫時把問題忘掉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方便法門,如焚化與掩埋,因此即使零廢棄口號已經出現十餘年,各縣市對於焚化廠的仰賴並沒有減少多少,否則就不會有啟用停擺十餘年的台東焚化廠之議。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焚化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