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那令人抓狂的臭香味――到底是什麼鬼東西從洗衣機烘衣機跑出來?(中)

你每次洗衣、烘衣,就是一堆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跑出來開派對

前文最後我們提到了一篇研究洗劑成份及烘衣機排放物質的論文3。這篇論文的作者們為了做這個研究,找了位於華盛頓西雅圖的兩個家庭,進行兩天的採樣。這兩個家庭的洗衣機與烘衣機都處於良好狀況,且之前在洗衣烘衣時都曾經使用含香精洗劑,只是第一個家庭(以下簡稱場址一)是偶爾使用含香精用品,第二個家庭(以下簡稱場址二)則是經常使用。

為了分析比對,作者們設計了三種採樣情境,情境一是洗衣烘衣時不使用任何洗衣精與柔軟精(作者使用的是片狀柔軟精產品,或稱柔軟精紙),以了解污染物的背景濃度;情境二是只使用含香精洗衣精;情境三是使用含香精洗衣精以及柔軟精。每個情境所使用的衣物,是全新、無染料、百分百有機棉製程的浴巾六條,並先在水中漂洗,然後在實驗場址外一台之前沒有使用任何含香精洗劑的洗衣機與烘衣機中清洗烘乾。至於所使用的洗衣精與柔軟精,則是美國市面上銷售量最高的含香精產品。

而為了盡量減少之前洗劑殘留的影響,每台洗衣機與烘衣機內部都擦拭過,並在沒有衣服及洗劑的狀態下先運轉一遍。然後開始依照情境一、二、三的順序,進行採樣。採樣後的氣體,以GC/Mass儀器檢測。

結果,他們在這兩個家庭的烘衣機排氣管中,共測得了29種濃度超過2ug/m3的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也就是說,還有許多濃度低於此的物質,只是未在該篇論文中列出。所以那位向我們求助的市民日夜在聞的空氣,真的是化學大雜燴。

另外,他們也把所使用的洗衣精及柔軟精,各取兩克的量放到玻璃燒瓶內,於常溫下放置24小時,再取瓶口的氣體檢測,看這些產品於常溫下會揮發出哪些物質。結果從洗衣精的揮發氣體中測到了18種濃度高於100ug/m3的物質,從柔軟精的揮發氣體中測到了11種濃度高於100ug/m3的物質。

從烘衣機排氣管以及從放置洗衣精或柔軟精的玻璃燒瓶瓶口中測得的物質互有重疊,總共是45種,結果整理如表1。首先,我們注意到的是,那29種從烘衣機排氣管測到的物質,只有10種是可從置放洗衣精或柔軟精的玻璃燒瓶瓶口測到的物質,這表示其他19種物質的來源有如下幾種可能:一是烘衣加熱才揮發的物質,二是之前殘留在洗衣機、烘衣機或其排氣管的物質,三是於加熱過程中產生化學變化而衍生的物質,四是來自汽機車或其他排放源的空氣污染物。

表1. 從烘衣機排氣管以及從放置洗衣精或柔軟精的玻璃燒瓶瓶口中測得的物質。
(請點擊下圖檢視詳細的 PDF檔案。)

或許你會狐疑:作者們在採樣前不是已將洗衣機與烘衣機清潔擦拭過,並空轉過一遍,怎麼還會有殘留物質?對於此點,你只要仔細觀察存在於生活周遭的事實,就會了解想要藉由這樣的程序把之前洗衣過程所殘留的物質清理掉,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許多使用含香精洗劑的衣服清洗烘乾後,仍可聞到濃濃香味,且味道可在洗衣機裡殘留許久;何況該篇論文的作者們應該無法擦拭到烘衣機的整條排氣管。

再者,從場址一與場址二的烘衣機排氣管檢測結果也可看到,不論是哪種情境,偶而使用含香精洗劑的場址一所檢測到的物質,都比經常使用香精洗劑的場址二要少(情境一、二、三分別少7、6、8種),這也再度說明了來自洗劑的殘留物質的去除不易。

為了解這29種物質的可能來源,我們調查了這29種物質的用途,了解其和洗劑的關聯性,並與三個情境的採樣檢測結果比對綜合判斷,結果摘要如圖1;各個物質用途、和洗劑關聯性及有害健康特性,則詳見附件一。我們發現,這29種有7種「可能是」來自周遭空氣的污染物;但這7種疑似空氣污染物中只有1種找不到和洗劑的關聯性,其他6種還是和洗劑有所關聯,因此和洗劑有關聯的高達28種。

圖1. 從烘衣機排氣管排出揮發性物質之可能來源。

香味會令人心情愉悅?事實是………

這些物質被添加到洗劑中的目的,可能是多重的。比如說,添加精油目的可能不只是為了增添洗劑香氣,也有可能是為了殺菌,或為掩飾洗劑其他成份的味道。雖然無法完全斷定這些物質到底為何存在洗劑中,但這29種化學物質中,和香味有關聯的就有27種,比例高達九成三,見圖2。

圖2. 從烘衣機排氣管排出的揮發性物質之可能用途。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買含有香精的洗劑,即使這些物質可能因為某些實際上另有他用而不會全部從洗劑中消失,至少會大幅減少,如此即可大幅減輕自助洗衣店附近居民所受到的影響。

這27種和香味有關聯的物質,本身是精油或人造香精成份的有13種,「可能是」以溶劑身份存在於洗劑中且和香味成份有關聯的則高達11種。這些和香味成份有關的溶劑,可能是萃取植物精油時殘留下來的(如:鄰/間/對-二甲苯等三種同分異構物),可能為了稀釋精油或人造香精而存在,也可能是為了把香味物質攜帶出來讓你聞到(即所謂的「擴香劑」,常常是醇類)而刻意添加的。

除了溶劑,另外還有少數幾種物質可做為定香劑的上游原料,如鄰二甲苯(o-xylene),因此懷疑其也有可能是因為製造定香劑時殘留下來的,或因為烘衣加熱使定香劑產生逆反應而現身。

所謂定香劑,是讓香味持久,不會很快就飄散不見的化學物質;而常見的定香劑,正是常添加於PVC塑膠中、大名鼎鼎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

這種會干擾體內荷爾蒙運作、影響生殖與發育的毒性物質,即使沒有殘留其原料鄰二甲苯,我們也要擔心這種荷爾蒙干擾素隨著洗衣廢水排放到環境中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還要擔心它攜帶著香味物質並黏附在衣物上,並透過接觸、吸入、食入途徑進入身體而對我們產生的健康風險。

另外也有幾種揮發性物質和界面活性劑、殺菌劑、穩定劑……等其他非關香味用途有所關聯,數量相對較少。

這29種化學物質中,具刺激味、霉味或其他聞起來令人不快的味道,有四種;至於其他物質即使聞起來香甜或沒有味道,仍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畢竟,它們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危害,主要取決於其毒性、吸入濃度與時間。

雖然,從單一烘衣機排氣管出來的各個物質濃度,不見得太高,偶一聞之或許無大礙;但若考量到自助洗衣店一年營業365天,每天營運時間長達十五個小時左右,機台每次運轉就持續半個小時以上(烘衣時間),這等於讓左鄰右舍長期在吸入這些物質。這樣的長期暴露,即使是低濃度,除非是無毒,否則也難以排除其危害。在這29種化學物質中,這類長期低濃度吸入可能有害的物質,計多達22種。

何況,自助洗衣店的烘衣機,不是一、兩台,而是五、六台;當陰雨連綿數日,自助洗衣店生意大好時,五、六台全開所排出的氣體,可能高過即使是聞個幾分鐘都會令人產生不適的濃度。

這也是那位台北市民的親身體驗,她說,每當星期六日中午起,樓下自助洗衣店的生意常常就會開始興隆起來,五、六台烘衣機同時運轉所排出的臭香味,會濃到令人受不了。

而且,即使個別物質濃度未高過令人產生不適症狀的門檻,但當這些毒性強度不一的物質混雜在一起,群起攻擊吸入它們的人類時,其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已無法用個別物質的毒理資料來判斷。而且,當你看到這22種物質透過呼吸道進入人體所可能導致的種種症狀來看,你大概不會做出「自助洗衣店烘衣機所排放出來的物質,是有益健康或無害」的判斷。

這些氣體除了少數聞起來刺鼻或其他令人不快的味道外,許多會抑制人們的中樞神經,導致人們困倦、頭暈、噁心、頭痛甚至嘔吐,也有許多會刺激皮膚、眼睛、呼吸道及其黏膜,有的物質若長期暴露,甚至會導致皮膚乾裂及神經衰弱,如二甲苯(包括m/p-xylene及o-xylene)。這也難怪那位台北市民要抱怨「那臭香味,令人抓狂」、「有時味道濃到要離家出走!頭殼、眼、耳、鼻、喉都不舒服!」。

事實上,這29種化學物質中,有7種被美國環保署歸類為有害空氣污染物,包括:乙醛(acetaldehyde)、苯(benzene)、乙苯(ethylbenzene)、甲醇(methanol)、間/對-二甲苯(m/p-xylene)、鄰二甲苯(o-xylene)及甲苯(toluene);其中除甲醇外,其他6種也被我國環保署認定為有害空氣污染物。對於被歸類有害空氣污染物的物質,政府有責任採取減量措施,是不能任其瀰漫在我們周遭環境中的;更何況這其中還包括人類一級致癌物的苯以及人類可能致癌物的乙醛。

而且有些看來無害的東西,可能在排放出來後會產生化學變化,形成更可怕的物質。比如柑橘類精油中的主成份「檸檬烯」(limonene),因為有怡人香味,又可增強洗劑除污功能,且其香味可壓制石化溶劑味道,因此常添加於洗劑中;但其在跑到大氣中後,會與臭氧作用,形成更可怕的甲醛與乙醛;其中甲醛除了與乙醛一樣同列有害空氣污染物名單之外,更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的人類一級致癌物。

回到前述那位台北市民的案例。在我們協助向北市環保局反應下,環保局後來找來顧問公司輔導那家自助洗衣店改善,結果裝了水幕,也就是在排放之前噴水除去水溶性污染物及棉絮。然而從這篇論文中,我們發現從烘衣機排出的物質中水溶性及脂溶性都有,因此北市環保局要求的空污改善,根本是不夠的。

既然國際間已有相關論文指出烘衣機可能排放的物質及其對健康的威脅,儘管因為市面上洗劑品牌眾多且配方不一,這篇論文檢測結果難以代表每家自助洗衣店每一時每一刻的情形,但已足以讓我們了解可能有那些類別的物質跑出來,不再如盲人摸象,而且其空污防制技術應該也不困難。故希望環保署應該針對此排放源,制定其空氣污染防制設備的技術指引與管理辦法,要求每家自助洗衣店都要裝設有效的空污防制設備,不要讓這些座落在社區中的污染源,成為健康殺手。(。。。待續)


系列文章(上)〈〈――。。――〉〉系列文章(下)

附註:

3. "Chemical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dryer vents during use of fragranced laundry products ", Anne C. Steinemann, Lisa G. Gallagher, Amy L. Davis, Ian C. MacGregor. Air Quality, Atmosphere & Health, 2011; DOI: 10.1007/s11869-011-0156-1.

  •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圖表編輯:林奕均
  • 發表日期:2021年8月12日。