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環境正義

日本最美麗農村甩不開的輻射惡夢――記福島行(四)

20190901-17.jpg
小高復興設計中心。

清晨的小高,冷冷清清,雅緻乾淨的街道,卻乏人跡。雙葉屋旅館一樓的廊壁上,展示著311複合式災難發生當時的數張相片,有因為地震而倒塌的建築,因海嘯而泡水的街道與車子,因輻射污染而穿戴輻射防護衣的人們;在另一面的牆壁上則貼著當地居民(包括旅館老闆自己)檢測的輻射污染地圖,每年更新。旅館隔壁的店面雖然還關著,但透過落地玻璃門,可見其內放置著一個移動式立地木製招牌,上面寫著「小高復興設計中心」。居民渴望家鄉重生的期待,隱然可見。

氣候與能源: 
社會: 

想要回家卻不敢回家的重災區居民――記福島行(二)

20190901-6.jpg
左一為木幡議員。

在富岡町的櫻花商城,我們見到了這位女士,她個子不高,頭總是斜向一邊,無法挺立,顯然身體並不大好,聽說年輕時曾捐一顆腎臟給弟弟;但她臉上總是保持著微笑,待人親切,令人感受到一股頑強的生命力,從她瘦小身驅綻放出來。

她是福島縣雙葉郡大熊町的現任議員,木幡ますみ(Kowata Masumi),家距福島核一廠事故廠房7.2公里。福島核一廠位在雙葉郡的大熊町和雙葉町交界處,因此這兩個町也是311地震、海嘯、核災重災區。在核災發生前,大熊町人口1.8萬人,現在戶籍還在當地的人口剩下1.2萬人,但實際住戶只剩50戶,其中在籍的常住人口40人,另有200名是因為除污工作關係而住在當地。因為核災而到外地避難的居民,願意現在就回來的很少,畢竟當地現在沒有商店、醫院,生活機能差,而且災民可能也已習慣他地生活。

環境與健康: 
氣候與能源: 

搶救一生必遊一次的高美濕地

20190726-theme.jpg

一流的美景 最低級的管理

2016年日本旅行社H.I.S透過社群網站調查日本人海外旅遊最想去的景點,台中的高美濕地勇奪第一,擊敗許多被讚譽為一生必遊一次的世界級景點。1不可諱言的,奪冠原因之一是高美濕地佔了地利之便,是離日本較近的海外美景,日人到訪容易;但若不是高美濕地的生態、景觀極具吸引力,豈能得此盛名??

高美濕地之美,尤其在夕陽西下時,沿著以高架方式鋪設在濕地上的木棧道進入高美濕地,遠望是波光粼粼的海面映照著雲彩繽紛的天空,色彩變幻萬千;近看是綠油油的雲林莞草隨風擺動,還有不甘寂寞的招潮蟹與樸拙可愛的彈塗魚,頻頻出沒在泥質與砂質兼具的灘地上;而在眾聲喧嘩中被驚動而越來越少現身的海鳥,偶爾駐足或劃過天際。生命昂揚奔放,在這美不盛收的天然畫布上。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經濟: 

專用垃圾袋全面降價?反映成本才是正解!


新北市長候選人蘇貞昌提出垃圾清運政見,要讓市民倒垃圾更方便、更環保、更省錢。具體作法包括增加定點清運地點和時間,提升清潔隊員福利並讓他們有便利的機具設備,同時還要設置智慧垃圾收集機與資源回收機等設施。

檢視其政見說明,可知這位曾任台北縣長的候選人,確實有看到新北市及許多其他縣市的垃圾清運問題。目前全國除了台北市外,垃圾清運大體採取沿線收集模式,也就是垃圾車與資收車沿著大街小巷慢慢開,播放〈少女的祈禱〉提醒住戶出來丟垃圾;這些清運車輛每條大街小巷都要跑,沒時間停下來等民眾,因此常見太晚出來的民眾拎著大包小包追著垃圾車跑。而在台北市,垃圾清運採的是定點收集、分日分類的模式,垃圾車與資收車會定時於定點停個十分鐘左右,讓附近居民拿垃圾出來丟,且每週一、四、六和二、五收的資源物是不一樣的,如此可藉民眾之手,讓資源物先粗分類,以減輕清潔隊後續細分類的負擔。至於晚歸上班族,垃圾車是否定點定時停下來對其意義不大,如果社區裡沒有回收站,根本沒有倒垃圾機會,於是有的把垃圾偷塞到公園垃圾桶裡,有的偷放在路邊一角,有的則拿到辦公室裡。

環境與健康: 

循環經濟的另類荒謬——枋寮養殖專區以事業廢棄物當回填土


屏東縣枋寮鄉新龍村,是漁業署規劃的番仔崙養殖專區,台灣石斑產業的重要產地。原在外開店的陳右穎四年前回鄉,接手養殖。陳右穎說,番仔崙養殖專區養的魚種有石斑、龍膽石斑還有午仔魚,目前外銷以中國為主,年產值大概超過10億左右。由於外銷價高,當地居民幾乎全靠石斑魚維生。2018年3月起人和村1處魚塭,遭回填惡臭的不明廢土,整片土地滿溢噁心的泥臭味,旁邊的謝姓養殖戶更說,最近天氣開始變熱,他的魚塭鄰近廢土,深受其害,除了受到土方落塵影響,每天上百台砂石車經過,養殖的蝴蝶魚被震動嚇到不敢吃飼料,全部翻肚,一池就損失百餘萬元。魚塭旁的水池和塭堤盡是魚屍,在夏日高溫曝曬下,魚腥味非常難聞,自己養的3隻狗也不知為何陸續暴斃,令人驚恐。


20180813-01.jpg
番仔崙養殖專區——以事業廢棄物當回填土。

2018年5月23日自由時報地記者陳彥廷有如下的報導:

經濟: 

龍崎爭議:何忍挖斷龍脈,讓廢棄物住聖山?




2018060501.jpg

龍崎,地處阿里山山脈尾端,是台南東南端的一個偏鄉,再往東或往南,就是高雄的內門與田寮,人口只約四千人,為台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在可考的歷史中,最早遷居至此的人類,是平埔族的西拉雅族的新港社人,因此它舊名「番社」,後在日治時期的1920年,取較大聚落龍船及崎頂之字,設置龍崎庄,是今日地名之由來。1

雖然對人類來說是偏鄉,但這裡有相當令人驚豔的景觀,也是不少生物棲居之所,卻於2003年被選為事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的場址所在,於是一連串爭議就此而起。

環境與健康: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環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